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实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误差理论

(一)测量的误差及误差的计算

1.物理量的测量与测量误差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作定性的观察,而且还要对一系列物理量进行定量的测定,从而探索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理实验首先碰到的就是测量问题。测量某一物理量,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确定标准单位的物理量和待测的未知量进行比较,所得的倍数就是该未知量的测量值。

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作比较而直接得出结果的测量。例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等,就属于这一类,都是用基本测量仪器就可直接测出结果的。间接测量是依靠直接测量的结果,再经过物理公式的计算,才能得出的物理量。例如,要测量圆柱体的体积,首先要测量其直径和高度,然后再用公式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大多数测量都属于这一类。

测量的目的是力图得到真值X0。所谓真值,就是反映物质自身各种特性的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数值。严格来讲,由于仪器精度、测量方法、测量程序、实验环境、实验者的观察力等原因,测量都不可能绝对准确。这就导致了所测得的值X与真值X0之间有一个差值ΔX=X-X0,这个ΔX就是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当努力降低的。

误差来源的分析、误差大小的估算对实验工作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测量水平的高低。

2.测量误差的分类 任何一个物理量的测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根据误差产生的性质及导致误差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理论本身不严密、测量方法不尽完善、测量设备的缺陷、周围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电磁场等)变化的影响或测量者自身的习惯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例如,测物体的重量时没有考虑到空气浮力的影响,测时间时秒表走时不准确,测高度时尺子没调到铅直,测量者读数时习惯于将头侧偏,等等。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得的数值总是朝一个方向偏离,或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其特征是偏离的确定性,增加测量次数也不能有所改善。但如果根据其产生原因分别加以校正,例如,修正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对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加以周密考虑等,系统误差是能够尽量减小或消除的。

系统误差的发现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测量者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上考虑,可以采取扩大实验范围,即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同一种方法改变实验条件,对测量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比,分析各种实验手段或各种状态下所测到的结果,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等,这些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并尽可能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

(2)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亦称随机误差,是由一些无法控制,纯属偶然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例如测量者感官分辨能力的限制、电压的不稳定、温度的不均匀、仪表设备受震动等偶然因素。其发生纯属偶然,其大小和分布受或然率支配。由于这类偶然性无法消除,所以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偶然误差有一个特征:各次测量的误差是随机出现的,时而偏大,时而偏小,时正时负,方向不一定,但从统计意义上讲,在重复多次测量过程中,出现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与偏离方向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且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这一规律表现得愈为明显。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待测物体进行尽可能多的重复测量。将重复测量所得到的一系列测量值经过适当的数据处理之后,就可能使偶然误差大大降低,即减小偶然误差发生的方法,是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后进行误差处理。

(3)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是人为的误差,实验者的粗心大意、实验方法的不当、使用仪器不准确、读错数据、数据记录的笔误等,均可造成过失误差。因此,实验者必须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以避免过失误差。

3.测量结果的表示

(1)测量结果的最佳值(近真值)

1)算术平均值:对某一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进行k次测量,各次结果分别为X1X2X3、…、Xk,则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

img

根据偶然误差的抵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无限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那么此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也将趋近于真值。这个算术平均值可认为是被测物理量的最佳值或近真值。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采用多次测量,并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物理量的真值。

2)我们还经常遇到一些被测量已经有公认值(或理论值),这时,可用公认值(或理论值)作为真值。

3)在实验中,由于条件限制使测量不能重复,或者对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等原因,而对一个物理量只进行一次直接测量,这时就以这一次测量值作为近真值。

(2)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X=img是以误差的绝对值来表示测量的误差,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具有和测量值相同的单位,通常称为绝对误差。本书所涉及的算术平均误差、标准误差都是指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定义为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记做E,即

img

(3)测量结果的表示 通常把测量结果表示为以下形式。

img

这样测量的结果及测量误差就完整地表示了。

4.测量误差(绝对误差)的处理方法

(1)直接测量值的误差 直接测量值的误差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表示:

1)算术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各次测量值Xi与算术平均值img差值的绝对值img反映了各次测量的误差,我们把它叫作各次测量的绝对误差。各次测量的绝对误差的平均值定义为算术平均误差:

img

因为它是以误差的平均值表示测量值的绝对误差,故img又称为平均绝对误差,它表明被测物理量的平均值的误差范围,也就是说,被测物理量的值的大部分在imgimg之间,因而测量结果应表示为X=img

2)标准误差:求各次测量值Xi与算术平均值img的差,再取其平方的平均值,然后开方,称为标准误差,记作σ,即

img

标准误差在正式的误差分析和计算中,常作为偶然误差大小的量度。被测物理量的结果可表示为img

对只进行一次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其误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估算。通常可按仪器上标明的仪器误差作为单次测量的误差。如果没有注明,可取仪器最小刻度的一半作为单次测量的绝对误差。

当被测量已经有公认值(或理论值)时,绝对误差就取我们所得到的测量值与公认值(或理论值)之差的平均绝对值。

(2)间接测量值的误差 在物理学实验中,大多数测量是间接测量。被测量值是由多个直接测量值通过一定的函数计算得出的结果。例如,要测一个均匀小球的密度ρ,先用游标卡尺测出它的直径d,利用体积公式算出其体积img再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m,根据密度公式求得其密度img直接测量值dm的误差必然对间接测量值ρ的误差有所影响,这一问题可应用误差传递公式来进行处理。

AB为直接测量值,其测量值可表示为A=imgX为间接测量值,X=fAB)。那么,间接测量误差结果的表示如下。

1)和的误差

X=A+B

img

于是算术平均值为

img

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相对误差为

img

2)差的误差

X=A-B

img

于是算术平均值为

img

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差的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相对误差为

img

由此可见,和差运算中的平均绝对误差,等于各直接测量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之和。

3)积的误差

X=A·B

img

于是得算术平均值为

img

略去带有因子img的项(因其值较小),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则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相对误差为

img

4)商的误差

img

img
img

略去带有因子img的项,考虑到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则算术平均值为

img

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相对误差为

img

由此可见,乘除运算的相对误差等于各直接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之和。

5)方次与根的误差

由乘除运算的相对误差公式,可以证明

X=Animg

X=img

上述各种运算,虽然是由AB两个直接测量值所得的结果,但可推广到有任意多个直接测量值计算间接误差的情况。从以上结论可看到,当间接测量值的计算式中只含加减运算时,先计算绝对误差,后计算相对误差比较方便;当计算式中含有乘、除、乘方或开方运算时,先计算相对误差,后计算绝对误差较为方便。

其他函数的误差传递公式,我们不一一证明,将常用公式列于表0-1中,以备查阅。

表0-1 常用误差计算公式

img

续表

img

(二)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1.测量仪器的精密度 对某一物理量,例如长度、时间、温度、压强、电流等进行测量,必须使用相应的仪器。但每种仪器由于其结构及生产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都有一定的精密度。使用不同精密度的仪器,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也就各不相同。

一般定义最小分格所代表的量为该仪器的精密度。例如,米尺的最小分格是1mm,其精密度就是1mm。有的仪器有特殊标记,例如某一天平的感量是0.01g,其精密度也就是0.01g,此时就不能用最小分格来代表精密度。电子仪表的精密度是以级数标记的,例如某电表是2.5级,表示测量误差为2.5%。级数越小,精密度就越高。

2.有效数字的概念 仪器的精密度限制了测量的精确度。例如,我们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米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测得值是在3.2cm和3.3cm之间,3.2cm为可靠数字,读数3.2和3.3之间的数字要由测量者估计得出,比如说,估计得3.26cm。显然,最后一位数字“6”是不准确的,对不同的实验者所估计出来的数不一定相同,这个数字叫可疑数字。我们把测量结果的数字记录到开始可疑的那一位为止,组成这个数值的数字,即可靠数字加上可疑数字,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取决于所使用仪器的精密度,不能随意增减。所以,有效数字不但指出了测量值的大小,还可以用以粗略地估计测量的精确程度。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愈多,结果愈为精确。

3.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1)加法与减法 对各数进行加减运算时,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各数中有效数字数位最高的那个数相同。也就是说,有效数字写到开始可疑的那一位为止,后面的数字按舍入法处理。在以下的举例运算中,我们在可疑数字下面加一横线,以便和可靠数字相区别。

例1 42.1+3.276=45.3 7 6=45.4

例2 22.4-2.756=19.6 4 4=19.6

(2)乘法和除法 对各数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时,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与运算的诸数中相对误差最大的那个数的位数来决定。也就是和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相同。

例3 1.323×1.3=1.7 1 9 9=1.7

例4 148.83÷1.23=121

(3)乘方和开方 乘方和开方结果的有效数字与其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例5 img

例6 (4.212=17.7

(4)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角度的位数相同。

例7 cos32.7°=0.842

(5)对数 对数的有效数字位数与真数的位数相同。

例8 lg11.17=1.048

关于有效数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例如,2.668m与266.8cm,都是四位有效数字,其精确程度都相同。如果我们注意到2.668m=266.8cm,就可以明白,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单位变换无关。

2)有效数字与“0”的关系。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数字前面的“0”不算有效数字。例如,263.8cm和0.002638km,它们的精确度都一样,显然数字前面的“0”并不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这两组数都是四位有效数字。第二,数字后面的“0”应算为有效数字。例如,266.8cm和266.800cm,从数字上看,它们是相等的量,但是在测量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有不同的精确度。所以数字后面的“0”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去。

3)有效数字与自然数或常数的关系。在运算中常遇到一些自然数或常数,例如,π、e、img8等,这些数不是测量值,其有效数字可以取任意多位。但取多少位合适呢?根据运算法则可知,自然数或常数在运算中所取位数与测量值的位数一样就可以了。

4)有效数字与科学表示法。实验数据很大或很小时,要用科学表示法,即用10的幂来表示,但小数点前一律取一位数字。例如,光速为2.997×108m·s-1,是四位有效数字;光谱中D线波长为5.89×10-7m,是三位有效数字。

5)尾数的舍入法则——尾数凑成偶数。通常所用的尾数舍入法是四舍五入,对于大量尾数分布几率相同的数据来说,这样舍入不是很合理,因为入的几率大于舍的几率。现在通用的做法是“4舍6入5凑偶”:尾数小于5则舍,大于5则入,等于5则凑成偶数。例如,1.635取三位有效数字为1.64;12.605取四位有效数字为12.60;6.036取二位有效数字为6.0;0.076取一位有效数字为0.08。

6)为避免由于舍入过多带来的较大误差,在运算过程中可多保留一位数字,但最后结果只能有一位可疑数字。在乘除运算时,有效数字第一位是8或9,可看成多一位有效数字来处理。例如,92可看成92.0。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根据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进行误差计算。

例9 用米尺分别对圆柱体的高和直径做三次测量,结果如下。

h1=20.1mm,h2=20.4mm,h3=20.5mm

D1=5.1mm,D2=5.3mm,D3=5.3mm

求圆柱体的高、直径和体积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并做出结果表示。

解:直接测量的平均值为

img

直接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直接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img

直接测量的结果表示为

img

间接测量的平均值为

img

相对误差为

img

平均绝对误差为

img

结果表示为

img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列表法 对于实验所得的测量数据,画出表格进行记录,这种方法把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得清楚明了,而且可随时检查测量数据是否合理,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

设计记录表格要合理,表中每行(或每列)之首位应标明其物理量和所用单位,然后将测量数据分类填入表格中。若为间接测量,还应列出计算公式。此外,实验时间、环境温度、气压等也可记录于表格之首,以便参考。

2.图示法 许多情况下,实验所得数据是表示一个物理量(因变量)随另一个物理量(自变量)而改变的关系。这些对应关系的变化情况,通常用图表法将它们以曲线的形式描绘出来。

要正确描绘出一条实验曲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以横轴表示自变量,纵轴表示因变量。在坐标轴的末端还应表明所示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在图的下方标出图名。

(2)根据测量数据的范围选定坐标分度,应尽量使曲线占据图纸大部分或全部。为了调整曲线的大小和位置,在某些情况下,横轴和纵轴的标度可以不同,两轴交点的标度也不一定从零开始。轴上的标度应隔一定间距用整数标出,以便寻找和计算。

(3)用符号将实验所取得的数据点在图中标出。如果在同一图上做几条曲线,则每条曲线的数据点必须用不同符号(如“×”“*”等)分别标出,以避免混淆。

(4)把标出的各数据点连接起来绘出平滑曲线。由于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因此不可能将每一个点都包括在曲线上,允许有一定的偏离。但绘图时要尽量使偏离曲线两侧的点数差不多相等,以使曲线上每个点都接近于所要求的平均值。

3.线性拟合法 当需要从实验数据出发列出经验方程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最小二乘法经线性拟合(或称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求得回归方程。下面对这种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先假定所研究的两个物理量xy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img

称为回归方程。

现有测得的数据组为(xiyi)(i=1,2,…,n),问题是如何测定系数ab使其符合给定的拟合优劣准则,使下式为最小

img

f(ab)=img由数学知识可知,上面的问题为求以ab为自变量的二元正值函数fa,b)的最小值问题。将式0-2分别对a、b求偏导数,并令其为0,解得

img

ab分取此值时,就可使f(ab)为最小,其中

img

将所求得的ab代回式(0-1),便得到了所需的回归方程。

[思考题]

1.产生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减少测量的误差?

2.尾数的舍入法则与“四舍五入”法有何不同?

3.经过5次测得小球质量(单位:g)分别为:2.1074,2.1079,2.1075,2.1076,2.1074,求小球质量的标准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并写出结果表达式。

4.经过5次测上述小球的直径(单位:cm)分别为:1.206,1.204,1.205,1.206,1.205,求小球体积的平均值、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

5.求上述小球密度的平均值、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写出小球密度的结果表达式。

6.0°C时空气中声速为(331.63±0.04)m/s,试求其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7.说明下列各数有效数字的位数

0.005400  1.28  8100  3.0074

0.018  5.310×10-2  7.347×105  5.8×108

8.用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计算下列各式

(1)93.500-1.501+20  (2)6.11×0.100

(3)623.4÷0.10  (4)(62.5-6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