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咏菊
“值此重阳佳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岂能没有诗赋?”
华山雾凇亭中,气氛渐浓之时,终于有人开始提议要作诗吟赋,
于是接下来,众人一致请求太守崔固出题点目,
崔固捋须片刻,指了指亭子四周盛开的菊花,笑道:
“各位姑且以这秋日之菊为题,吟诵诗赋吧。”
众人听后,纷纷低头沉吟起来,
姚襄也极为紧张的一阵摇头晃脑,推敲章句,显得极为重视。
冠军大将军姚弋仲总共有儿子四十二个,姚襄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自小就不好弓马,唯好读书研经,一心想要凭靠自身的文才,扬名天下。
“重阳咏菊,看似简单,实则有诸多先贤佳作在前,反而不好发挥,崔府君这个题目,实在是出得有些随意了……”
姚襄挠了挠头,仍是没有想出佳句来,不免感到有些沮丧。
转头一看,见同窗好友刘胜,在那悠闲的喝着酒,当即忍不住小声道:
“刘兄,可已有所得?”
“没有。”
刘胜说着,又喝了一口酒。
不得不说,这重阳菊花酒,味道香醇,能喝到这等佳酿,也算没白来一趟了。
姚襄顿时急了:
“重阳雾凇亭之聚,是最容易扬名的地方,
只要作得佳句好赋,一日之内就能传遍整个华州,三五日之内就能名动长安,
你本出身微寒,值此天赐良机,怎能不好好珍惜,来个一鸣惊人?”
姚襄之所以会对刘胜另眼相看,一是两人同在清念堂读书,朝夕相处,是真正的同窗好友,
另外,平时跟刘胜交谈时,他常能蹦出一两句引人拍案叫绝的词句来,可惜就是没头没尾的,难以传扬。
但姚襄却坚信,刘胜绝对是有文才的,不该这么默默无闻!
然而,刘胜却是有苦说不出,
他哪懂什么吟诗作赋,只是略背了些唐诗宋词而已。
问题是唐诗的格律,与现在大不相同,
而“词”更是被人视作只流行于青楼勾栏的靡靡之音,难登大雅之堂。
况且超诗只能抄得一时,自身没有本事的话,恐怕迟早都会漏底,到时岂不难堪?
因此,不管姚襄怎么说,刘胜都只是摇头不应,打定主意在这亭中只默默喝酒,不发一言。
这时,已有士子纷纷躬身而起,吟诵诗赋,传扬出亭外之后,不时的引起阵阵喝彩。
“景略,你向以文才见长,今日重阳佳会,可有所得?”
随着太守崔固的声音落下,亭中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一个年仅弱冠的年轻儒生身上。
刘胜问姚襄:
“景国兄,此人是谁?”
姚襄道:
“这是终南山隐士周潜的弟子王猛王景略,此人也是出身微寒,年少时还以贩卖畚箕为业,直到三年前受崔府君的邀请,才在重阳之会上一鸣惊人,名传关中……”
刘胜听到这里,顿时大为吃惊的看着眼前之人。
这个王猛,以后可是出将入相、名扬天下的人物,成就比姚襄大得多了,没想到现在也仅是个白身而已!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当王猛看着亭外的秋菊,吟诵完这首诗后,顿时赢得了满堂喝彩。
不过有人却小声嘀咕道:
“景略兄此诗固然是不错,只是却是七言格律,听着感觉过于轻浮,有违文章之隽永庄重。”
王猛归席落座,轻摇羽扇,随意应道:
“七言方能方便施展胸怀,五言束缚颇多,改之有何不可?”
跟王猛争论的人,名叫秦镛,是本郡郡丞的外甥,本来提前得知了太守的重阳诗题,专门花重金找人写好了一篇不错的诗赋,打算来个一鸣惊人的。
没曾想到,王猛诗才不减当年,方才那首《咏菊》一出,秦镛顿觉自己这首再拿出来,肯定是黯然失色。
他于是眼珠一转,在刘胜身上略微停顿了一会,渐渐有了主意,决定不再跟王猛争辩,转而嗤声笑道:
“这是哪来的孺子,有何资格也入得了这贤俊齐聚的雾凇亭?”
刘胜起身朝着太守崔固施了一礼,正要自报家门,郡丞却满脸不耐的说道:
“且赋诗来,若有文采,自可安坐亭中,
若木讷无言,还是出亭去站着吧。”
太守崔固本就是看在姚襄的面子上,才让刘胜进来的,这时见姚襄无动于衷,便捋了捋须,没有异议。
刘胜没奈何,只得迎着微寒的秋风,望着外面盛开的菊花,踱步沉吟起来。
说起咏菊诗,他不知为何现在的脑海之中,首先想起的就是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或许是刘胜现在的心境,跟屡试不第后的黄巢,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的缘故。
黄巢那时候还有科举能考,刘胜现在所处的年代,却完全是以门第取士,更加的令人感到无力、沮丧……
但《不第后赋菊》中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明眼人都看得出透露出无尽的杀意,妥妥的反诗,
现在如果当着太守、郡丞的面吟诵出来,刘胜怕是嫌命长了。
不过黄巢有着好几首咏菊诗,虽不如《不第后赋菊》那么的惊艳,总体也还过得去。
至少用来应付当下,绝对是够了。
于是当秦镛等人都已面露不耐之色,想要开阔训斥赶人之时,刘胜终于缓缓吟道:
“飒飒西风满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若展青云志,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诗诵完,秦镛目瞪口呆,姚襄大声叫好,甚至就连一向神色寡淡的王猛,也不禁面露诧异之色,朝着刘胜这边多看了几眼……
过了几天,刘胜正在住处温书,
姚襄忽地手上拿着一份书卷,兴冲冲的疾奔而来:
“刘兄、刘兄,你这下终于出名了!”
刘胜接过书卷一看,见上面所载的,都是重阳佳节时,雾凇亭文会上的所有诗赋。
而在其中,排名前列的,除了太守崔固的作品外,紧随其后的便是王猛跟刘胜的咏菊诗。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书卷标注的是“香山阁”所版,那可是长安城里最大的一家书籍商铺,
也就是说,刘胜之名,已经开始在长安一带流传了。
不过刘胜却摇了摇头,并无任何悦色:
“我不擅诗赋,却偏偏以诗才扬名……这可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