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如何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1],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

美:美好、喜欢,恶:丑、不喜欢、讨厌。善:善良,不善:恶、不善良。在《道德经》中,善有二义,除善良外,还有专长、特长,但这儿应是指善良。:这个、于是。

无、有,可分别理解为第1章的“无名”、“无欲”,“有名”、“有欲”。第4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无”、“有”与这儿的相同。

:满;《说文》“满器也”,其中“满”是动词,意为“连续盛水直到溢出为止”。

:古字是“言”字旁的,在口中加了一个指事的符号,表示音是从口中发出的,所以音是指发出来的。的繁体字为“聲”,表示要用耳朵的;其古字中包括打击乐器、耳朵听到。所以,音、声分别表示从一个人的嘴里发出来、另一个人的耳朵听到的。

无为:这是老子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词,是难以用言语说清楚的一个词,我们勉强描述它的含义:一是不去干涉事物自身的发展,二是去掉(别)人为的东西,复归于自然。西汉文景时期政府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与“无为”的含义类似的一个词。

:与“无为”相反,即人为、伪,意指不循自然之理,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指出,无为并非不为,例如,该吃饭时吃饭,是无为;该吃饭时饿着肚子不吃,是为。

不言:教育上的无为,顺其自然的教育,顺着被教育对象的本性、自性而施行的教育。如人们通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不言之教。

,依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也,恒也。

第一句将美与恶放一起说,不好理解。但如果从前后文统一起来看,从整体来看,那么可以发现,这儿说的概念是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特别的第二句提出了六对概念: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所以,老子说的美-恶也应该是对立的概念。按我们现时理解的文字来说,与美对应的是丑、厌恶,所以应该将恶解释为厌恶。类似地,善对应的是恶(不善)。所以在前面六对概念之外,再加上美-丑、善-恶,共八对。

以第一句为例来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是因为它与丑相对,如果世上没有丑,就不会有美;没有美,也不会有丑。因此,一个人知道了美,也就知道了丑;如果不知道丑,就不会知道美。

实际上,这八对概念都是阴阳关系。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做事、言说(言行)皆顺其自然。当然何谓“顺其自然”则是整篇《道德经》的核心,老子用大量的例子、篇幅来解释何谓顺其自然。王弼说:“自然己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下面是四个例子。

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自然就要吃饭;自然就吃那么多,不多(撑着)不少(饿着)。相反,该吃时不吃、不该吃时吃、该少吃时多吃、该多吃时少吃,都是“为”。大便亦是,该大便时你若“为”一下,不大便,你试试看?让你难受很久。相反,该大便时你大便去,顺其自然,这事非常简单。

小孩上学该自己背书包是无为,你替他背是为;老人能自己照顾自己时照顾自己是无为,你替他什么都做了是为。

年轻时挣钱养活自己是无为,好吃懒做依赖父母是为。

不言之教”的含义是教育上的无为。“言”也可包括管理中的规章制度,那么这是管理上的无为。王阳明的教学方法是与学生们一起聊天、沟通,在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出阳明自己的观点、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

圣人,绝顶聪明而又仁慈,如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有道之人一看就知你是个怎样的人,是否可教,如何教你,似乎答案是自己呈现出来的那样。

与“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类似的,《道德经》中还有很多,如“不言而善应”(73章)、“希言自然”(23章)、“贵言”(17章)、“多言数穷”(5章)。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这儿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作、生、为、成,代表万物发展的4个阶段,分别表示动因、开始、成长、结果。于人来说依次是父母想要生一个小孩并受孕,然后生育、成长、成人这四个阶段。

企业的创业亦要经历这样的四个阶段:

作,是指创业者想到要创业,要有产品,要有相应的市场,内心感知到这一些;可能还要筹备相应的创业团队;

生,在法律上可以是指企业注册完成,但实质上应该指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为市场上某个(某些)客户所接受,例如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所开发的汽车能够量产、并能销售出去;

为,生产、产量、销量,能够稳定地增长一段时间,为此,需要在研发、生产、营销上不断努力、提升,就如同照顾一个小孩的生活、让其不断成长;

成,即成功,如企业上市,或者说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稳定在一个能够盈利的程度。

当然,这四个阶段不是全部,还有事物的衰败、消失。

其次,在做事、或帮助万物的过程中要无为、顺其自然。如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拔苗助长,不能照顾过头(该由他自己完成的事,你切勿替他完成);也不能要求过高,如他还做不了的事,你非要他做。例如,一位还不能独立完成一篇作文的小学生,你非要他写一篇能发表的作文。

最后,成事之后要不居功,不但嘴上不说“我有功于他”,甚至内心都不曾升起这样的念头。

上面的第二、三点往往是一起的。例如,你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付出过多(有为太多)时,你就往往在他成功后居功,要他回报你。但实际上,如果你少作为甚至不作为,他可能更成功。

王弼说:“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他是说:顺着物的本性适当助力,他自己会成就自己,所以我无功可居。如果是我让他成功的,那么他的功不会长久、我的功亦不会长久。

后文还有三章出现与本句类似的话: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也,是为玄德”;第51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第77章“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最后的“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应该是“夫唯弗居功,是以功弗去”:你不居功的话,反而有功。这是什么样的功?按照第10章、51章中说的,这功是“玄德”,极深远的德。

启示

1.无为,弗居,弗去

老子说:“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其关键是“无为”,或顺其自然,而这是不可说、说不清的,需要每人自己去悟。

你无为,自然不居功。

进而,老子说:“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不居功的话,反而有“玄德”之功。为什么?

通常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总记着对他人的功劳,会使人不舒服,最后伤及自己。

仔细理解“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我们发现,它说的其实就两个字“放下”,放下一切功劳。不仅嘴上不说,而且心里也不想,似乎从未有过此功似的。

第三、自己赖以成功的经验、方法,也要放下。放下你赖以成功的一切方法、经验、成功之道,战战兢兢面对新的事物、新的环境。这样不会有差错。

居功的人,沾沾自喜,如此当遇到新的事情时,会习惯性地套用之前的方法来应对。

过去让你成功的经验,依据的是过去的你、过去你所处的环境。时过境迁,过去的成功不一定能确保你今日成功。如果还是依据过去的经验,你就会让你自己陷入风险境地。就如2022年初上海的新冠疫情,就是依据过去的经验造成的:经验与方法是过去的,但病毒是新的,有其新的特征。

记住,“放下”并非忘掉,而是依据新的情况思考如何应对,如此方有可能想到最佳方案。

因此,对自己帮助过他人的事要放下,对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也要放下,对自己赖以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也要统统放下。

最后,连功劳都要放下,自己经历过的苦难当然更要放下。

2.善恶难辨

善恶也是阳明心学关心的,我们来看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在讲授《道德经与管理》的课堂上是这样讲解阳明的四句教。

1)大家在选我这门课前,对我讲得如何不仅没有评价、而且也没有评价的想法,那是无善无恶

2)选了这门课后就会想:不知道这门课听了后,是否会有收获?这是“意之动”。

3)听了几堂课或者上完这门课后,就有一个评价,于是善恶美丑就出来了。如果大家内心、本心没有善恶美丑,如何能够评价?但实际上,你的评论是你的内心的“良知”、和/或“恶”是否被触动了、是否有共鸣。如何正确、合适地对我的上课进行评价?这就是“知善知恶”。

4)“格物”就是将评价做到位,例如,听不懂的地方是你自己的原因还是老师我的原因?听懂的亦如此思考。将理解的道用于生活工作中以“为善去恶”。

因为内心有善,才知道外面的善;因为内心有恶,才知道外面的恶。

所以古人说的性本善、性本恶,都是对的。儒释道,将二者统一起来。

有时是一念之仁,有时是一念之恶。说不清,道不明。修身就是要将之辨别得清清楚楚。

3.花草有本性

一盆草,放在阳光房里,生病了,用了多个办法也治不好它,只好抬到楼下去扔掉。电梯门开,里面站着楼上邻居,是做园艺的。他了解了情况后说,把它放到露台上,应该会好起来的。我听他的去做,它果然恢复了生机。原来,植物需要日晒风吹雨露滋润。

想起来古人在一首诗中说:

“草木有本性,不求美人折。”

养儿育女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也”。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让他们长大后离开自己。世上其他的爱,都是占有。所以,前者是最伟大的,而达到“弗去”,故特名之“慈爱”。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

父母对儿女之爱如此,但男女之爱并非如此。

男人对自己的女人说:放心,我为你遮风挡雨,让你一生平安。

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放心,无论你在外面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回到家一定是温馨的。

但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可以对自己的儿女说这样的话,那样会伤害他们。对儿女要说:

坚强一些,风雨总会过去。

为什么?因为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总要经历风风雨雨,所以从小就要习惯于面对风雨,知道如何面对风雨。当然,会吹折儿女的风雨,父母自然要为他们挡住的。这就是养育儿女的“无为”、“顺其自然”。

实际上,“成功而弗居”的男女之爱,更为高尚。

每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喜欢你的人给你温暖关心,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爱和付出,不喜欢你的人让你自省成长,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尊重。没有人是偶然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因此,与他人相处时皆要顺其自然。如此,才叫顺其自然。

4.对立统一

在识“道”之前,我一直认为人的最高智慧是“对立统一”:将矛盾的双方统一在一起,无论是自己的内心中将自己两种观点统一,还是领导者将部下中两种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在处理相互矛盾的事情时,不选择非此即彼的方式,而是应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也就是说:将矛盾的双方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保持各自的纯粹性。

既要以快制胜,又要深思熟虑,既要短期业绩,又要长期增长;既要追求理想,又要顾及现实;既要追求利润,又要践行使命;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传统;既要拥有激情,又要充满理性;既要严密控制,又要充分放权;既要信守承诺,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紧密团结,又要坚持原则;既要降低运营成本,又要提高服务质量;既要全力工作,又要和谐生活;既要谨小慎微,又要敢于创新;既要宅心仁厚,又要严厉苛刻……。

要想获得成功,我们一定要修炼这种功力。能够将相反的两个方面同时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需要高超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相反相成的智慧。

高明的领导,往往就是能够将部下不同的观点融合起来,提出新的观点。这个观点能包括部下观点中的主要点,并消除了矛盾。

但要获得成功却是很不容易,甚至很难的。正因为难,人们才想达到这种境界。平庸很容易做到,但人们不会去追求。这就存在矛盾,人们向往安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们向往伟大,但又害怕困难。

于是,人们往往在矛盾的两端左右摇摆,痛苦挣扎。为此,人们试图选择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既不左,也不右;既不上,也不下;既不多,也不少。而事实上这样的平衡点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找到也不会稳定,更不会长久。

一个人,一个组织,如果内部不存在对立的两部分,那就要在外部找到自己的对立面。例如,文学批评家是批评作家的,有的是专门批评某一位作家;在他的批评下,作家如果能句去应对,就会提升自己的水平。从而二者相互提升、相互成就。作为大学老师的我,我投稿论文到学术期刊时,期刊编辑会邀请审稿人来评审,他们就是我的批评家,来帮助我。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近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本书作者看来,他的好文中都体现着一阴一阳之道。

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也是因为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思考题

1、曹操错杀了一位帮助他的人的一家,还说“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所以,这是一位大恶之人。你觉得他确实如此呢,甚或认为他是一位大善之人呢?

2、家庭中,夫妻间的阴阳有哪些?父母与儿女间的阴阳有哪些?

注释:

[1]王弼版: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的含义更广,特别与前一句“美之为美”一起,让读者的思维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