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华资寿险:成也政经,败也政经
现代商业保险追随海上贸易来到中国,因此最初的业务大多限于水险(海上保险)和火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的规模比财产保险小得多,公司主体也以外商产险公司为主。
不过,历史曾留给中国的民族保险业一个短暂的春天。
民国初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被卷入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一个小高潮,带动了中国的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同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市场支持民族工商业,纷纷抵制洋商。
1912年到1925年,陆续设立的华商保险公司共有39家,经营寿险的有19家。不过,邯郸学步的华商保险公司由于不懂保险尤其是寿险的基本规律,经营风险巨大,先后停业的公司约占三分之二。
其中亦有例外,比如吕岳泉创办的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简称“华安合群”)。吕不仅开创了民族保险的一个小高峰,同时成为华人寿险公司的第一传奇。吕岳泉极有商业天分,举一个例子,吕岳泉将自己的公司称为“保寿公司”,从名字上投合当时国人避讳死亡的心理。
吕岳泉本人就是一个传奇。
吕岳泉出身于上海浦东川沙的普通船家,当时家里只有两间草房,全靠父亲给人撑船谋生。12岁时,吕岳泉被带到上海一个英国人家里去当用人。这家主人恰好是当时英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位业务经理,机敏的吕岳泉由此进入保险行业,当了一名营业员。随后永年保险把业务扩展到南京,他又当上了南京分公司的经理。
这并不是一个美差。
显然,身处中国内陆的南京不如上海开放,知晓保险的人尚不多,而了解寿险的人则更少。初到南京,走马上任的吕岳泉,直接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打开局面。
出身草根的吕岳泉深知政经的奥秘。
他想方设法结交两江总督端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曾经游历欧美,粗有保险理念的端方,最终被说动,带头购买了吕岳泉的保险,南京业务由此迅速打开。同时,吕岳泉还结交了张謇、虞洽卿、朱葆三等一批当时的商界巨头。
不仅如此,在藏龙卧虎的南京,胆大心细的吕岳泉悄悄接触尚处秘密的同盟会。这次政治投资,使得吕岳泉获益匪浅,民国初年的政要几乎皆成为其朋友,或者和其有直接联系。后来,吕成立寿险公司,包括黎元洪、张学良等民国政要先后为其题词道贺。
民国建立之初,把握历史机遇的吕岳泉毅然辞去在永年保险的职务,跑到上海,拜访原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恰逢徐也刚辞去南京卫戍总督职务,响应孙中山实业立国的号召,想在实业界有所作为。两人相谈甚欢,商定由徐出面,约请国内政界、商界名流,集资规银20万两,筹办寿险公司。
一时间,华安合群的股东名流荟萃。
前两江总督端方首先认股,徐绍桢本人认缴规银1万两,四川总督王人文认缴规银2万两。北洋首领冯国璋不仅自己认缴了股份,还允诺随时可以其名义开具介绍信招揽股东。工商界巨子张季直(即张謇)、朱葆三、桑铁珊、顾棣三等纷纷积极参与。不到半年,股本已缴足20万两规银。
20万两资本的保险公司在当时保险界算是中等实力,一般洋商保险公司的资本在30万~50万两,但在华商保险中名列前茅。
1911年6月1日,华安合群在上海外滩30号开幕。徐绍桢任董事长,吕岳泉任总经理。开张之日,孙中山、黄兴等民国开国元勋都派人来致贺。吕岳泉深谙中国政经之道,和黎元洪、冯国璋、张学良、陈其美、王一亭等社会名流交谊甚深。
华安合群甚至还上书革命后上台的袁世凯:“今欲开通社会,维系信用,不得不赖在上者赞助扶持”,“倘蒙钧座赞助,则公司事业之扩充,当易如反掌。”
1916年,华安合群还约请到前大总统黎元洪出任名誉董事长。通过接近权势人物,华安合群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公司的业务空间。
而吕岳泉从一个贫苦出身的用人,一跃而成当时第一华资寿险公司的总经理,成为颇受人瞩目的商界新星。
除了拓展非凡人脉,吕岳泉力改华资公司管理的软肋。
华安之前,曾有华兴、华通、福安几家华商保险公司,都因不明白寿险原理,加之管理不善,无一而成。
吕岳泉受春秋战国借用“客卿”兴邦的启发,高价聘用了永年保险的老搭档英国人郁赐当总司理,第弗利斯当计算师(即精算师),负责寿险管理中的保险费率、责任准备金、退保金计算等技术问题。同时吕岳泉还特别为两个外国高层管理人员精心配置了年轻的助手,并面授机宜,让他们边工作,边偷师。
这种请“外脑”的做法,80年后为另外一个保险草根传奇——平安的马明哲所复制。
1919年的冬末,华安合群在上海一地的保户已达到三四千户,吸纳资金100余万两。伴随规模的扩张,华安合群的投资也开始启动。
彼时,中国的房地产业如旭日初升,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的繁华日胜一日,华安的投资重点首先瞄准这几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
1922年,吕岳泉用50万两白银,购下上海静安寺路一块约10余亩的土地。次年,他又在汉口五族街购地10余亩;在广州泰康路珠江大桥东买下一块6余亩土地。同时,在南京白下路等处,华安也零零星星吃进了少量地皮。不出所料,这些地皮逐年升值,华安投资貌似赚钱甚巨。
在总部所在地上海,华安合群的手笔更大。
随着上海市中心西移,静安寺路日益繁华。吕岳泉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幢国内一流的欧美风格大厦。他投资白银10万两,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哈沙德设计,招标委托上海江裕记营造厂承建。1926年5月,公司在静安寺路104号建成8层总公司新址,取名华安大厦。华安大厦成为当时该区域最高的建筑物,它以精美的构思、豪华的设施,轰动了大上海。
由于华安大厦的标杆作用,公司业务更加红火。几年中,投保户增加到几万户,吸纳资金达500万~600万两。
1930年,吕岳泉将华安大厦东侧余下的一块空地以白银61万两卖出,售价超出整块地皮总买价16%以上,此举让华安合群大赚一笔。第二年,华安合群把原资本20万两折成银圆,增资到50万元,此时的华安合群达到了鼎盛时期(见表2)。
表2 1912—1931年华安合群保寿公司保额及保费一览表
1931年是一个转折。
时局飘摇,吕岳泉备受恩泽的政经气数渐失。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火,战争引起社会动荡,工商业者和中上层人士被迫离开上海,华安合群的客户人数直线下跌。
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华安合群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全部停业,几乎陷于灭顶之灾。上海总公司虽栖身在租界“孤岛”之内,但四周日军大兵压境,营业也完全停顿。1939年,吕岳泉被迫把华安大厦租借给香港商人开设金门饭店。
另外,吕岳泉把吸纳的寿险资金多数投向了房地产和有价证券,战争引起房地产和有价证券抛售成风,市价大跌,公司投资收益丧失殆尽。战火导致币值迅速跌落,原定的保户保费、公司的满期款和赔款等,都因币值变化太快,根本无法计算。吕岳泉无奈只得下令关闭公司,期待抗战胜利。
值得一书的是,这一期间,日伪方面几次派人来拉他以所谓的“优惠条件合作”重新开业,吕岳泉都予以拒绝。
等到抗战结束,内战兀然重开,国内严重通货膨胀。吕岳泉根本无法恢复公司营业,只好把广州、汉口等地房地产陆续出售,维持员工生存。
1948年冬,保险业的传奇吕岳泉到香港后就患病不起,1953年11月,吕岳泉病逝于香港的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