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论藏——佛教经院哲学

论藏的“论”,巴利文为abhidhamma,直接词义是“法之上”或“法之后”,意译则为“更高的法教”或者“法教之更为玄奥者”。简单地说,它是对于“法”(dhamma)的更深层意义的发掘和整理。415西方人通常就将abhidhamma看作“形而上学”的意思。实际上作为“论”的abhidhamma与形而上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且它的哲学讨论恰恰关系到经藏中所教示的“法”。如果论藏与经藏有什么区别的话,前者的语言更加详尽,也更加枯燥,更有学术或者学究气息。经也罢,论也罢,它们所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在论藏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原创性的真正深奥的思想。论藏所擅长的只是分类法与界定法。而且这种界定的方法,即给出定义的手法,只是对辞典的编纂而言有价值。真的想透过它来了解佛教的术语,恐怕会让人失望至极。因为它的界定过程只是给出一串同义或者近义的词汇而已。其次,所谓的分类法,其价值也只是试图成为伦理性质的某种心理学基础。实际上它也不可能对心理过程作深入的分析。更多的情况下,分类的叙述法仅仅是列举一些名词(佛教徒称为法相名数)。这样的列举只是毫无道理地使其变得冗长,充满生造的与杜撰的词汇,徒显无聊与陈腐。一般而论,所有这些手法只会产生教条主义。这中间并无任何可称“科学性”的痕迹。阿毗达磨著作的形式,多半都像佛教的教义问答小册子,采取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论书(阿毗达磨)的文本,其萌芽状态可见于经藏中(例如《中部》经典的第137、140经,以及《增支部》中的许多经文)。当时的这种经文形式很可能是从Mātikās(称为“本母”)某种名词列表的形式延伸出来的(这些名词则是经藏中在讨论某个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时要涉及的一组概念)。本母的说法,律藏中便已提出来了。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