高效学习,从来都不靠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短期快感成瘾是学习最大的敌人

在我看来,沉溺于短期快感是阻碍高效学习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大的障碍。为什么呢?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是否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方法呢?

我心目中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学习!学习是让自己突破瓶颈、走出困境、越过越好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这个世界上很少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但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肯学习,就一定会有所进步。诚然,每个人的天赋、能力都不一样,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这很正常。但只要你肯学习,就一定会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

即便你已经步入社会,只要你愿意学习,你就可以参加各种考试,提升学历、工作技能和职场竞争力,让自己在职场中越来越吃香。除此之外,不管是重新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还是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爱好,线上线下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可供选择。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获取学习资源要比过去简单、容易得多。

道理大家都懂,可大多数人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宁愿在工作中受苦,在生活中受穷,站在原地一个劲地怨天尤人,然后把自己当前的困境归咎于社会、原生家庭或是某种不公平的现象,也不愿意坐在书桌前背书、刷题,吃学习的苦。

曾经有位读者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私信,他说自己之所以活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他再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一个有钱的爸爸。他说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时没钱补课,成绩一般,没有考上大学,而那些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都会请家教,或是上校外培训班。即便是只考上大专的同学,也都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买了房子、车子,结了婚,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只有他,因为父母没有人脉,没有办法帮他找工作,导致他现在三十多岁了还在给别人打工,连房子都买不起,没有女孩愿意和他结婚。他还在私信中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即便自己现在想要学习,也没有那个条件,因为他没有时间。每天早早出门上班,晚上回家天都黑了,筋疲力尽,只想玩手机放松。如果再让他学习,他会觉得这样的日子也太没意思了,生活已经那么苦了,为什么还要自己找罪受呢?

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在当时引发了热议。他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说呢,(他们)从小就是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这种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高考考上了一所“末流”211大学,他的成绩和那些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霸相比可能不值一提,但在他生活的十八线小城镇里,这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他曾对我说,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当初的一个决定。他小学成绩很差,亲戚朋友都劝他父母让他随便上所中学,以后学点技术就行。可他父母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把他送到了县里一所不错的中学。父母送他去学校报到时对他说:“儿子,这是爸妈能让你上的最好的学校了,只要你肯念书,爸妈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但希望你能够珍惜,别留下遗憾。”

进了这所学校之后,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上课都很专心,自习课也是静悄悄的,如果自己不学习,反而会成为异类。再加上父母花了那么多钱供他念书,这让他非常感动。于是他发奋读书,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上升到名列前茅。如果不是他父母当初拼尽全力让他上了县里较好的初中,他可能早就步入社会了。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的确不均衡。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而那些生活在小城市或是偏远农村的孩子的教育资源则明显少了许多。同样,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质量。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找更好的老师,相比其他孩子,他们的确可以在学习方面拥有更多助力,而那些普通家庭的父母往往为了生计疲于奔命,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较少,他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极其有限。

当物质条件不尽如人意时,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的确更艰难。美国政治活动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在1998年开始了一场特别的“卧底”实验。她拿着1000美元,停止和之前朋友的一切来往,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来到不同的城市,只为体验一下美国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原本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她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收入可观。而为了保证这次实验的客观性,她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不能使用。实验开始前,她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越过越好。可当她深入体验之后才发现,当一个人处于低薪阶层时,努力工作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想要改善生活,就会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此时的自己已经陷入了“穷忙”的怪圈之中。

一开始,芭芭拉在基韦斯特找了一份在餐厅做服务员的工作,每月能赚1039美元。为了省钱,她租住在距离基韦斯特48.3千米外的高速公路边的房子,单向车程需要45分钟,房租为500美元。省钱的代价就是她要比别人起得更早才能不迟到。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天已经黑透了,身心俱疲的她已经没有精力再拿起书本继续学习。即便如此,她每月的薪水在扣除餐饮、话费、交通等开支后只剩下22美元,这还不包含那些因生病、意外等造成的额外开销。

后来她决定搬到离工作地点更近的地方,这样就能缩短通勤时间。于是她在市区找了一家拖车旅馆,租金为625美元。这样一来,通勤时间的确缩短了,可仅凭她原来的薪资根本无法应付日常的生活开销,她不得不再找一份兼职,忙碌一天之后,她更加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如此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时间一长,人也就变得麻木,最终不甘不愿地接受了现状。

我想,芭芭拉的经历很多人都有共鸣,虽然她工作很努力,但因为从事的一直是廉价的体力劳动,本身的发展很受限制。要想摆脱这种低薪的困境,她就必须通过学习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需要时间、意志力和金钱。看似并不严苛的条件,在具体实施时却很难两全。要么是为了省钱浪费了时间,要么是节省了时间却又多花了钱,这就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人有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时,他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就变得相对容易。但当一个人本身经济条件不佳,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维持生计时,要想学习就会变得有心无力。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被动屈服于外在的经济条件,将自己越过越差的原因全都归咎于它吗?我之前看过一档旅行节目《地球之极·侣行》,主持人张昕宇和梁红前往海地,那里的穷困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国土面积很小,且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山地,加上水土流失严重,耕种业发展受限。海地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是捕鱼业,但捕鱼基本被企业和个人垄断,这就导致很多海地人没有工作,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做点小生意。即便是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也随处可见低矮的棚屋、脏乱的街道,空气中散发着臭味。在当地,人们很喜欢买一种叫“泥饼干”的零食。泥饼干的制作方法是用水把土和成泥,接着简单筛一遍,加一点盐和黄油,然后把和好的泥用手捧着,一点点抹在一张破旧的塑料布上,最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成形,很多当地人都是一桶一桶地买来充饥。在这里,很多小孩因为贫困辍学在家,没有知识的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导致下一代依旧生活在没有希望的环境当中,无法改变自己穷困的命运。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期节目中的一位当地向导。他家非常贫穷,父母都是文盲。但在他小时候有人曾对他说:“好好学习,学会了英语就能赚到钱。”于是,为了改变命运,他通过背电影台词、学英文歌曲等方式疯狂地自学英语。现在的他有着不错的工作,且收入可观。他给张昕宇当翻译,一天的酬劳是200美元,相当于一个当地人五年的收入。他在节目中对当地的孩子们说:“一定要一直学习,一直学习,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变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靠学习改变命运的例子。这位向导所处的生活环境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要恶劣得多,他比我们更有资格埋怨命运的不公。如果他屈服于现状,像周围人那样只是一味地抱怨,就不可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诚然,贫穷限制了他的学习条件,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尽自己所能,找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学习。这期视频的弹幕几乎都在重复着一句话:知识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他将狗关进笼子中,每当蜂鸣器响起,就会对狗进行几秒钟的电击。此时,狗会变得惊恐不安,一直在笼子里跳来跳去,试图逃离以躲避电击。电击停止后,被惊吓的狗立刻趴下,疲惫不堪。这样重复几次之后,被折腾到绝望的狗无助地趴在笼子里,当蜂鸣器再次响起,电击来临,狗没有了任何反抗和躲避行为,只是一味地蜷缩在笼子里,颤抖地忍受着电击,甚至不等电击开始就先开始颤抖和呻吟。最后,实验人员将笼门打开,狗只要轻轻一跃就能逃离这种痛苦,可即便如此,那只狗却依旧趴着,绝望地呻吟着,不再反抗。

马丁·塞利格曼由此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指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任凭摆布的行为,或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感到无望、无可奈何的行为或心理状态[2]

如果说在封闭的笼中,狗无法逃离,只能被动接受电击,可为什么当实验人员将笼门打开,它却依旧无动于衷,选择继续留在原地,接受电击呢?

这是因为狗在过去数次被电击的过程中尝试逃离或减轻痛苦的行动都失败了,从而给它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自己的努力对最终的结果没有任何改变作用。既然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逃离痛苦,那就没有必要再做出新的尝试了。虽然之前的失败经历已经过去,现在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新的环境,但它依旧留在原地,麻木地接受着一切。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在人的身上也很常见。

我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如何练习写作的文章,有位读者评论道:“你之所以能够有所收获,是因为你有写作天赋,而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我做不到。”

就像我在本小节中一开始提到的那位给我发私信的读者,他觉得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不好,是因为没有高学历;之所以没有高学历,是因为小时候成绩不好,父母没有钱给他请家教;他在工作上的不如意、婚姻上的不顺等,也是因为父母没能帮他安排工作、帮他买房。总之,他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父母身上,而将自己描述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当一个人经历了多次失败和低谷,尤其是自己曾经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回报时,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努力注定是白费”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消极信念的作用下,他会渐渐认为努力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及时行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还会将责任全部推脱到环境、他人、命运、天赋等客观因素上,觉得自己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环境使然。既然原因不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也就无需改变。以此为借口,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舒适区,一边诉说别人如何对不起自己,一边被动等待着命运的救赎。

我们都想改变自己的境遇,也总想着“不劳而获”,寄希望于环境、他人、运气等因素的自动改变,从而让自己的境遇变好。为什么不选择重拾主动权,自己努力争取呢?

有人会说自己太迷茫了,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有人会觉得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结果;有人会觉得自己天生意志力差,干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下来,有心无力;有人则认为完全没必要,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都不一定,应该及时行乐;甚至还有人会愤愤不平,觉得凭什么自己需要努力,而某些人出生就已经是人生巅峰……不管出于哪种想法、何种解释,其实都是自我纾解和“洗脑”的借口,本质上都是对现状麻木接受、无可奈何的习得性无助。

正是这种错误的心态,导致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中的苦闷虽然不好受,但更容易被接受,在日复一日中,人们就渐渐习以为常了。况且,在工作中吃了苦,生活中受了挫,我们还有很多能够立刻见效的排解方法。

被生活打压,感觉很憋屈?没关系,玩会儿游戏,在虚拟世界中当一回英雄,叱咤风云,就能轻而易举地忘掉现实中的不如意。经济状况不如意,事业发展不顺利?都是小问题!看看人均消费3000元的豪华餐厅探店视频,欣赏一下主播展示的上亿豪宅,就能在精神世界体验一把做有钱人的感觉,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即便这种快感是虚假的、短暂的,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做这些事完全不用动脑,不用深入思考,更不需要意志力,小手一滑,获得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迅速。而背书、刷题、学习技能等则不是立刻就能有所收获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渐渐得到回报。你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每天逼着自己坐在桌前一遍遍地思考和练习,承受着因孤独、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感、反复失败的挫败感、旁观者的冷嘲热讽等导致的各种焦虑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都会快速腐蚀你的意志力,严重限制你大脑中“理性小人”的正常工作。

一个是在当下不用怎么付出就能得到的“速成”快乐,一个是需要面对现实,经历挫折,在长期不断的努力和沉淀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你会如何选择呢?

之前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评论区有好几位网友埋怨篇幅太长,没有耐心看完。那篇文章大约3000字,15分钟之内就能读完,却有好几位网友反映说自己连这15分钟都无法坚持。

沉溺于短期快感无法自拔,最终形成短期快感成瘾,这是学习最大的敌人!它会偷走我们大量的时间,让我们变得只顾眼前舒适,不管日后的长远发展。它还会让我们变得急躁、没有耐心,无法静下心来做事,只习惯于接受那些容易理解的肤浅信息,不想动脑筋,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总想结果来得更快一些,懒得付出努力和坚持积累。如果不加以制止,一直纵容自己沉溺下去,不仅无法做到高效学习,就连低效率的学习都将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