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综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水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水权配置涵盖诸多学科理论,主要包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方面。本节内容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1.人水和谐理论

要想实现取水权公平分配的目标,就要以人水和谐理论作为指导,综合考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来制定具体的分配方式。窦明、王艳艳、李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权理论框架探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这就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理念不谋而合。人水和谐理论主要涉及公平性、高效性、尊重现状和可持续性四大基本原则,公平性作为水权初始配置的首要原则,主要从经济社会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视角诠释了发展与资源的和谐关系,要求流域水权配置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沿岸各地区经济、社会、人文和环境等一切因素。高效性原则要求水权初始配置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力求保障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重现状原则是指初始水权的分配要以区域当下的实际用水需求和流域供给能力为准则。可持续性原则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后果角度诠释了当下和未来的和谐关系。在流域水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初始水权向各行业配置的过程中也要预留必要的生态用水量。

2.水资源公共商品交易理论

水资源公共商品交易理论是指将水资源使用权客体的水资源赋予“物”的属性,从而赋予人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可以在市场中流转。但和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不同,应将水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它对改善人类生活、保护传统文化和维持生态平衡等社会利益均至关重要。王剑、史玉成:《中国自然资源权利体系的类型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20世纪60年代,加雷特·哈丁提出了“公地悲剧”的理论观点,他认为类似于公地这样的公共资源,所有人均可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使用,所有人均因担忧公共资源被他人占用过多导致自身拥有不足而去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对海洋资源的大肆捕捞、对山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对空气资源的过度污染都体现了加雷特的这一理念。成为悲剧的原因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长此以往公共资源终究会不复存在,但所有人却对此冷眼旁观,认为这不是靠自身约束能够改变的事实,进而形成“及时捞一把”的心态,最终导致公共资源严重浪费。而水资源公共商品交易论正是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持续产生。

将水资源赋予公共商品的属性,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水供给短缺的问题,因为政府可能缺乏必要资金和意向来建设公共水供应系统,而当水权再分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支持则能让人们重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水资源在使用者之间实现流通,实现水资源从低效能一方转向高效能一方,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当水资源具有公共性特征,政府应当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协调人们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把水资源视为不可交易的公共产品而非可交易的商品,那将无法确保水资源的使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目的;如果只把水资源视为商品而非公共产品,则无法保证水资源能够满足各种公共需求。李华、叶敬忠:《被捕获的自然:重审水资源商品化》,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管理理论即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实际的管理中,不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中心,而是力求构建治理过程中不同组织和要素之间网状化的复杂关系。它很好地契合了公共资源公益性、社会性、生态性、经济效益性等特征,一方面有助于冲破传统部门主义和科层制组织的弊端,有效化解不同主管部门和组织机构内部的隔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各类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公共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国家公共资源综合效益总体目标的达成。

协同管理主要表现为除政府组织外,公民、企业、社会组织都可以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治理政策的制定、监督与评估;同时,每个主体都拥有同等的机会掌握相关信息,并可以进行公平协商和资源交换。在这一模式下,政府管理、市场治理以及基层自治等管理方式都能够被吸纳进来,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