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谣言四起

市曹里的窃窃私语,曹植不得知。荆州州牧府灯火通明,曹植端坐在书房内每每批阅各郡上奏,皆是棘手的难题。不是这厢郡府缺钱,就是那厢土地干旱……

不知不觉间就已入夜,只见书房内的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和地图,他翻阅着手中的竹简,以毛笔批注之,十分专注。

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显得格外修长。

马谡匆匆走入,神色略显焦虑,他的脚步在门槛处稍作停顿,似乎在调整自己的情绪,方才进入。

曹植见他前来,略有惊讶:“幼常,今日如何会来?”

马谡拱手行礼,语气急切:“公子,荆州城内百姓对东吴偷袭之事议论纷纷,谣言已经传到庄子。长工们无不议论纷纷,这倒像是有心人之为。”

“什么谣言?”曹植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马谡,他面色从容如常,并不急切。

马谡见他这般,越发心急:“皆说我荆州战败,死伤无数,才秘而不宣。还说那周瑜率军,以一顶十,勇猛非常,打得我军猝不及防。连,连曹休、曹仁二位将军都已负伤。”

曹植愣了一下,哑然失笑:“这城中…亦没有什么秘密。”

“公子何意?”马谡听不懂他的话。

“幼常,我且问你,你可知我荆州水军陆军日夜操练?”

“谡虽未亲眼所见,确有耳闻。”

“那你可曾见过曹休、曹仁二位将军?”

“日前曾见过一面。”

“观之如何?”

“自是英武非常,有勇有谋。”马谡忽然明白曹植此番询问用意,心中踏实不少。

曹植定定地看着马谡:“那你怎会相信这谣言?”

“我…”马谡再次抱拳,“公子明鉴,谡自是不信。可这谣言纷纷,于民心,于军心,具是不利!”

“幼常,不必过于忧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只需稳住阵脚,做好分内之事。”曹植笑笑,再次拿起毛笔。

马谡眉头紧锁,显得有些不安:“公子,谡唯恐此事若不加以引导,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我军若是战胜,何不宣之,以定人心?”

曹植看向马谡眸色柔和了些,“幼常远道而来,只为此时,可见一心为荆州安定。今日不妨与你直言。这秘而不宣,只为降低那吴军戒心,令敌人摸不清楚战况底细。不只是他东吴,如今天下未定,荆州身处要地,各方对荆州皆虎视眈眈。”

马谡恍然,频频点头:“原来如此,是谡鲁莽。”

曹植笑道:“除了水陆两军加强防御以外,我已命各级官署该做什么便去做什么,与常日无异。只要我等稳如泰山,谣言自会不攻自破。”

马谡听罢,心中的焦虑骤减,“公子所言极是,我这就回去让庄子上下不得随意传播谣言。”

“不必过于极端,若只是人云亦云者,可听之任之。对于那些聚众传播谣言者,暂且记下名录,悄悄看管起来,待等日后,一起清查,看是否乃插进来的探子!”

“谡明白!”

马谡郑重地点了点头,这才放心离去。

与此同时,心中犯嘀咕的不止马谡一人,哪怕在偌大的襄阳蔡氏府中,人心向背之事也素来是屡见不鲜。

蔡瑁身居茶案而坐,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不易察觉的锐利。他身着一袭深色长袍,衣襟上绣着繁复的金绣祥云,可见族中绣娘的针线仔细,衬的其人华贵自矜,非寻常官员可比拟。

他左右两侧,分别坐着几位蔡氏族人。

他们或神态严肃,或眉头微锁,皆不知道此番被招来所为何事。

蔡瑁轻轻端起茶杯,缓缓吹散热气,却并未急于品尝。他的目光穿过袅袅上升的茶雾,看向众人,“诸位,近日城中关于荆州战事,流言蜚语四起,我蔡氏作为襄阳望族,自当稳定人心,不可让这些无稽之谈扰乱阵脚。更不可让州牧大人觉得我襄阳连流言之事都无法制止。”

一位族老抚了抚长须,开口:“族长所言甚是,但流言之传播,必有其根源,我们是否应当先查明真相,再做定夺?”他语气之中带着一丝探究,似乎想要从蔡瑁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

蔡中与蔡瑁年岁相当,眉宇间透着一股精明,他接过话茬:“查明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稳定人心,若有那等宵小之辈,想要趁机坏事……”

蔡瑁点了点头,蔡中所言不无道理,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此事不可过激。”

他的目光在厅中众人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定格在一位年轻的族人身上,“蔡和,你素来机智,此事便由你来负责,如何?”

蔡和站起身来,拱手行礼:“我定会谨慎行事。”

此事已毕,蔡瑁的目光扫过在座众人,他清了清嗓子:“今日召集大家,除了城中流言之事,还有两件要事宣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第一件,是我对官署借贷之事的完善。”

有位族老,年岁已高,闻听此言眉心微皱:“族长,此前您提及的官署借贷,我们虽有讨论,但并未有结果。您所说的完善,是否意味着有新的变动?”

蔡瑁记得他刚提起来这官署借贷一事,这族老便是反对态度。

他点了点头,眸色微暗:“不错,我已对此事进行了更为细致之调整。今日,便是要将这些调整告知诸位,以便我们能够统一步伐,共同推进此事。”

“族长,果真没有转圜余地了吗?”

蔡瑁眼睛微眯:“族老,您此话只问是否没有转圜,却连我所调整之处都未曾细问,看来是全然否决了?”

这族老仗着自己年岁已高,蔡瑁不敢对他如何,只是昂头捋须,沉默不语。

此时蔡和插言:“族长,您所说的完善,不知有何新意?”他惯会察言观色,立刻给了蔡瑁一个台阶。

蔡瑁从案上拿起一卷竹简,递给在座的几人传阅:“诸位请看,州牧大人虽此法甚妙,却没有兼察到襄阳城的民情,因而我特别增订了对借贷之人的审验之法,以及对资财去向的严密监察,以保每一笔借银皆能用于正途。”

话音刚落,厅内便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

一位族老看过竹简,仍旧有所顾虑:“族长,此事我们之前已有讨论。官署借贷,虽是利民之举,但是否会触及某些士族的利益?我们族中也有不少子弟在外放贷,若是官署介入,岂不是断了自家的财路?”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显然确是有所担心,并非那种不分皂白一意反对。

“不错,族长。那些士族虽然明面上不说,但私底下都在做这放贷的生意。若是我们蔡氏领头,将此事公之于众,岂不是要得罪不少人?”

蔡瑁微微颔首,似乎早已预料到会有人这样问。

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蔡中:“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蔡中正在看那竹简,边看边点头,听见蔡瑁询问,思量片刻回答道:

“族长,此番州牧推举此行,势必而为。而这官署借贷若是由我们蔡氏来推行,确实可能会触动其他士族的利益。但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一次机会。我们蔡氏若能借此机会,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也是一件好事。”蔡攸话语中透露出对大局的考量。

此言一出,议事厅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刚才提出问题的族老反驳:“这话虽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不顾及族中的利益。若是因此与其他士族交恶,朝廷给的蝇头小利,就不值一看了。”

蔡和却道:“是问,朝廷与士族之间,族老觉得选择哪一方为好?”

蔡瑁见状,轻轻敲了敲桌面,示意大家安静:“诸位,州牧的提议,并非无的放矢。他这么做,旨在稳固荆州的局势,分化我们与荆州的其他门阀。若我们蔡氏要忠心于朝廷,就要做出一些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