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保健医教你防癌治癌颐养天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预防癌症的原则

(一)远离致癌因素

1.饮食有节,防止“癌从口入”

饮食是人体生存、成长和维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但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以及发霉的食品等,多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防止“癌从口入”。

饮食还要有规律和节制。饥饱要适宜,饮食营养要全面,不宜偏嗜,如饮食失节或饮食不洁,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损伤,往往影响脾脏的功能,导致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他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大家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食营养的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身体健康,饮食无节制也是现代疾病发生的根源。癌症发病率之所以如此之高,确实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临床中,我们询问患者的饮食状况时,大多数患者有饮食失调的情况,有的是偏食,有的是暴饮暴食,有的是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有的是喜食生冷食物等。其实,古人也很早便认识到饮食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外科正宗·茧唇第六十三》认为茧唇(口腔癌)的成因是“因食煎炒,过餐炙煿,又兼思虑暴急,疲随火行,留注于唇”。《济生续方》在论述积聚病因时曾言:“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景岳全书》亦曰:“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块。”《济生方》指出:“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以上说明,若饮食失节、饥饱失常使肠胃功能失调,不能克化饮食,积滞内停而成积聚癥瘕,即导致癌症的发生。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西方人由于长期食用高脂肪膳食,其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人。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管癌患者中7%左右的人有喜好热饮、硬食、快食或饮酒的习惯。经动物实验研究证明,饮酒和热食、快食等对食管黏膜有一定的灼伤和腐蚀作用,会使黏膜细胞出现增生性病变,进一步可发生癌变。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人多了,患大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患者数量也大量增加;家庭中熏烤煎炸食品、腌制食品吃得多了,胃癌、直肠癌、肝癌、鼻咽癌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此外,研究亦表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一种真菌——黄曲霉素,黄曲霉素B1是目前已知的强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低剂量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尤其对肝癌有较强的诱发性。另外,亚硝胺类物质、3,4-苯并芘等的污染,均可导致癌症的发生。

一般认为以下食物为现代主要的致癌食物。

(1)腌制食品

咸鱼、咸肉、火腿等食品在腌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其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过量食用这类食物,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器官癌变的概率升高。

(2)烧烤食物

烧烤的各种肉类,如经过不恰当腌制易产生过量亚硝酸盐,烤焦的肉和鱼皮含有强致癌物苯丙芘。空腹吃时,这两种物质直接与胃黏膜接触,比人群平均患胃癌的概率高20倍左右。烧烤食物含有强致癌物,不宜多吃。

(3)熏制食品

熏肉、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熏制食品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管癌和胃癌。这主要与烟熏烤食物制作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污染食物有关。

(4)油炸食品

煎炸过焦会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油煎饼、炸臭豆腐、油条等,多数是使用重复加热的油制成的,在高温下会产生致癌物。

(5)霉变物质

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变,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致癌毒草素——黄曲霉素。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毒性为剧毒物氰化钾的10倍。黄曲霉素容易在花生、玉米、坚果上滋生,不易溶于水,却极为耐热,一般的水洗、烹调操作难以去除。

(6)隔夜菜和酸菜

这类食品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7)槟榔

过多嚼食槟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个因素。

(8)反复烧开的水

反复烧开的水含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生成致癌的亚硝酸胺。

另外,吸烟可诱发多种的癌症,包括肺癌、食管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等。二手烟已被证明能够使不吸烟者患肺癌。无烟烟草(也被称为口用烟草、嚼烟或鼻烟)可导致口腔癌、食管癌和胰腺癌。嗜酒不仅可以导致肝癌的发生,还会增加患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结肠直肠癌等的风险。

所以,饮食有节,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癌症的第一关键。

2.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们自然的生活规律。

中医认为,正常的睡眠能保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脏腑功能的协调。关于气血的运行,不同的时间会流动到不同的经络。一般而言,凌晨1—3点,流到肝经;凌晨3—5点,流到肺经;凌晨5—7点,流到大肠经;早晨7—9点,气血流注到胃经;9—11点,流到脾经;11—13点,流到小肠经;15—17点,流到膀胱经;17—19点,流到肾经;19—21点,流到心包经;21—23点,流到三焦经;23点—次日1点,流到胆经。从气血运行的时间规律看,21—23点和23点—次日3点是睡眠的两个关键阶段。21—23点三焦经最旺,而三焦通百脉,21点—次日3点是养肝护胆的最佳时间。胆气主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使,则余脏从之。”而肝为血海,《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肝血充足,才能使百脉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得以濡养。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容易影响三焦、肝、胆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为癌症的发生创造了可能的条件。睡眠与癌症的发生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在临床诊疗癌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睡眠不良的经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证明,正确的睡眠方式能够预防机体遭到癌症侵袭,睡眠与不眠之间的循环周期会对某些激素的分泌标准产生影响,而人体组织中的各项生命活动都受到特定激素指数的调控。比如在夜间,人体内会产生一种褪黑激素,它的抗氧化性能够防止体内氧化物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损害,同时它还可以抑制雌激素的产生,要知道这种雌激素能够促使某些肿瘤生长和发展。另外,激素的昼夜变化对肿瘤细胞会产生影响,激素的分泌量在凌晨时分处于高潮阶段,白天则会骤然下降。它能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体抵抗肿瘤的能力有影响。因此,一旦激素的分泌规律遭到破坏,必然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后果可想而知。比如,现代研究表明乳腺癌高发妇女群体大多从事夜间轮班制工作。同样,动物实验也表明,经常性睡眠中断能够导致动物体内癌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劳动与运动,有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名医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说明身体要活动,但不宜过累;身体活动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得以流通,所以不易生病。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

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有利于健康。过度的运动,过度的安逸均可成为致病因素。过劳、过逸而致病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实际上是包括了过劳、过逸两个方面。《素问·调经论》亦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指出过劳不仅能引起“阴虚内热”,还能“耗气”。我们所指的劳倦,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这些也是现代人比较忽略的问题。现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创造了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导致了体力与脑力的过度透支,容易造成正气虚弱,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为癌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过度安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人体每天要适当活动,气血才能流畅。如果长期缺乏运动,过分养尊处优,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发生各类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为癌变打下了基础。超重和肥胖与多种类型的癌症相关,如食管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肾癌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8.5%,其中城市居民占多数。世界卫生组织测,到2015年,中国50%~57%的人口会可能超重。肥胖,也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主要致癌因素。

所以,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预防癌症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3.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

放松心情,即养心。古人云:“百病皆生于心。”中医学中的“心”,是广义的“心”,既为人的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又与人的精神、思维、意识密切相关。中医学提出“心主血脉”的理论,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中医还提出“心主神明”的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功能,故在《灵枢·邪客》中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一个人,必须懂善恶、知荣辱,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的胸襟情怀。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正则心静,心静则寡欲。心静则生正气,寡欲则生和气。恬静淡漠,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上、心理上、道德上、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现在疾病的病谱变化可充分说明精神因素致病的广泛性。癌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西医学研究证实,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发病率明显偏高。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四雅”。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都可调情养生,陶冶情操,愉悦心情,预防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古人借琴抒发情怀,指应于弦,借琴成曲,心动而手应,畅心情而动肢体,中医认为这是一种形神统一的娱乐活动,故可以内养其心而外动其形,有益心身。《礼记·乐记》曰:“乐者,心之动也。”说明音乐与人的精神活动关系至为密切。精神作用支配内脏功能,所以音乐对人体内脏活动也有影响。中医学很早就利用音乐治疗疾病。金代著名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三》中指出:“好药者,与之笙笛不辍。”意思是用笙笛一类乐器给人演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现在,音乐疗法已被广泛采用。不少医院和疗养院采用为患者播放优美轻音乐的办法,缓解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症状。

下棋则是一种有益于性情修养的活动。业余时间来上几局,既可增加生活的情趣,又有利于智力开发。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较弱,不宜做剧烈运动,下棋便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梨轩曼衍》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其始出于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继出于石室又见于商山,仙家养性乐道之具也。”其他棋类也同样有“养性乐道”的功能。下棋可使人精神集中,专注棋局,排除杂念,一心对弈。凡是善于下棋的人,深知“乐在棋中”。

“寿从笔端来。”练习书画本身就是体育运动,长期坚持练习书法、绘画,能够延年益寿。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画家都享有高寿,如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时已76岁,柳公权享年88岁,欧阳询85岁,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寿命均在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是百岁高寿。中国画重在写意,讲究意境,能把人带入一种境界,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因而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所谓“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画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疏通全身气血经络。“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画养生的第二阶段。集中思想,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画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画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画运动的最实质性阶段。“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画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画,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何乔潘在《心术篇》中说:“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读书对于养生的好处也很多,对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影响都很大。它既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启迪智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又有娱乐、调心和养生的作用。一般人都只看重它第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第二方面的影响。一本有吸引力的书能把读者带入书中的世界,思绪随着书中的描写漫游,感情随着情节的进展起伏,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鸣不平的激愤,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拍案叫绝。好书能使人充满希望,心胸开阔,积极向上。另外养花养草、垂钓逗鸟、游山玩水,散步慢跑、唱歌跳舞、打拳静坐(坐禅)、练习传统养生功等,都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社会心理压力增加是癌症的一大诱因。工作紧张、忙碌使人体分泌过多的皮质醇,扰乱和削弱了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而给某些致癌因素以可乘之机,增加了癌症的发病率。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则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的卫生建设方针是以预防为主,提倡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当今,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和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原则得到重视和发扬,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被发掘整理,并运用于医疗保健卫生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