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十年纪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代表地区中药材的发展概况

我国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各有特色。基于行政区域划分与地理、气候特性划分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部分地区资源相差不大,而部分地区则资源禀赋迥异。

现根据已公布资料,介绍我国十个典型地区的中药材资源情况。

一、黑龙江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端,幅员辽阔,气候冷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是北方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具备资源、自然生态、种植、产业、科研、政策扶持和改革机遇七大优势。

黑龙江省的道地药材主要有:人参、板蓝根、赤芍、党参、甘草、黄芪、黄芩、桔梗、柴胡、紫苑、紫草、关防风、旱半夏、北龙胆、苍术、知母、升麻、薤白、穿山龙、关白附、天南星、锦灯笼、菟丝子、韭菜子、苏子、红花、金莲花、关黄柏、白鲜皮等。关防风、关黄柏、刺五加、满山红等品种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参、苍术、龙胆等位居第二,五味子、玉竹等位居第三,其他还有黄芪、柴胡、知母、车前子、牛蒡子等大宗药材可供应全国。

黑龙江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据黑龙江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04亿元,效益35亿元,均比2018年翻一番。①“龙九味”种植面积134.7万亩,创建万亩以上示范区18个,10万亩以上大县5个。②板蓝根、刺五加种植面积均达到30万亩以上,紫苏、人参、关防风种植面积均达到20万亩以上。③优质中药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刺五加占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平贝母占30%以上。④2020年,黑龙江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6个、中药材特色小镇5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8个,认定“定制药园”11个。

二、河北

河北省是中药材生产经营大省,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资源1716种,其中药用植物1442种,栽培200多种,列入国家各种保护目录的药材有60多种,列入河北省植物保护名录的有130多种,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有20多种。

河北省中药材形成了太行山产业带、燕山产业带和坝上产区、冀中南平原产区、冀南产区“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建成了很多中药材生产大县,巨鹿县、隆化县、滦平县、安国市、青龙县、邢台县、围场县和内丘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总面积达106万亩,占全省的40.7%,万亩以上生产县有44个,总面积241.04万亩,占全省的92.0%。

河北2020年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步发展,据承德综合试验站提供的数据为273万亩。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着力打造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坝上高原中药材产区“两带三区”,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发展到116万亩,常年种植品种120多个。②已创建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园396个,万亩以上现代园区15个。③创建国家级特优区3个,省级特优区11个,涉县柴胡等14个产品登记了地理标志。④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省级中药材地方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中药材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林药间作等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三、山西

山西省素有“北药”之称,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初步统计,全省共有中药材1788种,其中植物药1625种,动物药133种,矿物药30种。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等7个品种质量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连翘、黄芩、远志、党参等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高,分别占到全国的50%、40%、70%、10%。特别是连翘资源量占全国60%以上,而且许多品种因药用成分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山西省重点建设了以黄芪、黄芩、党参、柴胡、地黄、远志、苦参、山药等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潞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药、山茱萸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等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黄芪等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黄、丹参等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

山西2020年新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64.7万亩,总面积约330万亩,估算产量为45万吨,产值70亿元。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2020年新增柴胡种植面积1.86万亩,山药种植面积4.54万亩,金银花种植面积5.97万亩,连翘种植面积5.54万亩,建成黄芪、党参、苦参、柴胡等标准化基地35个。②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把药茶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2020年山西药茶产值达5.1亿元,同比增长150%;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产品共计50多种500多款,带动约1万名农户实现增收。③山西省58个贫困县均种植中药材,面积约22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共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约71万亩。

四、山东

山东是中药材生产大省,大概有1470种药材资源,包括1299种植物类药材,相当于全国中药资源的10%。全省种植中药材70多种,有近20种实现了大规模栽培,是金银花、灵芝、山楂、丹参、桔梗、西洋参的重要栽培区。由于地理区位良好、气候四季分明、种植经验丰富,山东生产的中药材质量佳、药性足、色泽正,市场口碑较好、需求量较大。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5万亩。根据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山东省形成了鲁西南、鲁中、黄河三角洲、鲁东半岛四大药材生产种植区,以及东平湖、南四湖水生药材养殖区。②多年生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180万亩,种植品种超过110个,其中万亩以上种植规模中药材为23个,农业总产值约200亿元。③金银花、丹参、西洋参、牡丹皮、山楂等产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近90万亩,西洋参种植面积5万余亩,均是全国最大产区。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年产干花1.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五、湖北

湖北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南北兼具,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第五位。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湖北省拥有中药资源3974种,其中药用植物3389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药用动物524种,药用矿物61种,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五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

湖北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80万亩,栽培品种82个,产量达到70万吨,总产值约135亿元。黄冈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全省形成鄂东南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江汉平原、鄂南幕阜山区、鄂北高岗地区等六大中药材产区,建成县区级中药材种养殖基地41个、种植企业(合作社)4110家。②形成神农架综合品种、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麻城菊花、潜江半夏、利川黄连、巴东玄参、京山乌龟、南漳山茱萸、通城金刚藤等11个“一县一品”建设试点。③成立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置“六岗四站六基地”,重点围绕蕲艾、菊花等10种中药材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六、云南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特色品种众多,药材质量较优,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全国药用生物资源12807种,云南6559种,占比51.2%;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约300种,云南145种,占比48%,其中规模以上种植品种约30种,占10%;全国大宗药材品种40种,云南10种,占25%。

云南把中药材产业确立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2020年种植面达900万亩,产量114万吨,连续4年均稳居全国第一。①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0个中药材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三七、灯盏花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认证中药材有机产品累计达到240个,约占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总数的8.81%。②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10个中药材品种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半壁江山。文山三七在“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中影响力指数位列第一。

七、贵州

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全省已查明中药资源品种共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11万亩,产量207万吨,产值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7%、7.33%、34.24%。综合贵州日报和贵阳综合试验站的信息显示:①贵州省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与2018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近1/3,产值增长105亿元。②培育了黄平等25个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96个,47个单品种种植规模超万亩,37个单品种产值超亿元。近野生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施秉太子参、兴仁薏苡仁等获得了全国市场定价权。③2020年,全省新增“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37家,覆盖9个市州,种植面积20余万亩,涵盖黄精、铁皮石斛、头花蓼、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等24种中药材,所有品种实现订单种植。

八、四川

四川省中药资源优势显著,拥有四个全国第一。①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现有中药资源7290种,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②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全国第一。全国常用中药材有363种,四川有312种,占全国的86%。③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四川有川芎、川贝母、附子等道地药材共86种,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产品31个。④国家GA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四川省已有16个品种、2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四川省审定的中药材新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包括灵芝、附子、天麻、川芎、红花等45个新品种。

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药材种植质量和规模发展平稳,2017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637万亩,其中三木药材及林下种植药材331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年产量102万吨,年总产值达173亿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品种31种。中药材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达2.57亿元。

四川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00余万亩。①四川省形成了广元—凉山州、巴中—宜宾2条南北走向,甘孜—宜宾1条东西走向的中药材产业带,产量和产值占据全省的80%以上。②四川省中药材总产值约173亿元,白及、黄连、麦冬、金银花、重楼、柴胡、附子、桔梗、栀子、川牛膝、当归、泽泻、丹参、白芷等18种中药材产值合计达到106.05亿元,为四川省大品种中药材,其中白及、黄连、川明参、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③四川省建成了450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设有11个生产基地、1个双流保种基地和1个种子种苗检测中心,能对100多个品种进行繁育,覆盖18种大品种中药材。④四川省已建立4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成川药信息网、川药数据库等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九、甘肃

甘肃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和中药材资源大省,已连续数年在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产业也是甘肃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甘肃省已在主要中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了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企业,走上了中药材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复杂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甘肃省孕育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供了客观条件。据普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达1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270种、大宗道地药材3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和中药材道地产区。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中药材优势区域,分别为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主要药材有纹党参、黄芪、红芪、天麻、大黄、半夏、杜仲)、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党参、枸杞子、黄芩、柴胡、黄芪、红芪、防风、独活、款冬花)、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主要药材有黄芪、红芪、党参、当归、羌活、秦艽)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板蓝根、枸杞子、甘草、红花)。

甘肃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80万亩,较2016年新增44万亩。①甘肃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②优势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年产量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近5年来当归、党参、黄芪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万、75.7万、67.4万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产值超过200亿元。③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30万亩的县有2个,10万~20万亩的县有8个。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子等18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十、福建

福建省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省植物种类繁多,总数多达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4.3%;常见药用植物2024种,野生动物资源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835种,占全国的34.6%;内陆淡水鱼类有169种,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21.1%;此外还有已定名昆虫5000多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1/5。1985—1988年,有关部门开展了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全省9个地市的68个县(市、区)(缺金门、马祖),共发现药材品种2678种,收入《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的有2468种,按基原分有藻类13科19种,菌类19科44种,地衣6科6种,苔藓6科6种,蕨类32科121种,裸子植物9科28种,被子植物160科1800种;动物201科425种;矿物19种。通过这次药源普查,为全省药材资源分布和蕴藏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中药材是福建省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也是潜在的优势产业。202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9.6万亩,农业产值约73.8亿元,中药材全产业链超过500亿元;以闽产药材“福九味”为代表享誉中药材行业,建莲子、太子参、金线莲、铁皮石斛、薏苡仁、巴戟天、黄精、灵芝、绞股蓝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3%左右,农业产值占65%。“福九味”中药材生产已形成了区域特色。发展闽产药材“福九味”已列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以及2020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其他闽产特色药材如七叶一枝花、玫瑰茄、青黛(马蓝)、黄栀子、春砂仁、厚朴等稳定发展,其中太子参、建莲子、黄栀子、金线莲等特色品种在种植规模、产量上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了柘荣太子参、建宁莲子、浦城薏苡仁、南靖金线莲、福鼎黄栀子等特色产业区域发展集聚。福建中药材种植业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为了提高中药材质量,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黄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黄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环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