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发展演进过程中会形成产业集聚的地缘现象,通常指的是相近或相同的产业因为竞争与合作集中在某特定区域,导致空间范围内产业资本要素不停地集中而形成的集聚效应。从理论上来讲,一般而言产业集聚是依靠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在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以韦伯、马歇尔、廖什等学者为代表。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物流通道,更是经济走廊。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的深入建设,新通道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投资兴业。以成渝地区为例,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推动成渝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形成面向东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农机通机、绿色食品4条标志性合作产业链,提升了重庆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力。
一、古典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Marshall)是最早在亚当·斯密的成果基础上研究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伴随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他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阐明了工业集聚的指定地区是“产业区”,即专业化产业集聚特定范围,在“产业区”内聚集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规模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会有意识地形成集聚。在空间上,产业群聚有利于增加中间投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在专业化产业集聚下,通过“外部经济”,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马歇尔引进“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这两个概念,说明导致互相关联的企业可以在产业区内集聚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因为地理位置相近,可降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及运营成本。其次,利用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更易得到专业化的投入。最后,地方生产系统与产业区相互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持续推进,有效降低了沿线产业发展经济成本,规模经济效应逐渐凸显。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辐射国内各省(区、市),无缝对接中欧班列,与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全方面联通,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效率显著提升,物流成本有效降低,惠及中国、东盟及RCEP国家。
二、工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由德国学者韦伯(Webber)在其著作《论工业区位》中第一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作为工业企业空间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而形成集聚的现象。他提出工业区位的产生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集聚区位因素、工资区位因素以及运费区位因素。并且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聚形成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自身的发展有一定规模,该阶段集聚效应引导企业互相集聚的趋势与企业位置的选择;第二阶段,企业间利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换,最终产生产业集聚。
然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静态区位论,在德国学者廖什(Losch)发表《经济的空间秩序》后,发展成多因素动态区位论。他提出的动态模式是以现实因素来修正在假设条件下取得的结论,并把韦伯的自由竞争假设变成垄断竞争,用利润最大化替代了成本最小化,即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发生空间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然而廖什的工业区位理论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因此不能解释规模报酬递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胡佛(Hoover)是另一位动态区位论的代表学者,其在著作《经济活动的区位》中指出影响产业区位的是产业集聚效应,他认为产业集聚存有一个最佳的规模,在一定区位上集聚少量企业形成的效应不是集聚可带来的最佳效应;相反,如果企业过多在某一区位上集聚也可导致集聚效应下降,达不到最佳效应。同时他用马歇尔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外部性,一为“地方化经济”,形成原因为产业内企业集聚在一起组织生产;二为“城市化经济”,其形成与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利益相关。
在空间布局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提出,要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3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发挥海南洋浦的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用,提升通道出海口功能。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克鲁格曼(Krugman)在其论文《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中指出,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所以使规模收益递增。他以马歇尔“外部经济性”思想研究为基础,阐述产业在区位上集中的路径依赖。并且建立了CP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借此剖析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及“规模报酬递增”对产业集聚产生的影响。若规模经济足够大,企业将会在某一区域集中生产,提供较大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某一地区的初始条件决定制造业集聚特征,若某一地区拥有较好的初始条件,则有利于产生集聚中心。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将会致力于控制运输成本和原料。而为了控制运输成本,企业在选址的时候将会优先考虑与市场需求最为接近的地区。市场需求与制造业的分布密切相关,所以决定产业分布的因素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制造业的地位。规模报酬递增是工业生产的特点,伴随时间推进,集聚在工业生产在空间格局上发生变化时最终产生,从而让运输成本最低并获得规模报酬递增。
他同时认为产业集聚在特定区域产生之后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换句话说,产业集聚有路径依赖性。集聚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自我维持,主要原因是产业集聚形成了外部经济,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扩大消费需求。但是,集聚中心就算存在比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随着集聚条件的波动,中心也会发生转移。此时企业搜寻到更大收益的区域,很可能会出现集聚中心转移。集聚中心出现偏移,无论是由于理性预期影响,还是由于最初优势影响,均受到“调整成本”影响。
四、竞争力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空间相互关联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现象,能够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提升企业整体竞争水平。波特(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基于对德国、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国的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从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战略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剖析,并且构建了“钻石”模型,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要素因素、相关产业、竞争战略以及需求因素这四个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这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根本原因。在钻石体系下的产业集群,既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协调生产要素的关系,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机遇会打破原有的竞争状态,且具有外生性,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对钻石体系的作用,将会影响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效率。
此外,国家竞争优势受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国内一些区域中已产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在企业竞争优势下,产业集群之所以非常重要,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产业集群能够在竞争中提升企业生产力以及企业效能;二是产业集群能够推动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创新中心的建设;三是产业集群能够控制企业风险,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按照产业集群构建模型和产业发展规律,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将重点围绕核心基础设施,形成圈层辐射、分工聚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还将提高西部物流资源水平,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提升物流效率,引导贸易、产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