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思
功夫正是因为它的平凡而显得不凡,它只是用最小的动作、最低的消耗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感受。每一个动作都是基本的,没有刻意为之,没有主动让动作变复杂而无用。越接近功夫的本质,出手时多余的动作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华丽的西装和领带。当我们渴望学习巧妙的招式或者绝招时,功夫是神秘的。如果真的有任何的秘诀,它一定是在习武之人埋头苦练的时候被舍弃了(毕竟,有什么样的秘诀可以让人在交手时仍然不偏离自然状态呢?)。功夫重视的是平凡的奇迹,但这种观点逐渐不为人所接受。
习武的智慧并不意味着要增加,而是要除去繁复和赘饰,变得简单——正如雕塑家造雕像一样,不是通过增加,而是去除多余部分使得本质的东西最终被揭示出来。功夫强调的是一个人赤手空拳,没有装饰华丽的鲜艳手套,那只会妨碍手本身的功能。修行到深处总是回归简单,而未到深处时则会追求赘饰。
学习功夫分为三个阶段:形,术,道。形的阶段是一个人对格斗术一无所知的原始无知阶段。与人交手时他只是简单地进攻与防御,而不关心对错。当然,他可能出手并没有章法,但他仍然是他自己。
第二个阶段是术的阶段,始于一个人开始正式习武。他学会了不同的格挡和进攻的方式,踢法、站法、步法、呼吸法以及思考方法。毫无疑问,他学到了系统的格斗知识,但不幸的是他也失去了最初的自我和自在感,动作也不再是随心而发。为了分析和预测对手的行动,他的大脑也停滞于每一个动作中。更糟糕的是,他可能困于“理性”而将自己置身于现实之外。
第三个阶段是道的阶段。经过多年认真刻苦的修炼,他意识到一点,功夫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不再一门心思扑在招式本身,而是调整自己以适应对手,就像水流经泥土墙面上——会流过最小的裂缝。没有什么是要刻意而为的,只需要像水一样没有目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此时他就不再拘泥于招式,而是无招胜有招。
这三个阶段适用于练习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其中一些招式相当原始,仅包含基础的快速格挡与击打。总的来说,它们缺乏连招的流动与变化。一些“复杂”的招式,偏向于追求观赏性,被视觉效果和表演技巧冲昏了头脑。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总是包含了大开大合、观赏性强的动作,以及朝着单一目标前进的复杂步伐(就像画家不满足于只画一条简单的蛇,而是给蛇添了四只美丽而匀称的脚)。
例如,当你被人抓住衣领,练武的人会“先这样做,再这样做,最后那样做”,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让对手一直抓着你的衣领(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抓住了),然后直接一拳打在他鼻子上!对于一些优秀的武术家来讲这有些过于简单了,也太普通,太不“武术”了。然而,它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并且使用的技术。
武术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招式越复杂,限制越多,一个人表达的机会就越少。尽管这些招式在学武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应该过于复杂、严格、死板。如果我们一直抓着招式不放,就会受到招式本身的约束。
我们应当清楚是人成就了招式,而不是招式成就了人,不要勉强自己去适应他人早就创造出的模式,那是他的,不是你的。你应该“表现”招式,而不仅仅是“表演”招式。事实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表演招式,除了招式本身。当有人攻击你,不是你学的第一招(或者第二招),但是当时你很清楚他在攻击你,你应该快速闪开,没有任何的迟疑。正如我打电话时,你回答我,或者我丢东西,你接住它,仅此而已。
多年以来通过练习不同流派的武术我得出一个结论:招式仅仅是为了告诉习武之人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学习了南拳北腿不同的流派,仔细观察招式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