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折现模型的本质:现金流的跨期等价条件
折现模型的底层逻辑源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两个决策:消费与投资。消费是为了获得当期的快乐,投资则是为了未来的消费。即便不考虑投资风险、通货膨胀,投资所获得的未来现金流也一定要大于支付的本金,因为只有这样,行为人才会选择放弃消费、追加投资,大于的比例是弥补延迟消费的贴水。
若加上投资风险与通货膨胀,则投资必须有一个最低的回报率要求。最低回报率(又叫必要收益率)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先有预期再有投资,如果预期回报率达不到要求,就不会产生投资行为,直到供给减少,预期回报率达到要求为止。必要收益率就是现金流的折现率,有了折现率,就可以对任何两个不同时期的现金流进行价值比较。
例如,假设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是10%,那么今年的100元与明年的110元、后年的121元等价。如果必要收益率降低到8%,今年的100元就与明年的108元、后年的116.64元等价,明年的110元大于今年的100元。必要收益率是判断跨期现金流能否等价的关键。
【注】必要收益率需要考虑投资所承担的风险,除了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风险差异外,还存在时间维度的纵向风险。严格来说,越远期的现金流,不确定性越大,在投资者风险厌恶的默认假设下,需要有更高的折现率。
因此理论上,明年的现金流与后年的现金流,不应该用相同的折现率,折现率应该是每期现金流专有的。使用一个统一的折现率,更多是为了计算简便而进行的近似处理。实操中,当公司不同期限的现金流存在明显的风险差异时,应考虑使用不同的折现率。
有了现金流跨期等价条件这个基本公理,一家公司的价值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将未来所有期限的现金流,按照必要收益率全部折现到现在的数值。这就是DCF模型的基本内涵,公式如下。
以一个简单的有限期项目为例,假设初始投资100元,资产使用寿命为5年,每年产生净现金流30元。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取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该案例中假设必要收益率为10%。由表1-1可知,按照10%折现后,项目投产后的现金流现值合计为113.7元。
于是,如果该项目还没有投资,项目总价值为13.7元[投产后现金流现值(113.7元)-初始投资(100元)],与初始投资成本有关;如果项目已经投资,则其总价值应为113.7元,与初始投资成本无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已经投资该项目,那么无论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都已经变为沉没成本,不再影响项目估值。
表1-1典型项目DCF模型折现(10%折现率)金额单位:元
沉没成本在该案例中非常清晰,但是在现实应用中经常被忽视。原因在于,本案例直接给出了现金流,实际估值时更常见的起点是净利润,净利润通过折旧考虑了沉没成本,但是我们在看市盈率的时候往往不会自动“脑补”现金流。对于存量资产,考虑折旧是没有意义的。
以水电资产为例,受地质条件、生态保护等因素影响,上游水电站的开发成本往往大幅超过下游水电站,由此导致上游水电站的单位装机折旧普遍高于下游水电站,进而导致报表利润率下滑。然而,从DCF模型来看,如果水电站尚未投产,仍需追加投资,那么水电站造价将对估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水电站已经投产,那么水电站造价就与估值无关了,若考虑到抵税的作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则报表利润越低,资产的总价值越高。
回到前面的案例,在10%的折现率下,项目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为113.7元。那么按照多少折现率,现金流的折现值恰好等于初始投资100元呢?这个折现率被称为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用Excel中的IRR公式[2]即可算出,所需的折现率为15.24%,由表1-2可知,这个折现率是使得项目净现值为0的折现率。
表1-2典型项目DCF模型折现(15.24%折现率)金额单位:元
接下来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收益率就是折现率?本质原因是数学公式的可逆性。假设当前的100元与一年后的110元等价,那么从100×(1+10%)=110(元)的角度看,10%就是100元的收益率;从110÷(1+10%)=100(元)的角度看,10%就是110元的折现率。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在更复杂的模型上,例如上述案例,15.24%既是将未来现金流折现后,使得投资前净现值等于0的折现率,也是初始投资100元、保障连续5年获得30元现金流入的收益率。
按照类似债券的摊余成本法处理该投资过程:
①本期期初账面价值=上期期末账面价值;
②本期账面投资收益=期初账面价值×收益率;
③期末账面价值=本期期初账面价值+本期账面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分红。
可以看到,表1-3中,在第0年投资100元后,第1年期初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元,按照上述求出的15.24%的内部收益率计算,第1年账面投资收益为15.24元,实际收到的现金流入为30元。收回的30元中,一部分是收益,另一部分是本金,于是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变成100+15.24-30=85.24(元)。后续年份按照该规律迭代,在第5年末期限结束时,资产的账面价值恰好变成0。
如果倒过来看,在第1年末分红除权后,资产的公允价值即未来4年每年30元的现金流折现值,折现率取15.24%,结果刚好也是85.24元。在这个收益率(或折现率)下,正运算和逆运算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表1-3内部收益率的实质 金额单位:元[3]
因此,在计算内部收益率时,我们算的是“按照多少折现率,可以使现金流序列的净现值为0”,计算的结果同时也可以表达为“按照多少收益率,可以使初始投资变成后续的现金流”。内部收益率是一笔投资真正的收益率,所有基于利润表的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E)、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ROA)等指标,都是在会计分期规则下,对内部收益率的近似拟合。
【注】计算内部收益率需要预测全生命周期现金流,但是作为外部投资者,由于未来的现金流尚未发生,所以无法获得时间序列数据,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通过财务报表反映的截面数据。但是从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实质来看,净利润本身就是权益现金流的跨期平滑,通过利润表算出的ROE的全生命周期加权平均值,与通过现金流算出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原理上应该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