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中成药辨证论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本病属中医学“哮病”“喘病”范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所致。《丹溪治法心要》言“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可辨证选用中医药治疗。

【中成药内治法】

(一)急性发作期

1.风哮:主要表现为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咳痰,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当以祛风解痉、宣肺平喘为治,可选用蛇胆南星散,或喘息灵胶囊,或麻姜颗粒等,口服。

2.寒哮: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当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治,可选用小青龙合剂,或咳喘丸,或降气定喘丸,或通宣理肺口服液等,口服。

3.热哮:主要表现为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当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为治,可选用哮喘宁颗粒,或麻杏止咳片,或麻杏止咳糖丸,或百花定喘丸,或蛇胆川贝枇杷膏,或清肺化痰丸,或止咳定喘丸,或橘红丸等,口服。

4.阳虚喘脱危证:主要表现为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当以化痰开窍、回阳固脱为治,可选用四逆汤,或黄芪生脉饮,或生脉饮等,口服。本证病情危重,应积极治疗。

(二)慢性持续期

1.痰哮:主要表现为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痰多易出,面色青暗,舌苔厚浊或黄腻,脉滑实。当以健脾化痰、降气平喘为治,可选用三子止咳胶囊,或越鞠二陈丸,或桔梗冬花片,或蛇胆陈皮片等,口服。

2.虚哮:主要表现为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当以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为治,可选用固本咳喘片,或苏子降气丸,或蛤蚧党参膏,或黑锡丹等,口服。

(三)临床缓解期

1.肺脾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声低,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肺、培土生金为治,可选用固本咳喘片,或玉屏风颗粒,或香砂六君子丸,或五味子糖浆,或参苏片等,口服。

2.肺肾两虚:主要表现为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膝酸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当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为治,可选用人参固本口服液,或龟芪参口服液,或百花膏,或七味都气丸,或复方虫草口服液,或复方虫草补肾口服液,或全龟胶囊(片)等,口服。

【中成药外治法】

1.消喘膏:外用。取药膏6块,分别用橡胶膏固定贴于背部的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6个穴位上(需将穴位处皮肤洗净擦干)4~6小时。每10日贴一次,3次为一疗程。可止咳祛痰,降气除湿,解痉平喘。适用于哮喘、喘息型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2.咳喘膏:外用,贴于胸、背部支气管分布区的穴位,比如天突、膻中、肺俞(双),一日更换一次。可止咳平喘,利湿祛痰。适用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哮喘(心源性哮喘除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