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药膳食疗学(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医药膳食疗的理论基础

1.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外在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种自身的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称为整体观。首先,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如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其次,脏腑功能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如对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行和排泄活动,是通过脾、胃和大肠、小肠等脏腑共同完成。

2.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施膳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当机体阴阳动态失衡,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也随之被打破。“寒气者为阴邪,伤人之阳气;火气者为阳邪,伤人之阴液。”如多食生冷寒凉引起腹痛、腹泻、喜暖、肢冷、食欲不振等症,即是寒湿之邪损伤了脾胃阳气而出现一系列阴盛阳伤的现象。中医药膳学就是以调整阴阳,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为根本目的。

中医学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称为五行。五行学说对药膳学亦有重要指导作用。如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施膳时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如木克土,肝有病易伤及脾胃,凡见肝病患者,宜治肝兼以补脾健胃的药膳,以防传变,旨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3.辨证论治的施膳原则

辨证施膳是辨证论治在食疗中的具体应用。为什么中医施膳要特别强调“证”?中医认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因而它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如部分高血压、肺结核和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均有头晕、耳鸣、腰酸、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心悸等症状,辨证为阴虚火旺,都以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可以用雪羹汤、冰糖清炖银耳、梨浆粥等药膳调理。

4.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指在机体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周身百骸从而充实气血津液、平衡脏腑阴阳、强健皮肉筋骨而不易被外邪所扰,因此顾护调理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环节。正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