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趣味通识36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史学著作

008 《史记》

每日一问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史书

C.野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写的《史记》的评价和赞誉。《史记》,又叫《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本书里都有记录。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从“人”看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人物出发,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事件。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线索记录历史事实的史书是“纪传体通史”。这种史书读起来就跟看故事一样,不会很枯燥。

2 14年,52万余字

《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司马迁用了14年时间才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司马迁经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巨大创伤。

3 只有“五帝”,没有“三皇”

在写《史记》的时候,搜集到的资料肯定要非常准确。司马迁不仅找了很多著作和档案,还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像“三皇”这种没有确凿证据的信息就没有被收入书里。

答一答

《史记》是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A

009 《左传(zhuàn)》

每日一问

以下在“春秋三传”里的是( )。

A.《张衡传》

B.《左传》

C.《五柳先生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之一。它有过很多名字,如《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这本书在写的时候,参考了《春秋》。可以这么说,《左传》是一本用具体史实来为《春秋》纲目作补充的书。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 作者不一定姓“左”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司马迁和班固认为作者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唐朝的赵匡却否定了这个观点。后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期的人。

2 是史书,也是文学著作

《左传》里有很多对战事的描写,比如城濮(pú)之战、崤(xiáo)之战、邲(bì)之战。这些记述里既有对大局的梳理,也有对细节的刻画,读起来特别引人入胜。

3 一不小心就猜中了结局

韩愈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浮夸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左传》里很喜欢做预测,很多时候还都能猜对。

答一答

阐述《春秋》最著名的作品有《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B

010 《战国策》

每日一问

《战国策》中有( )国的“策”论。

A.十

B.十一

C.十二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卷497篇,包括12个国家的策论。书里部分语言和逻辑很精彩,但缺乏历史依据,其他有史实记载的部分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很有帮助。

· “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

1 “编订”和“撰(zhuàn)写”的区别

你注意到了吗?刘向是“编订”《战国策》,而不是“撰写”。因为这本书最初的作者不是刘向。刘向删减了一些内容,然后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了该书的体例。

2 这些成语,你肯定知道

百发百中、两败俱伤、亡羊补牢这些成语你肯定知道吧!它们可都是从这本书里来的哦。《战国策》里藏了200多个成语,有的是从句子里提炼的,有的是从故事里总结的。

3 纵横家的嘴皮子

《战国策》里的纵横家都有卓越的口才,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去各个国家游说(shuì)。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会引经据典。“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样的名句直到现在还启发着人们。

答一答

《战国策》全书共33卷,分西周、东周、秦、楚、齐等十二国的“策”论。

答案:C

011 《三国志》

每日一问

( )不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A.《史记》

B.《三国志》

C.《宋书》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有一本史书是专门写这个时代的,那就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它很简略,并没有按照《史记》和《汉书》确立的正史规范来写,却和前两者以及《后汉书》一起,成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

·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1 《蜀书》只占全书六分之一?

在这本书里,三个国家所占的篇幅并不相同。《魏书》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六分之一。这是因为蜀汉没有史官,陈寿能收集到的资料很少。

2 三国风云人物名单

陈寿不仅在书里记录了史实,还列了个三国时期各种风云人物名单。比如,他说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孙策、孙权是英杰,周瑜、诸葛亮、鲁肃是奇才。

3 “演义”,不一定是真的

注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不一样的哦!前者是史书,后者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内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被叫作“演义”。

答一答

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答案:C

012 《资治通鉴》

每日一问

以下人物中,( )没有参与《资治通鉴》的编写。

A.王安石

B.司马光

C.刘恕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套史书一共294卷,作者花了19年时间,写了1362年的历史。编者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还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 分工合作的成果

《资治通鉴》这本书不是司马光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司马光是主编,刘恕、刘攽(bān)、范祖禹三人是协修。他们三人各有各的分工。最后,由司马迁修改,完成定稿。

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套史书最初的名字是《通志》。司马光在宋英宗时期开始编写。后来宋神宗即位,他觉得这本书不仅很好读,还方便借鉴,就赐了《资治通鉴》这个书名。

3 一本书,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顺序书写某年某日发生了某事。在这本书里,能看到16个朝代在1362年里的历史轨迹。

答一答

在宋英宗时,司马光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参与的还有刘恕、范祖禹等人。

答案:A

013 《汉书》

每日一问

《汉书》是在( )的手中编写完成的。

A.班彪(biāo)

B.班昭

C.班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本书接着《史记》往下写,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到新朝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很坎坷,班固没有完成全书。他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和他的门生马绪才真正写完了这本书。

· 班氏一门,接力著史。

1 修史,他们用了一辈子

东汉初年,班彪为《太史公书》(《史记》)作续篇。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相继接下了编史的重任。从青丝到白头,他们用一辈子完成了使命,为后世留下了《汉书》。

2 身陷囹(líng)圄(yǔ)的编书人

在写书期间,班固几次出于各种原因被捕入狱。但无论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坚持编写《汉书》。直到61岁,他带着没有完稿的遗憾,在监狱中死去。

3 女子修史

班昭是班家修史成员中年龄最小的。父亲和哥哥死后,她完成了对汉书的补缀、整理和传播。在中国古代,第一位进入修撰“二十四史”行列的女史学家就是班昭。

答一答

《汉书》历经班家两代,先后三人修史,到班昭才真正编写完成。

答案:B

014 《新五代史》

每日一问

以下史书中,欧阳修没有参与( )的编撰。

A.《新唐书》

B.《新五代史》

C.《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宋朝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是唐宋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它原本叫《五代史记》,后世为了把它和薛居正等人修的《旧五代史》区分开来,才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在写这本书时,作者增加了一些《旧五代史》中没有的史料。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 54年,5个政权

唐朝灭亡后,曾经的藩(fān)镇都想成为中原的老大。这个老大的位子依次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政权坐过,前后历经54年。后世称这段历史时期为“五代”。

2 一代文豪私修史书

在《新五代史》之前,还有一本薛居正等主编的《旧五代史》,这本书是朝廷授意编写的。欧阳修之所以要自己编写,是想借此抨击各种不公正、不道德的事情,让乱臣贼子害怕。

3 呜呼!我要说我的看法了

欧阳修很喜欢在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你看到“呜呼”这两个字时,就要注意:欧阳修要说自己的看法了。

答一答

欧阳修在史学方面有较高的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立编撰《新五代史》。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