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父刘阿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1章 归化蛮夷

大家普遍都认为,活字印刷术要比雕版印刷术效率更高。

但人们往往忽略一点,活字印刷术是有前置条件的,那就是印刷工匠们都得识字。

这样,他们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字块中找出正确的印模。

而雕版印刷则不同,会雕刻,能照猫画虎,找个文盲来干都行。

坏消息是雕版的成本稍微高些,好消息是文盲工匠有得是。

在识字率低下的汉末,雕版印刷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刘瑶不光要利用纸张让那些聪明的底层庶人去撬动世家对知识的垄断,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扫盲。

刘瑶更关心底层人民疾苦,他们平日里白白受到豪强、酷吏、甚至是商贾的欺压坑骗,不识字是非常重要之原因。

就因为你不识字,变卖的田契上可以多写个一二顷,交易的货物里就能做几个小手脚,甚至去衙门打官司都打不明白。

让每个老百姓都能识字不太可能,但把各家的娃娃们都扫出文盲队伍还是可以实现的。

但如何能让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娃娃们迅速扫盲呢?

刘瑶借鉴了诸葛亮当年与蛮族交流的方式——图文结合。

五月渡泸、初定南中后,诸葛亮曾经通过画图识文的方式与蛮人们实现沟通。

比如画出一个太阳,便在旁边写上一个汉字。

“日”!

再画一个月亮,并写上“月”字。

蛮族虽不认得汉字,可却识得日月星辰、牛马鸡犬。

双方各操一言,同时对着图画发声,久而久之,便知道彼此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种方法在扫盲上也值得借鉴。

宋代编纂的《对相四言》,便是一边是图形,一边是文字,专门给儿童作为启蒙的识字读物。

比起《千字文》、《百家姓》,此类图文结合的书籍实用性更强。

除了教百姓识字,刘瑶还借着纸张和印刷术去下更大的一盘棋。

归化南中蛮夷。

汉夷容貌相似,又有种田这个共同爱好,比起胡人来更容易彼此接受。

若想让蛮人成为季汉百姓,刘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文化。

蛮族自有一套文化体系,他们的耆老还能背诵和解释自己部落流传下来的《夷经》。

想改变他们的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

教蛮族的孩子们识汉字,学汉话,穿汉人服饰,学汉家礼仪。

第二步,则是免除纳贡,改为公平买卖,以消除蛮人们对季汉压迫的抵触情绪。

再给他们创造种植甘蔗、葡萄,挖矿,修路的营生,提高其收入水平。

第三步,要建立义仓、医舍等福利设施,宣扬季汉的恩德。

这三步贯彻下去,刘瑶相信不出二十年,年轻一代蛮人脱骨换皮成长起来,便会直接成为季汉最忠实的臣民。

至于这里的税赋,靠工业剪刀差形成的商品溢价,完全可以代替农租田税。

如此一来,刘瑶甘蔗制糖,冰糖酿酒,蔗渣造纸,纸书传文,以文化蛮的一整条产业链便设计完毕。

马忠、孟获和杨戏三人听罢,面面相觑,半晌没有说话。

“殿下此计,非神人不可得之!”孟获长嗟一声,“就连诸葛丞相当年,也未必能想出如此绝妙的计策。”

“吾也曾多次想过如何能减少蛮族叛乱,维护南中长治久安,却翻来覆去无非是‘恩威并施,宽厚仁德’几个字。”马忠也由衷感慨,“没想到,殿下竟有化蛮为汉的高远志向。”

“如此一来,蛮人归为我族,再令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还能再有叛汉的念头?”杨戏紧跟着赞叹道。

“诸君过誉了。”刘瑶一听把自己和诸葛亮相比,脸腾地红了。

他能想出这个主意,乃是结合后世千年中外各国的经验,属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胛骨上。

若说智慧,两个刘瑶也抵不过诸葛武侯。

“吾私下写了首赞,都是关于咱们季汉有名望的大臣的,不过才写到一半。”杨戏有些惋惜,“若非殿下青春正茂,吾定然把殿下写到里面,就排在诸葛丞相之后。”

“不必不必,文然兄还是不要写我。”刘瑶连连摆手。

杨戏这首《季汉辅臣赞》要到明年才能憋出来,而且还都是写给已故文臣武将们的赞歌,自己可不跟着瞎掺和。

四人商定妥当,便按照刘瑶的策略定下具体实施方案。

杨戏亲自执笔,马忠从朝廷和军方,孟获从蛮族以及大姓角度出发,探讨刘瑶准备建设各个作坊的可行性。

从选址位置,到交通运输,再到货品定价,四个高层运筹帷幄,将南中未来规划得近乎完美。

而这块被刘瑶做大做强的蛋糕,他也不可能一人独吞,该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绝不吝啬。

比如,按照之前与孟获的约定,南中七郡的茶叶售卖就完全交给孟家。

从永昌郡老茶树上采来的茶叶,经过发酵再压缩制成茶饼,将被孟家族人用滇马不断运送到其他郡县,甚至是成都。

而除了朱提郡外,盛产甘蔗的几个郡都将紧锣密鼓般开设制糖工坊。

工匠全由李丰亲自培训,具体的经营则由建宁大姓爨家负责。

至于酿酒、造纸和印刷等,各郡大姓皆有参与。

刘瑶用南中大姓们的资金和人力,去赚巴蜀大姓的钱。

然后用成都柳、张等五姓们参与经营的茶、铁器、手工品,又让南中大姓们争相为之付款。

不管资本如何流动,大量的利润最终还是进了刘瑶的腰包。

刘瑶又从南中其他六郡的豪强大姓以及蛮族部落中征集了汉、蛮军卒各一千人。

这与原来的南征军共同组成三千部曲,成为刘瑶的专属军队。

这些人统统交给冯延展开特训。

作为虎步军这个诸葛亮麾下最强步兵的将领,冯延尽知丞相当年练兵之法。

三千人完全按照虎步军的方式训练,一个月后初现效果。

那些游手好闲的蛮族青年,豪强家的老实佃户,已然能迈着整齐统一的步伐,在沙场上演练各类攻防阵型。

而这一个月,刘瑶也没闲着。

他不断改进、完善葡萄酒、蔗糖和纸张等制作工艺,并培养出大量的当地工匠。

这一日,刘瑶喊来建宁周边蛮族部落的一名耆老,打算关心下蛮族孩童们的学业。

“殿下,这帮小兔崽子真是不好管。那《对相四言》到了他们手里,简直成了玩物一般。”耆老拿出一本被画得乱七八糟的书籍,连声哀叹。

显然,刘瑶帮助蛮族孩童识汉字的计划,遇到了天性的阻碍。

贪玩,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这群蛮部里长大的孩童。

从未学过汉字的他们,根本对那些横平竖直的文字毫不感兴趣。

他们更喜欢的,是旁边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