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正气自凌然
杨稹听到赵祯的声音,穿过人群来到大殿中间。
“臣,大理寺正杨稹叩见官家。”
他本意是不想太过放肆,但今天这些人好似并不想放过他。
莫须有的东西强行加在身上,任谁都受不了,仅刚才一会儿的功夫他便做好舌战群儒的准备。
“司马光和包拯弹劾你的话可尽数听清?”
“回官家,了然于心。”
赵祯审视着杨稹,只想看看他究竟能不能顺利从漩涡中心脱身。
“你作何解释?”
杨稹顿时有个好主意,回问道:
“敢问官家,一纸合约可还算数?”
“自然算数。”
这是君臣二人才知道的东西,杨稹觉得只要拉赵祯下水,他们就算能言善辩,今日也断不能把他的官职给夺去。
“先者,说臣是妖星降世,实为荒谬。”
“敢问司马同知,在下是官家所提携,如若在下是妖人,那官家岂不是识人有误?”
“再者言:天地本不全,万事皆应不全之理。天象有变,则是上苍在自行修正,是向好处发展。”
杨稹说得很慢,每个字都尽量咬清,就是要让他们听得明白。
司马光轻蔑一笑:
“简直是大言不惭,你一新晋属官在此谈论天地之理。身上无半分书生气,胸中无丝毫水墨。
不知是如何考上进士,若说不出一二,本官再参你以欺君罔上!”
他的言语中尽是指责。
杨稹满脸平静,丝毫没有被此番言论所影响,高声回道:
“司马同知是不是忽视掉一个问题?在下是官家亲自殿试后才授的二甲进士,与此前有何干系?此举莫不是在质疑官家?”
“在下之所以敢言天地,是行得正、坐得端,不似蝇营狗苟之徒,自诩满腹经纶,却轻信无凭无据之言。”
本想拘谨行事,奈何这些人排外,索性就气势汹汹些。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有便有,无便无。
只要站在大义上,无论怎么讲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杨稹同时心里清楚,只要这个调和剂做好,日后赵祯肯定会重用。
赵祯全程看戏,即使杨稹多次提到他,也不插嘴,一丝帮场的意思都没有。
杨稹继续道:
“司马同知身为朝廷官员,可知外面天灾频发、百姓贫苦?如今不思为国效力,固执己见,实为大宋之不幸。”
“依在下之见,天地修正之理恐怕对应的是司马同知吧,这妖星说是你也不为过。”
司马光官职是同知谏院,主要职责是对朝政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批评。
这是头次被人如此驳斥,说不过只能先暂行退下。但他本性就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梁子算是结下。
赵祯觉得有必要对杨稹重新审视一次,他以为杨稹顶多就是那天君臣二人相谈时的水平。
现在看来,简直是巧舌如簧,能顺理成章将祸水引回去,且能压住向来能言善辩的司马光。
杨稹见赵祯半天没有反应,果断问道:
“不知官家对臣的解释满意否?”
赵祯闻言,如此迅速就把矛头对准他,一时间肯定辩不过,所以引开话题:
“你且先回答包拯的话,纵火可否属实?”
“臣遵旨。”
后世对包拯的评价非常之高,杨稹还是很敬重他的,并不打算像刚才一样。
先行一礼,才解释道:
“包公,三月初七是狄青将军噩耗返京的当天,在下不过是带着家仆祭奠将军,以颂其忠心为国。”
那日确实时候太晚,要是早些跟周边百姓一同祭奠应该就不会如此。
包拯若有所思,想来在官家面前杨稹不敢撒谎,于是说道:
“如此看来,便相安无事。望杨寺正日后注意,断不可再如此行事,避免误会。”
只是听到狄青名号,在场的有些人开始站不住脚,当初多数文官皆对他不满,如今杨稹却当面赞颂。
他们暗自在心中将杨稹划归成政敌,之所以不敢跳出来明说,是因为近半个时辰,赵祯都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足以说明杨稹是有靠山的,只是不清楚靠山是谁。
这时,赵祯缓缓起身对群臣笑道:
“能当面解决便好,这垂拱殿也不是不能成为断案的地方。”
接着,他才提出要商讨最主要的事宜:
“还有夏人使臣一事,不知诸位可思虑出好法子?”
杨稹上次提出的意见,赵祯觉得那是万不得已的策略。
集思广益,要是有更好的法子就可以减少些负担。
只是到这个环节,再无人站出来,一部分人担心处理不好会引起站端,不如早早给钱了事。
唯有杨稹敢直视赵祯,主要是个子太高,想不看也不行。
见气氛低沉,他决定让杨稹开个头:
“杨寺正有何看法?”
“回官家,臣不清楚此事。非要说个办法的话,臣主战!”
话把递到嘴边,杨稹选择硬接,他想看看具体有多少人不同意。
效果确实很好,“主战”二字一出,便不断有人跳出来指责他狂悖,连对他勉强称得上有引荐之恩的欧阳修都站不太住。
“官家,杨稹一介狂生不必理会,此时万不可战。”
赵祯见场面开始混乱,便对欧阳修安抚道:
“永叔稍安勿躁,朕自有思量。”
随后看向罪魁祸首,问道:
“杨稹,且细说何出此言?”
“回官家,臣曾读过一篇文章,有句话是说[今日割一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交付钱款也是如此道理。”
杨稹套用苏洵的《六国论》,就是想让他们看看,当朝也是有明白人的,可惜苏洵还未入朝为官。
赵祯细细想来,道理都明白。
但实施起来却是并非易事,而且若不是杨稹的出现加上他年老体衰,放在之前他肯定是会严词拒绝的。
“此事明日再议,诸位先去处理事宜吧。”
赵祯留下这句话便离开了垂拱殿。
杨稹认为得多多给他灌输这种思想才行,不然总是摇摆不定。
他边想着边往外走,刚到门口便被欧阳修给叫住:
“杨寺正日后需谨言慎行,当初老夫的忠告你是一句都没听进去,唉……”
经过赵祯今天这样一弄,他决定以后不必重于形。
杨稹对欧阳修愿意劝诫的行为表示感激,“下官多谢欧阳公指点。”
说完后深沉起来:
“但欧阳公无需多虑,下官这般也好。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若身在此位却不能为百姓谋,又有何意?”
“也罢,老夫劝说不动,你好自为之。”
欧阳修拂袖而去,他叹息的是杨稹当初显现的才能,现如今恐会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