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的初步探索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思政设计应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等多个方面进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知识到思政”主线,对比“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案例讨论内容的设计上,要强调结合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师应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现实问题入手,将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最新经济政策及国际经济热点话题与所要讲解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精神。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宏观经济学课程以国民收入为主要对象,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作为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专业多、学生受众广、惠及范围大,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对后续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学习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将德育融入教学中,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生。因此,学校开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
1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1.1 总体思路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教学模式,应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地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产生协同效应,共同发挥立德育人的作用;二是在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成为其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提高其职业素养,培养其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实现这两个功能,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树立两个基本观念: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主要体现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宏观经济学课程应采取“查、做、演、论”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内容。通过学习,学生既能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学生能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
1.2 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为: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等多个方面进行设定,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精神。
1.2.1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生在学习如何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时,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同时了解中国企业家为国家、人民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爱国热情受到激发后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2.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社会网络信息发达,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速度快,但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案例丰富,与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紧密相关,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思政元素,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1.2.3 培养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应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宏观经济学课程通过讲述经济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伟大政治人物以及经济人物关注社会发展、探索科学真理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弘扬了科学求知精神。
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 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2.1.1 形成“知识到思政”主线
教师应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价值观、思想逻辑和共同情感,在知识点设计时,做到从广度上延伸,从深度上解读,从维度上强化,由一个“知识—思政”的点发散到多个,形成一条“知识—思政”线,进行思想价值观模块的整合。
2.1.2 对比“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
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以及经济学家、经济管理大师、著名政治家与领袖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史是典型的“正面”教材,甚至名师、教师个人的经历,都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重要的教育导向作用。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反面”教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向学生剖析社会经济宏观形势与政策的热点,特别是失真流言,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思考和比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2.1.3 构建“理论与实践”体系
思政教育应融入理论与实践性价值体系构建的整体过程,兼具参与性、活动性、主动性和情感性。理论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同样有大量思政元素可以挖掘。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训练,培养其发现、质疑、探索与创新的品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切实践行培养国家需要的兼备技能与视野、能力与价值的人才的创新应用型育人模式。
2.2 思政案例导入设计
第一,对于传统的章节教学板块,笔者建议思政案例导入多使用直观演示法与案例分析法。例如,在国民收入模块,引入“五分钟看完中国崛起”的视频,以中国崛起的生动证据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介绍通胀理论时,引入“你的钱为何越来越少”视频;介绍危机理论时,引入“经济大萧条时代众生相”视频;剖析财政政策运用时,播放港珠澳大桥航拍视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国家财力提升对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等等。教师可通过引入“中国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进入理论讲授阶段,导入爱国、担当、进取、自信、敬业等价值理念,更好地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交融。
第二,部分章节的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专题方式进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知识板块,例如,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开放经济等板块可采用专题方式,思政案例可以贯穿于专题讲授的全过程。
2.3 思政案例讨论内容设计
2.3.1 结合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理论进行设计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就其微观基础而言,依然沿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如果没有课程思政,很容易让学生形成误解,忽视他人和公共利益,无法培育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的微观行为假设进行思考,以整体主义的视角对相关理论进行必要的反思;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剖析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这不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且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各种流派和理论。例如,让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认清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以及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提升辨别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能力。这样,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中,学生能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及优越性。
2.3.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课程内容中促进经济增长、治理经济衰退等主题有一定的重合性,相关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梦以及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课程可在引入阶段、分析阶段或小结阶段与以上内容相联系,教师要注意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特征与趋势并在教学内容中予以体现,例如,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在教学中原本占据重要地位,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向,避免学生产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错误印象。
2.3.3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设计
将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凸显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中均可得到体现。例如,通过数据展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通过分析中国发展战略,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介绍“要GDP但不唯GDP”等观点,深化学生对“富强”“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的认识;分析各地的收入差距,了解税收、转移支付等概念体现出的“平等”“公正”的思想;通过科斯、索洛等的成长历程,深化学生对“敬业”的理解;等等。
2.3.4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设计
当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可以相互沟通融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节俭是一种美德,教师既可以将之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高储蓄率带来高稳态人均收入的观点进行印证,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观点是否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存在冲突;又如,古代的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制度等都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可以引导学生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等角度去进行分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3 思政元素剖析
3.1 思政教育元素及教学设计表
教师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和课件时,要有意识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展现课程的育德功能和思政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应根据课程进行模块划分,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现实问题入手,将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最新经济政策及国际经济热点话题与所要讲解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相关章节中加入思政内容,落实“育人”目标。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宏观经济学课程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教学设计
3.2 课程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对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充足的信心,使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利和利他、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真正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宏观经济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问题,如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速目标的合理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正当性、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的正义性、国家经济职能的合理边界等,如果对此不加辨别区分,有可能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3.2.1 课程的理论内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运行规律和政府经济政策如何调控国民经济的一门学科。在本科教学中,该课程主要讲授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兼容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以及供给学派等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其理论内容背后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其理论的个人主观主义方法论基础不利于学生辩证理解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不利于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不少领域无法令人信服地解读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实践经验;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本身有一定的教条化倾向,不利于学生辩证地理解并用于分析中国国情;等等。宏观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原理和假设都是针对复杂现实经济问题提出的。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向学生讲解经济理论,让理论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全面、辩证地对待宏观经济学理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2 原有培养计划与课程大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宏观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在各高校本科层面都已经比较稳定成熟。既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教学大纲都比较强调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方面着手,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能够利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数高校的教师较少思考课程的育人功能,都未曾思索过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方面的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另外,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转型、提质增效升级的动能不足,外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现实与未来的严峻挑战融入课本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自觉地把自身成长成才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自信心和为国奋斗的使命担当。
3.2.3 学生主观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宏观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经济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总结。在四川师范大学,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为大二第一学期,该阶段的大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普遍认识面较窄、层次较浅,部分学生甚至停留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认知水平上。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受就业焦虑的影响,在课程及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观念,视宏观经济学一类课程为“对于找工作没有用的理论课”而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错误认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纠偏”,否则既不利于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背离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所学的经济学理念。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当前经济现象、经济事物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深刻体会并努力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总之,教师应实施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宏观经济学科的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能够弥补宏观经济学学科内容固有的不足,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4 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设计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收,但部分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模型的推导和应用的理解不够;而部分学生又可能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误解为数学模型推导过程,以数学结论推演取代了对理论思想的理解。同时,宏观经济学课程覆盖范围广、理论抽象,涉及的经济社会现象大多超出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的范畴,学生往往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更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4.1 课堂教学
4.1.1 案例教学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设置由浅及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案例隐含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应努力将案例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2 专题教学法
对于教材章节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难点内容,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相关材料,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专题材料中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持学生自觉深入学习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根本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1.3 对比分析法
在讲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宏观调控等内容时,教师应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具体应用时不能直接照搬结论,要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经济理论的关注。
4.1.4 联系历史法
在涉及经济史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介绍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应给学生讲解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带领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背景中理解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譬如理解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管仲的经济思想,同时了解中国经济思想的特点和适用性,增强学生的历史发展感。
4.2 第二课堂
4.2.1 社会参与
学校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体验和感知,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和感受鲜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现实。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以及自由贸易区等,鼓励学生志愿参与大型经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激发出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家国情怀。
4.2.2 团队研讨
教师可采用“小组+项目”模式让学生进行团队研讨,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和设计体现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主题,查阅并整理权威的经济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再完成现场展示和讲评任务;让讲台成为展示学生能力和自信的舞台。例如,学生可以就“中美经贸摩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制作PPT并展示成果。教师通过讲评和答疑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关注社会,将关注民生、家国命运、民族兴盛等德育因素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践行精神,让学生在集体研讨和热议中辨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杂音,坚定学生勇作新时代开拓者和奋进者的决心。
5 教学效果评估
5.1 课程整体目标设计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而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打基础,二是提能力。对于教师对学生德育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应强调过程参与,不能简单地以卷面或者文本为标准。为此,宏观经济学课程应构建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的参与度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度等维度,以及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1.1 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掌握并运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掌握并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并运用总支出模型、AD-AS模型;掌握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工具、效果评价方法;掌握并运用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熟悉当代宏观经济学主流,综合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熟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了解开放经济的基本观点;等等。
5.1.2 过程与方法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和预测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练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5.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这方面主要考核学生能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西方宏观经济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是否具有团队合作、自律自主、组织协调等能力;是否能准确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并体现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与参与感;等等。
5.2 课程效果评价
5.2.1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效果评价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效果评价,以传统方式为主,但需要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学校不仅要继续采用“教考分离”模式,而且要加大全过程的知识考核力度与频率,对课堂练习题考核、每章课后习题考核、半期考核以及期末考核四个部分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根治学生“考前划重点、临阵来磨枪”的投机心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练习。
5.2.2 过程与方法方面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效果评价,重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课后自我学习的拓展度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包括:第一,利用雨课堂平台数据,监测学生课前是否进行了充分预习;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弹幕以及抽问回答);是否积极参与平台讨论区的讨论;等等。第二,学生是否主动提交课后读书报告、阅读心得等文字材料(每篇篇幅不少于500字)。第三,学生是否主动提交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以小组方式提交,每篇篇幅不少于2 000字),或者拍摄不少于30分钟的专题调研视频。第四,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组织的学术专题会议或做学术专题发言;是否参加各级各类双创赛事以及本科学术创新活动;等等。
5.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效果评价,应强调方式多样化,允许学生发挥创新性,坚决避免模板化、形式化,更不能将其变成公共思政课程考核的翻版而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方面的效果评价可以采取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论坛发帖;学生小组拍摄专题视频;个人制作或剪辑专题网络视频;提交个人心得;提交个人或团队调研报告;等等。
参考文献:
[1]寇玉典.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3(14):227-229.
[2]付华英.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肇庆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23(4):136-139.
[3]杨阳,姚玉洋,陈奡楠.“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4):37-40.
[4]高海燕.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探析[J].对外经贸,2023(3):99-101.
[5]柳江,田章功.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方法改革[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56-59.
[6]郭昕宇,吴佳丽,周俊华.新时代中国经济学教材范式重构:以课程思政进宏观经济学教材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3):205-208.
[7]李涛,李静,张国凤.“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3):103-106.
[8]彭新,王海霞.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6):31-37.
[9]蒲应燕,郑春慧,刘芳.“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J].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45):169-172.
[10]柳江,朱翔宇.关于加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110-113.
[11]丁悦.“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74-76.
[12]徐延利,林广维.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课程思政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9):187-189.
[13]黄亚静,李文福,徐娜,等.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22(4):84-89.
[14]吉粉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2(19):179-180.
[15]茆健,李梓毓,杨晓丹.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融合探究[J].对外经贸,2021(2):120-123.
[16]李伟.《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要点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设计:以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为例[J].经济资料译丛,2022(2):80-84.
[17]吕凤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5):60-62.
[18]万小雨.新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2(5):146-148.
[19]张国强.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3):101-104.
[20]寇凤梅.基于课程思政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J].甘肃高师学报,2022(1):91-94.
[21]刘津汝,曾倩.课程思政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3):164-166.
[22]贺景霖.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建设路径探究: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85-89.
[23]葛新宇.“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大学,2021(48):68-70.
[24]楚建英.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21(41):28-30,40.
[25]李俊,梁劲锐.宏观经济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和实施路径[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8):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