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正常产褥
细目一 产褥期
◎要点 产褥期的概念
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细目二 产褥期母体的变化
◎要点一 生殖系统
(一)子宫复旧
妊娠子宫从胎盘娩出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子宫体的复旧主要是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子宫复旧不是肌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肌细胞的缩小。产后1周子宫体缩小至妊娠12周大小,产后10天在腹部扪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到孕前大小。子宫重量分娩后约为1000g,产后1周约为500g,直至产后6周时为50~70g。胎盘排出后子宫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一半,开放的螺旋小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窄和血栓形成,出血逐渐减少和停止。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约需3周。胎盘附着部位内膜完成修复需至产后6周。
(二)子宫颈
产后1周,子宫颈管及子宫颈内口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至未孕状态。由于分娩时子宫颈外口3点、9点处易形成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形横裂(已产型)。
(三)阴道与外阴
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黏膜皱襞约于产后3周重新出现,但阴道于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外阴水肿2~3日自行消退,轻度撕裂或会阴伤口缝合术后的伤口均在3~4日内愈合。处女膜因在分娩时撕裂形成痕迹,称处女膜痕。
(四)盆底组织
盆底肌及其筋膜在分娩时过度扩张致弹性减弱,且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断裂而致盆底松弛。如产妇能坚持康复运动,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如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撕裂,产褥期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可导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要点二 乳房
产褥期乳房的变化主要是泌乳。随着胎盘的排出,体内雌激素、胎盘生乳素水平急速下降,乳汁开始分泌。以后的乳汁分泌则依赖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吸吮动作还反射性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发生射乳。不断的排空乳房也是维持乳汁分泌的重要条件。乳汁分泌还与产妇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要点三 循环系统与血液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循环血容量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在产后72小时内,体循环血容量增加15%~25%,应注意预防心衰发生。
(二)血液系统
产褥早期,产妇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4周内降至正常。产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增高。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可达(15~3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数也增多。血沉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细目三 产褥期临床表现
◎要点一 生命体征
产后体温多在正常范围内,若产程延长致过度疲劳时,体温可在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产后3~4天可有泌乳热,持续4~16小时下降,不属病态。产后脉搏略缓慢,每分钟60~70次,产后1周恢复正常。产后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深慢的胸腹式呼吸,每分钟14~16次。血压于产褥期平稳,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血压于产后明显降低。
◎要点二 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子宫底在脐下一指。产后第1日宫底稍上升至脐平,以后每日下降1~2cm,在产后10日子宫下降入骨盆腔内。
◎要点三 产后宫缩痛
产褥期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引起下腹部剧烈痛称产后宫缩痛。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天疼痛自然消失。
◎要点四 恶露
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分为:①血性恶露:持续3~4日。②白色恶露:约持续3周干净。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250~500mL。
◎要点五 褥汗
产后一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