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即元始、整体、“道体”。道家思想将人类和宇宙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认为这是不可分的。人和草木、石土、万物一样,都是这个元始整体中的一部分。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个体与他人、万物分离的呢?正是人的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的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样子行动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应有意识地、清楚地了解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
成长案例
艾同学来自农村,进入大学后,周围同学个个普通话标准、衣着时尚,而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土包子”!于是他陷入了自卑的深渊,不想和任何同学说话,每天精神恍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正当艾同学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辅导员发现了他的异常,并找他谈心:“你为什么这样不自信?你并不比别人差。‘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什么不把你的坚韧与刻苦的优良品质拿出来,当成激励自身前进的动力?”他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沉沦。从此以后,他又像高中时那样刻苦。别的同学在上网打游戏时,他则整日泡在图书馆里,像一株久旱的禾苗,努力汲取知识的琼浆。他考研读博,通过了一项项严苛的考核,毕业后成功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夯实基础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意义
1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成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包括:从小积累的经验;对他人的态度及来自他人的评价;独立的意识;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与身份等。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青年期,个体的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性的成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等,个体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悟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方式。
大学时代,个体正处于青年中期,或者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个体迫于紧张的学习、考试,常常没有什么时间考虑自己的人生,只有进入大学,才能真正专心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
课堂活动
20个“我是谁”
活动目的
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了解对自我的认识程度。
活动步骤
第一步:询问自己
请在10分钟的时间内,询问自己20次“我是谁”,每次询问过后,都把脑海中浮现的回答写在纸上。每次询问回答的时间为20秒,若写不出来则直接跳过,继续下一个询问。
(1)我是__________。
(2)我是__________。
(3)我是__________。
……
(20)我是__________。
第二步:分析答案
1.分析答案的数量和质量
若能写出18~20个答案,则可认为没有自我认知障碍;若答案数量少于14个,则可能存在压抑自己的倾向。
2.评估对自我的描述
在你写的每句话后面标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负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否定不满意的态度”。最后计算总数,看看你的正号和负号的数量各为多少。
3.分析答案是否有关未来
即使只有一个答案涉及未来,也说明你对自己的未来有过思考,对未来充满希望;若一个答案都不涉及未来,则可能说明你还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
2 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只有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人们才能不断意识到外界的客体,同时了解自身的一切,而后才能统领、发动自身的一切力量以适应改变外界环境的一切变化的影响,使自身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
健全的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自控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不完善的或扭曲的自我意识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的论述,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持内在一致性
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引导个体按照保持自我意识一致性的方式行动,即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保持个人的想法与情绪或行为的一致。如果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大学生便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甚至为了追求自我意识与经验的和谐歪曲与自我意识不一致的经验,进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2)对其心理活动给予统一的经验解释
自我意识具有解释经验的作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这一经验的解释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并可能因此产生不同的感受。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能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当他取得较好的成绩时,他会认为是极大的成功,其内心会十分欣喜和满足;而一个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的学生对同一成绩则会解释为遭遇到了失败,并体会到受挫的感觉。
(3)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期望水平
自我意识会对个体期望产生影响。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情结果的期待、对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个体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方式,都受自我意识的影响。消极的自我意识不但会引发消极的自我期望,而且也决定了个体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
二 自我意识的结构
了解自我意识的结构是认识自我的基础。自我意识的结构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构成成分。自我意识因为区分标准不同而在结构上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概念上可以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认识自我、不吝于自我反省才能够不断成长。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我身心特征的认识,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内容。如“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都属于自我认识的范畴。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等方面的内容。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要回答的是“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比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社交能力较弱很失望”等都属于自我体验的范畴。
自我调控是自我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主动掌握和调节,主要包含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等方面。如“我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等。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者是整体自我的有机组成,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自我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训练
记录“我的优点”
训练目的
自卑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聚焦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忽略自己好的方面。自卑的人如果能从平时点点滴滴的事情中觉察自我,可能会发现其实自己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只是这些优点都被自己忽略了。自卑的人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便会一点一点消除自卑感。本训练将帮助大学生觉察并记录自身优点,了解自我优势,提升自信心。
训练步骤
(1)准备一个纸质的专用记录本,或者制作一个专门的电子优点记录本。
(2)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一个优点或一件成功的事情,可以是很小的优点或者事情,如“今天我给同学带饭了,我很热心”“我今天学会制作视频了”。
(3)请注意,刚开始做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慢慢你就会习惯。坚持记录,每过两个星期进行一次回顾,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如意识到自己的高矮、胖瘦、美丑、黑白、力量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等。对生理自我的认识和体验表现为自豪和自卑,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外表美、对所有物的占用、支配和爱护等。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包括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等方面的意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和他人激烈竞争等。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角色和责任,社会自我由此产生。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能力、气质、性格、情绪、兴趣、爱好、世界观等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认识与体验。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
从自我意识的发展层次来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序列。其中,生理自我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寄托在自己的躯体上的。认识自我最早就是从认识生理自我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个体开始接受以他人和社会的标准来评价和分析自我,逐渐形成社会自我。进入青年中期以后,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个体不断平衡社会要求和自我需求,形成独立成熟的心理自我。
知识链接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感受,对行动力和毅力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常生活中,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他们会更自信、更积极,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注重问题解决,寻求解决方案,不会被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所干扰而反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将问题和困难视作成长的机会,在问题解决中更有毅力和韧性,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他们也会将失败归因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缺乏自信,在制定目标时一般以避免失败为前提,因此在任务中难以发挥真实水平,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紧张焦虑,也会将挫折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个人过往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情感状态等。
首先,个体以往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个体自我效能感较高时,失败体验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有限的。
其次,除了自己的经验以外,个体观察到的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人们常常会找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进行对比,若自己比对方优秀则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
此外,言语劝说的影响力低于个体的过往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不过对于青少年来讲,由于他们的活动区域有限,所以他们的过往经验有限,自我认识来源单一,因此,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就可能是替代性经验和言语劝说。
最后,情绪和情感也是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当人们经历积极的情绪体验时,他们有可能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虑和抑郁则对自我效能感有着消极影响。
3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从自我概念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产生的评价和看法,涉及的根本问题是“我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
投射自我也被称为镜像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涉及的问题是“别人会把我看成什么样的人”。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当差异过大的时候,个体会感到自己不被别人了解。
理想自我是个体追求的比较完善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是个人的行为方向,涉及的问题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理想自我建立在个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周围人的期望时,理想自我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外环境,成为个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如果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混乱,容易引发个体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