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两问知其心
杨稹看着欧阳修大踏步离开,心底清楚日后注定要孤身一人在朝堂中斡旋。
但想来甚是气愤,赵祯一手将自己提前构想好的局面弄个粉碎,如今直接独立在三派之外。
一阵捶胸顿足后,只得作罢,想要拥有权力注定是要付出非比寻常的代价。
正欲去大理寺赴任的时候,赵祯的贴身内侍拦住他的去路。
“杨大人,官家在紫寰殿等候。”
“还请公公引路。”
他跟着内侍来到紫寰殿,便看到赵祯支开手下众人。
“官家。”
看着杨稹有气无力地行礼,赵祯不怒反笑问道:
“今日有何收获?”
“臣只知满朝能人却为一则流言争执不休,实在是荒谬绝伦。”
太祖皇帝赵匡胤有秘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且他跟赵祯有合约,措辞严厉些也不怕。
赵祯笑意随之退散,摇头叹息道:
“你还是太过年轻。”
接着他离开御座,来到杨稹跟前。
“既知朝中尽是能臣,为何还要做那般主张,江山社稷的运作怎可离开他们?”
“今年科举更是能人尽出,朕独独选你,难道是仅凭你的能力?论治国之才,章衡几人皆胜于你。”
闻听此话,杨稹顿时反应过来,这是赵祯要挑明目的,让自己心甘情愿做他的棋子。
先是许婚,其次入仕,全是算计。
此时莫名有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感觉。
“官家恩赐,臣自当铭记于心……”
赵祯不想听这种场面话,打断道:
“朕用你有三。”
“其一:家世清白且与朝中文武皆无关系。”
“其二:你的那篇文章确实厉害,能从[行赏]的角度出发革新军制,以图西夏与辽,远见非凡。”
“其三:朕年岁已高,可祖宗江山不可有失,当培养可信之人为下一朝所用。”
陈述完理由,赵祯自己都颇为动容。
杨稹哪里不清楚,归根结底只是为这天下姓‘赵’,略一沉思后开始回答:
“臣斗胆直言,亚圣有言: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自官家亲政以来,以仁义示天下,可二十四载间,民变不计胜数。”
“江山社稷确实需要诸位能臣相佐,但多数人图的不过是留名青史罢了。”
“庆历四年以来,西夏时而向宋,时而向辽,如今局面致使朝中不少人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下一朝或会更甚。社稷江山,何以中兴?”
杨稹一口气说得太多,便停下喘口气。
换做别人可能会勃然大怒,但他是赵祯,向来脾气好。
“讲的在理,但无法说服朕。”
若是没来这个时代,杨稹断不会有这般念头。
但既来之,则安之。
“回官家,臣不敢说一心为民,为天下,但句句发自肺腑,臣要问官家几个问题。”
赵祯面露疑惑,“你且说来。”
“一者,官家以为本朝的官比贞观一朝如何?二者,短时的安宁和长期的稳定,孰轻孰重?”
杨稹说完,俯下身子作出恭敬的姿态等赵祯回答。
先前的劝说只是为能顺利问出这两个问题,若赵祯动摇,则可图谋北疆;若不为所动,则另寻别的办法。
可惜不能告诉他后来的事,不然只需一句话,必定会支持这件事。
赵祯双手负于腰间,站在台阶上,愁容布满全脸,被两个问题切中要害,迟迟未想出圆满的答案。
“你先起身吧,容朕想想。”
“若官家今日没有答复,臣便一直候着。”
杨稹必须要得到他的回答,而且料定他不可能让自己长时间如此这般,不然传出去他又会被一众臣子参上一本。
再过半炷香的时间,赵祯总算开口:
“朕自是比不得唐太宗,但论朝臣还是有可比之处。至于这长短之说,自然是长久比短时好……”
只说到此处他便停下。
杨稹抬起头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模样,至少可以确定此事有希望。
虽说确实少些霸主之气,还幸好有,血性可以培养出来。
可要是连一丝都没有,即便遇到的敌人弱到手无缚鸡之力,也不能与之争。
于是他决定再次引导赵祯:
“臣明白官家心意,但官家可曾考虑过倘若让臣到下一朝,真的能中兴吗?”
杨稹觉得赵祯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
便继续道:
“积弊已久不是一君或二君的问题,官家也是有过图强的心思。”
“不然不会在庆历年间让范仲淹革新、也不会让狄青以武将身居枢密使一职。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至少实践过。”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世间皆如此,且机会就在眼前。”
“官家既然有意培养于臣,臣定不会叫官家失望。当前有两件大事,首要的便是官制冗杂,其次才是边患。”
赵祯略显苍老的脸颊皱纹微动,这番话的确是感染到他。
人越是到暮年越会畏手畏脚,生怕留下不好的名声,同时容易多愁善感。
自改元嘉佑,他处处小心谨慎,一年多来做的最过的事便是将袁明关押起来。
“你能看清这些朕甚是欣慰,也确实深得朕心。可官制的问题,一旦改动,先不说阻力几何,日常运作都保证不了,怎会不出问题?”
目前的情形确实如此,赵祯也没办法,只要敢提出来,朝中众人恨不能生吃他肉。
杨稹这段时日不断在思考,已有计划雏形,便问道:
“臣若是能拿出一份对策,官家可会应允?”
“你且先拿出来待朕看过才能决断。”
赵祯狐疑地打量着杨稹,心中暗道莫不是真有破局之法?
哪知杨稹自信答道:
“不日会给官家送来。”
紧接着表明立场和态度:
“官家恩惠于臣,定不会相负,这点还请官家放心。若是可行,求些钱财即可,所有的骂名由臣自己担着。”
毕竟在杨稹心中,有无名节不是重要的事情,倒不如借钱财之名,留出些弱点给赵祯。
“朕姑且信你,切记步子不可迈得太大。”
听到赵祯肯定的答复,杨稹心中的期望变得越发强烈。
只要君臣一心,纵使有万难都不怕,于是请求道:
“臣想告假几日,不知官家能否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