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梦”
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从年轻时开始,就立志要研究出让水稻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大提高产量的方法。他的名字叫袁隆平。
1949年夏,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学习理工科或医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他毅然报考了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人吃得上饭、吃得起饭,也吃得饱饭。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实现这个梦想实在是太难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量为126公斤,而且长期徘徊在这一水平。尽管后来水稻品种经历了由高秆到矮秆的变革,亩产量也由126公斤提升到250公斤左右,但是这样的产量,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远远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
但是袁隆平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毕业后一直在进行提高水稻产量的研究,不论风吹日晒,日复一日地在试验田间进行各种尝试。终于,在1960年的时候,袁隆平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和以往的水稻不一样。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可以采用杂交水稻的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
对水稻进行杂交的做法,虽然1920年的时候就有美国科学家提出来,当时他们用两种不同性状的玉米的雌花和雄花相互授粉,培育出个头又大、玉米粒排列又整齐的杂交玉米,后来还培育了不容易倒地、麦穗大的高产小麦。但是,相较玉米,小麦和水稻的杂交技术太难了,美国的科学家用了20多年,经历了3万多次试验,才得到优质的小麦。以当时中国的技术条件,国际水稻学专家都不相信中国能够研发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没有被困难吓住,他拜访专家,阅读大量外文资料,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他坚信:“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抱着这样的信念,他每天在田间观察劳作,因为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还患了肠胃病。
在研究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比如,杂交水稻的产量反而比普通常规水稻降低了,而稻草量却增长了;好不容易实验成功,种出了亩产更高的水稻,结果这批水稻的第二代却长不高,稻穗也不饱满;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结果水稻因为品种和基因问题,全部生病了,颗粒无收……
这些困难没有打倒袁隆平,最终他的实验成功了!
1974年,袁隆平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种可大规模推广的杂交水稻,产量比普通水稻高20%。到了1988年,全国已经有40%的稻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水稻产量迅速上升,解决了几千年来伴随中国百姓的温饱问题。
杂交水稻三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