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与护理宜忌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消化系统疾病

呕吐

1.什么是新生儿呕吐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新生儿吃奶后,奶经过食道进入胃,在胃内消化吸收,再进入肠道排泄。成人的胃像个两头用松紧带扎紧的口袋,而新生儿的胃则像个倒放的瓶子,并且开着上口(解剖学叫“贲门”)。由于新生儿上口的肌肉发育不完善,关闭不严,所以当喂奶时,如奶量过多或同时吸进空气,喂奶后换尿布、变换体位等,奶就会漾出来,孩子口角处流出少量的奶水,这种现象叫“溢奶”。孩子并没有不适的感觉,也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只要精心护理,奶量适当,喂奶后抱直轻拍其背部,使之打嗝后放在床上,或抬高头取侧位,经过一段时间后,倒放的胃逐渐竖立,溢奶现象就会好转,不需做任何处理。

吐奶则不同,它是一种病态。吐奶前孩子往往有不适的表现,如面部表情痛苦、躁动不安等。由于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家长要注意观察呕吐的方式、时间、内容物等,以及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各种现象,并及时向医生说清楚。

呕吐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一般性呕吐:吐量可多可少,呕吐的力量不是很大,是常见的一种呕吐方式。

喷射性呕吐:呕吐时力量很大,内容物可从口鼻一起喷出。这种呕吐易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也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较长时间的呕吐可导致营养不良,造成孩子的生长发育迟缓。

2.防护宜与忌

YES

根据呕吐的不用原因,处理方式也会不同:

新生儿吃奶后过一段时间呕吐,应考虑是否存在胃扭转、幽门痉挛、肠旋转不良、肠道闭锁以及无肛门等现象。治疗原发病后,才有可能纠正呕吐现象。

新生儿出生后一两天内频繁地呕吐,吐物多为白色黏液或带少许咖啡样物。其最常见的原因为咽下羊水或血迹所致,称之为“咽下羊水综合征”。对此种新生儿的处理宜推迟第一次喂奶时间,待吐物吐净后或用温生理盐水洗胃后,呕吐就会自然停止。

有部分新生儿因胎粪黏稠、排泄延迟而引起呕吐。处理方法宜为用温生理盐水灌肠或液状石蜡油2毫升通便使其缓解。如仍无好转,可做消化道钡餐造影看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出生2周以后开始呕吐的新生儿,要考虑其有无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这种患儿由于食物不能通过幽门,反复呕吐,可有体重不增、消瘦、脱水等症状。如呕吐伴有腹胀又无大便时,也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这两种病均需手术治疗。

新生儿如有细菌感染或患脑部疾病时也可能呕吐。消化不良或饮食不当所致的呕吐可以调整喂养方式。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如果次数频繁,并伴有脱水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NO!

新生儿吐奶时忌仰卧位。新生儿在吐奶时,为了避免秽物进入气管而造成窒息,最好使其保持侧卧。为了有效防止吐奶,新生儿吃饱后妈妈可将他竖起来抱一会儿,拍拍他的背,以使腹中空气流出。

新生儿吃饱后忌过度翻动他的身体,以免吐得更厉害。

腹胀

许多细心的父母早已注意到,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四肢显得有些短,而躯干较长,躯干部最为突出的就是孩子的肚子了。尤其是喂饱后,孩子吭哧吭哧地鼓着肚子喘粗气,这可能是腹胀。腹胀也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症之一。腹胀严重时,膈肌运动受限,肺活量减少,胸腹腔内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因此,任何原因所引起的腹胀不能解除时,都会使疾病变得严重和复杂。腹胀的原因很多,并常与呕吐伴行,应引起父母的重视。

1.新生儿腹胀分类

生理性腹胀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消化道产气较多,肠管平滑肌及腹壁横纹肌薄弱,张力较低,在喂奶后常有轻度到中度的腹部膨隆。这就是家长经常见到的一种新生儿腹胀,为生理性腹胀,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这种腹胀一般摸起来腹壁柔软,无压痛,触不到异常包块。

肠麻痹性腹胀

新生儿由于感染缺氧(如窒息后)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的紊乱,使用了某种药物致使肠蠕动减慢或消失,引起全腹胀气,腹壁可见到浅静脉曲张。触摸时患儿有痛苦的表情,叩诊有鼓音,常为各种严重疾病的晚期并发症。

机械性肠梗阻所致的腹胀

有些新生儿由于胎粪黏稠造成了肠梗阻,或是由于先天性发育障碍、肠套叠、嵌顿疝而致梗阻性腹胀。

2.防护宜与忌

YES

生理性腹胀不需任何处理,随着胃的排空会自行消失。

肠麻痹性腹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进行胃肠减压,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机械性肠梗阻所致的腹胀症状轻时可自行治疗,如胎粪黏稠性的梗阻使用液状石蜡油等清洁灌肠,排出大量粪便后可使症状消失,但肠套叠、嵌顿疝等疾病要到医院处理。

NO!

此病最忌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除生理性腹胀外,其他几种腹胀均会伴有呕吐,故应参考呕吐情况加以分析,呕吐同时伴有腹胀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食欲不佳

1.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佳

食欲是指人对饮食的欲望,是神经中枢对人体消化功能调节的一部分。胃排空后,人就会感到饥饿,产生一种神经冲动,传入脑内摄食中枢,于是便产生了食欲及摄食活动,如唾液、胃液等分泌的增多,胃肠蠕动增加。吃饱以后,胃被充胀,神经将这一冲动传入大脑的饱食中枢,并抑制摄食中枢的兴奋,而后食欲消失,摄食活动停止。

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功能均未发育完善,和成人比更容易发生食欲不振。当新生儿生活不规律、喂养不当、环境改变、全身性疾病等发生时,都可发生肠胃运动紊乱、消化酶分泌减少,而产生食欲不佳的现象。

2.防护宜与忌

YES

大多数新生儿食欲不佳是由喂养不当导致的。如一次添加奶量过多或突然添加了辅食,这时处理的办法是减少喂奶次数,停止添加辅食,几天以后便可好转。

要注意新生儿的全身情况,如有无发热、呕吐、腹胀、腹泻和大便次数是否正常等。当伴有发热时,新生儿可能是患有感染性疾病而影响了食欲,如为呕吐伴腹泻可能为胃肠炎所致影响了食欲;呕吐伴腹胀便秘,要注意消化道的病变,如巨结肠等;在患儿患有口腔感染或溃疡、鼻塞等各种疾病时,也可影响食欲,出现拒食。原发病得到治疗后,食欲可以恢复。若有全身性疾病时,则应到医院就诊。

NO!

忌强行喂养。当新生儿患有重度贫血时,也会没有食欲,同时可伴有恶心。当强行喂养后新生儿会把食物吐出来,故一定要先行纠正贫血,食欲才可改善。

腹泻

1.新生儿为什么会腹泻

新生儿在出生后头两三天大便可为均匀的、黏性较强的、墨绿色或棕色的胎便,这是胎儿在子宫内咽下的羊水及肠道脱落组织形成的。新生儿出生两三天以后,大便可随食物的影响,先排混合样大便,即内有胎粪伴少许黄色奶瓣样大便,以后逐渐转成黄色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为金黄色且比较黏稠的糊状便,但开始时可为黄色稀便,或为蛋花汤样微带酸味的大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粪便含水分比单纯牛乳喂养者要多,可在新生儿放屁时排出少量黄色稀水样大便。这种情况要持续两三个月后才逐渐转成黄色黏稠的糊状便;人工喂养儿,大便呈淡黄色,略带腐败样臭味,比吃母乳的新生儿大便要干硬,每日排便1~2次,但量较多。

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比成人低,生长发育迅速,营养的需求相对较多,胃肠道的负担很重,因而容易发生腹泻。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每天大便2~6次,大便呈金黄色糊状或稍稀。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颜色为浅黄色、成形,每天1~2次。如果大便次数增多、变稀或呈水样,有时带脓血,就有可能是腹泻了。

腹泻常见的病因是喂养不当,如人工喂养儿奶量增加太多或突然由母乳改为人工喂养,或不定时喂养。环境过热或过冷也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少数患儿腹泻是对奶制品过敏引起的。

腹泻的另一类病因是感染,如妈妈不注意个人卫生,喂奶前不洗手和乳头。奶嘴和奶瓶不注意清洁消毒,就可能被细菌污染,特别是夏天奶容易变质污染,如喂了已变质的奶可引起肠道感染。此外,新生儿肠道以外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或败血症等也可引起腹泻。

2.防护宜与忌

YES

新生儿一旦发生腹泻要及时处理。如果腹泻不严重,由喂养不当所致,应及时调整喂奶量,1~2天内减少喂奶量或将奶稀释为原来浓度的1/2~2/3,但不要长时间稀释。腹泻减轻已进入恢复期,喂奶量可逐渐增加。一般完全恢复原有喂奶量最好要经过5~7天。

可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医院或药店有供应)为患儿补充液体,方法如下:用1/4包加水至250毫升,每千克体重服60毫升,在6小时内少量多次喂入;也可服用妈咪爱,每次1/3包,一日2次,可以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或用思密达1/4包冲水15毫升,每日2次,有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以上药物比较安全,有利于腹泻康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每次排便后最好能用温水清洗新生儿的臀部,以防臀红发生。如已出现臀部发红、糜烂,应将糜烂发红部位暴露在空气中使之干燥,然后涂以20%鞣酸软膏或凡士林油。

NO!

腹泻减轻后,可逐渐增加喂奶量,但忌增加太快,以免再次引起腹泻。

忌奶具不卫生。人工喂养时应注意喂养方法,并做好奶具的清洁消毒。

便秘

1.新生儿为什么会便秘

如果新生儿几天才排一次大便,大便既干又硬;排大便时哭闹、费力;大便表面带有鲜血(是因为肛门破裂所致);大便掉在盆中可发出当当的响声,即为便秘。

2.防护宜与忌

YES

新生儿便秘如果是因消化道畸形所致,应到医院就诊,治疗原发病。

大多数新生儿便秘为喂养不当所致,可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一些水,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应按规定比例冲调奶粉,便秘的症状就可缓解。用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灌肠通便也可解决暂时性排便困难。

NO!

有些家长怕新生儿吃不饱、长得慢,不按规定比例冲调奶粉,让新生儿吃浓度高的奶,结果由于冲奶不当、水分缺少而引起了新生儿便秘。

肥厚性幽门狭窄

1.什么是肥厚性幽门狭窄

当孩子出生两三周时,突然出现呕吐或开始只有溢奶,偶有呕吐,到两三周后呕吐次数逐渐增多,终至每次吃奶后必吐。呕吐多在吃奶后数分钟出现,由一般性呕吐变为喷射性呕吐,剧烈时可喷出数尺以外,常从口腔以及鼻孔喷出。吐物内容为乳汁、胃液及乳凝块,呕吐严重时可呈咖啡色。虽然呕吐频繁,但此后仍有很强的食欲,再喂奶时能照常吸奶。大便及尿量均减少。这些都是高位消化道梗阻的症状。新生儿究竟患了什么病呢?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肥厚性幽门狭窄。国外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2~5名患此病,而且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第一胎足月儿。

新生儿发生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原因有:

幽门肌层先天性发育异常。在发育过程中幽门部肌肉过度增生,致幽门肥厚、管腔狭窄。

神经发育异常。幽门肌间神经丛减少和神经节细胞发育不成熟。内分泌因素。患儿血中胃泌素增高。

遗传因素。此病遗传度较高,是多基因遗传病,可伴有家族史。此病的症状除上述提及的呕吐外,还有胃部的包块,在患儿右上腹部肋缘下与右侧腹直肌外处可触到2厘米×1厘米×1厘米大小橄榄样肿块儿;患儿上腹部可见胃的蠕动波,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病程长及病重时可有脱水和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现象。根据病史及症状,此病很容易诊断。不能确诊时可拍腹部X片。

2.防护宜与忌

YES

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即用抗痉药物;改变喂养方式,如少食多餐、喂较稠的奶液及对症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等。

效果不好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切开肥厚的环状肌肉组织。

NO!

忌诊断、治疗不及时,否则患儿多并发肺炎及重度营养不良而致死亡。

新生儿巨结肠

1.什么是新生儿巨结肠

新生儿巨结肠的发病率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4:1,有家族性发病倾向,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天性巨结肠也叫“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结肠远端运动功能紊乱,粪便停滞于近端结肠,以致肠管扩大、肥厚造成危害,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发病率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一般认为,此病的病因是乙状结肠或直肠壁肌的交感神经节细胞先天性缺陷。由于病变肠段处于痉挛状态中,且失去正常蠕动,导致该处非器质性狭窄,致粪便通过有障碍。由于常引起病变肠段上部肠腔扩大,故称为“巨结肠”,即以扩大的肠段而得名。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史中都有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几乎全部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粪,两三天内排尽,而此病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的胎粪,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后可排出较多的胎便。但其后仍发生便秘,同时出现极度的腹胀、呕吐,肛门诊查感到直肠痉挛。

2.防护宜与忌

YES

对于轻症患儿可用温生理盐水每日或隔日反复洗肠,同时按摩腹部,使粪便及气体不断排出,解除便秘。

对于重症患儿可采用特别的扩张器,每日扩张、按摩狭窄肠段1次,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也可配合针灸及中药治疗,待孩子1岁左右再进行根治手术。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期也可采用早期手术,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NO!

患儿术后24~48小时忌饮食。

患儿大便次数相对较多,肛周皮肤忌不及时清洗。每次便后家长应给其温水洗净,保护全部阴部清洗干燥。

早产儿胃食管反流

1.什么是早产儿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某些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使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出现的机体反应,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当这种防止反流屏障失常时,就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那么,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发病率为什么会高呢?这是因为食物进入食管后,由食管向下的蠕动波将食物送入胃中,当食物进入胃内时,下端食管括约肌会关闭,这样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早产儿胃蠕动功能较弱,括约肌较为松弛,还会伴有功能缺陷,所以胃内容物容易上溢而反流到食管。

胃食管反流时,酸性胃液反流到食管,如食管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容易发生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狭窄,反流物也容易被吸入到气管,引起反复发作的支气管肺炎、肺不张,也可引起窒息、猝死综合征。

胃食管反流的主要表现是呕吐,多发生在早产儿生后1周,常伴有体重不增、食管炎、食管糜烂或溃疡,严重者表现有烦躁不安、易激惹、拒食,更严重者会出现呕血或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反流物吸入后可有吸入肺炎的表现,如呛咳、窒息、呼吸暂停等,长时期呕吐则会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2.防护宜与忌

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多数可以伴随着胃肠功能的成熟而自然缓解,要减少胃食管反流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还是要以防治为主,有时在家中可以做到,并非一定需要药物解决。

YES

严密监测:早产儿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呈松弛状态,胃排空时间长,均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早产儿如出现喂奶困难、溢奶、呕吐、口周发绀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

注意喂养的方法: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喂养耐受情况,决定喂养的奶量、喂奶次数,要少量多餐;每日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体重增长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出现胃食管反流时,尽量让其侧卧位,头部转向一侧,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奶汁,并观察有无呼吸问题。新生儿如有青紫、呛咳严重,疑有呕吐物吸入气管时,应及时帮助排出,否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

采取正确的体位:喂奶完毕后,可将早产儿抱直,轻拍背部,让胃部空气逸出,然后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倾斜右侧卧位。这种体位有利于排空胃内奶汁,使反流量降到最低程度。

借用仪器进行诊断:胃食管反流可通过食管钡剂造影、B型超声波进行诊断,如5分钟有3次以上反流便可诊断。

NO!

忌乱给患儿服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患儿忌不合理喂养。喂奶应少量多次,增加喂奶次数,缩短喂奶间隔时间。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什么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称“早产儿肠道坏死”,是早产儿在新生期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引起新生儿肠穿孔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一般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更高,危险也大。早产儿平均体重在1250克~1500克,发病率达10%。

超过90%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于肠道喂养后,其平均年龄为生后10~16天,这是因为早产儿胃肠消化和吸收功能不成熟。不合理的喂养是造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重要因素。引起早产儿肠道缺氧缺血、感染的疾病也都可能造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动脉导管未闭、窒息、脐血管插管、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专家提示

早产儿肠道黏膜表面往往较薄,对细菌的通透性高,加上胃肠道产酸能力低下、消化酶和激素分泌减少,肠道免疫功能也不成熟,所以早产儿的胃肠极易被细菌侵入。

2.防护宜与忌

YES

早期发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防治早产儿肠道坏死的重要措施,因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表现不典型,仅有体温轻度波动、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轻度嗜睡等表现,常不容易被注意到。尤其是早期胃肠道症状,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轻度腹胀等也是非特异性的表现,腹部可无腹痛或轻微压痛。当出现呕吐、大便潜血或肉眼可见的血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伴或不伴腹壁压痛,腹部右下部分出现包块时,才容易想到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往往这时病情已经很危重了,已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病情突然恶化往往提示胃肠道穿孔,若出现高度腹胀、腹壁红肿或极度腹壁压痛,常提示出现了腹膜炎。严重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可以危及早产儿生命的,所以千万不可忽视。一般如发现患儿有呕吐、腹胀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喂养方法不当有明显的关系。合理的喂养不仅是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早期治疗此病的重要手段。

在医院里,医生不仅能给患儿进行胃肠减压,而且可以对其补充不能经口摄入的营养素,这可以减轻症状,因为早产儿的营养不足,也容易加重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常伴有肠道感染,医院里可以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痊愈的,早期防治不仅可避免并发症发生,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NO!

当患儿出现呕吐、腹胀时忌喂食,腹胀缓解后可减少奶量喂养。如禁食不能缓解腹胀,医生一般会给予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此病的预防,忌喂养速度过快,奶量过大,奶的渗透压、蛋白质和糖含量不合适,以及过早采用人工喂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