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

一、发病:《金匮要略》病因三条

现在我们从发病开始讲起。我们一起复习《金匮要略》第一篇第2条,即习称“病因三条”的内容: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段话,这里谈到人因风气而生长,不知在座的同学是否认同自己是“因风气而生长”,即你从出生到现在是在不断生长的,而且是因为风气而生长。如果你相信,那这句是什么意思呢?“风气”又是什么意思呢?读经典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字句的表面意思,可能未必会有此番思考,但经典背后总是有其精神。“人禀五常”,五常就是五行之气、五季之气或是风寒湿燥热,这些天地之气帮助人生长。“因风气而生长”,风气是一个代表,代表五常,即五行之气或风寒湿燥热帮助人生长,所以人也因“湿”而生长、因“寒”而生长。风可以是正气,也可以是邪气,其他的寒湿燥热也是一样。

大家以前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也提到五气太过则成邪气,例如风气太过则成风邪。正常的气就叫“常气”,即五常,这样的风气可以帮助你;但如果风气太过成为风邪,则会伤害你,这是“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的意思。人体里面的风是什么意思呢?这问题以后会再论。大家先要搞清楚人体里面有生理的风,它是一个正常的东西,而五常,即风寒湿燥火,也是正气。如果没有这个正气观,只有邪气观的话,容易认为所有的寒气都是坏的、是不好的,但是真实生活中寒气、风气可能对人都有帮助。这是传统中医的理念,没有某一种气必然是负面的,所有事物都有正与邪两方面。

那什么时候才会导致生病呢?这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因为风气既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风气在什么时候会变成邪气?一般说法是——太过则会变成邪气。那什么是太过呢?

老师:例如,什么是天气太过寒冷呢?

学生:每个人的承受程度都不一样,如果超过了自己的承受程度,该气就会变成邪气。

老师:的确如此!是否太过,是相对于人自己的内在因素,而没有一个外在的绝对标准,说多冷的温度就会是邪气。

《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真,是指五脏的气血,元真,是指元气与真气,也是指三焦之气或一身之气。因此若五脏的正气通畅,即气血流通,人则安和。安和的意思是说,即使人感受客气邪风生病了,也容易康复,即拥有所谓的“自愈力”。于中医而言,自愈力的产生是正气能自己抗邪,而能抗邪的前提是气血要通畅,不通畅则不能抗邪,气血通畅亦会使人减少生病。因此自愈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可能不生病,因为有正气抗邪;二是生病了自己能够康复。此段《金匮要略》文字十分重要,讲述中医的发病观,即《内经》所言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金匮要略》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金匮要略》具体地表达《内经》的正气为五脏之气。因此,风气太过会伤害万物,是指一旦人的五脏之气不通畅,风气就会侵害人。这是中医非常积极的看法!即邪气能否侵害你,是看你能否承受这个邪气。如果你身体健康、强壮,即使邪气很猛烈,也不一定能侵害你;如果身体虚弱,邪气就容易侵害你。这种想法并不机械,并非是邪气猛烈就会伤害人,相反人可能遇强则强,即使邪气很猛烈,但若人很强壮,邪气则不能伤害你;若人的身体虚弱,即使邪气很弱势、不猛烈,也可能会伤害到你。因此,《金匮要略》是重申中医的观点,即所有病的发生原因都不会超过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前面两条是一组。这里表述的是内外关系,意思是外面的经络、皮肤受到邪气,若邪气入脏腑则称之为“内所因”。内所因的意思,是五脏元真的不通畅,即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虚弱,因此经络感受邪气,邪气则会入内。第二,如果四肢九窍的血脉能相传,却有气血壅塞不通的问题,则是由于外皮肤所中,这里壅塞不通的意思是内里的正气充足,身体内部气血充实,只是表面皮肤的气血壅塞不通,所以就在身体表面抗邪,邪气也因此停在外部。

这两条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为邪气进入内部,一为邪气没有进入而在外面。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内部的气血虚弱,内部气血虚弱,邪气就会进入内部,内部气血不虚弱,则邪气只能留在外面。因此,这两条是对“人即安和”的呼应。如果一个人五脏元真通畅,内部气血充足,足够抵抗邪气,邪气只留在外,即是“外皮肤所中”之意。用《伤寒论》的文字理解,则是病在太阳,邪气在表;用温病学的概念理解,则是邪气停留在卫分,停留在表面,没有向内传变。而第二条前部分的“四肢九窍,血脉相传”,意思是四肢九窍、周身的气血相互流通。但由于内部的正气充足,邪气不能利用气血互通的经脉、血脉传入内部脏腑。

第三条“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意思是其他生活层面的致病因素。例如刀伤、虫伤、兽伤等各种无限可能的生活因素,这些生活致病因素在《金匮要略》名为“病由”,即病的缘由、病的原因,我将其称为“生活致病成因”。第三条所言的病由层面与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病由层面是不同层次的。前面两条的论述层面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是正气在内外部的充盛程度对邪气的影响;而第三条是在论述生活中的致病原因。因此,前二条是在表达身体之气的问题,第三条是在表达外在的生活因素如何影响身体正气之问题。

虽然此三条论述层次不同,但都是在围绕正气论述的,有共同的基础。举例说明,生活中许多的致病因素,如食物或环境污染等,虽然这些因素不等于邪气,但这些因素都损害了身体之正气,导致正气虚弱,继而容易感受邪气,产生“外皮肤所中”之邪气停留在表面或者“内所因”之邪气进入内部的问题。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旅行期间或者旅行后,人会容易感冒,这通常是由于在旅行期间吃得多,导致食滞了。而饮食壅滞这种生活致病原因会损害人体脾胃、三焦的正气,导致营卫气虚弱,因而使人更容易感受外邪。因此,旅行期间或旅行之后患上感冒,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未必是由于进食了寒凉或过热的食物,也可能是因为食滞而导致脾胃、三焦、营卫之气受损,因而更容易感受外界的邪气导致感冒。总而言之,第三条表达了生活中有许多致病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损害正气。若身体正气受损,就可能产生第一条或第二条所说的身体外部或内部的问题。《金匮要略》该条继续说: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其意思是如果人能够全面养生,就不会让邪气有机会入侵经络,就算邪气入侵了经络,邪气也没有机会内传脏腑,疾病便能很快治愈。而什么是生活养生呢?当四肢感到重坠,例如劳累之后感觉身体疲倦乏力、整个人沉重等,这时候可以做导引、呼吸、针灸、按摩,避免自己的皮肤、毛孔闭塞,即保持气血通畅。这样的话疾病很快便可以治愈。通常当人劳累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想做,这里却是提醒我们要积极地做点事情去补救,预防进一步生病。而且,要避免让自己受到刑罚,同时也避免受禽兽、灾害、房事、饮食等生活致病因素影响,就能避免自己的身体虚弱,因此邪气就不会有机会从皮肤腠理进入身体内部。

最后特别解释腠理的意思。腠首先是皮肤上面的皱褶地方,而这些皱褶一直连接到体内,是三焦元真之气流通的部位。腠是指皮肤的部位,而这部位与人体三焦相通,给人体的真气、元真流通;理则是指皮肤与脏腑的纹理。总而言之,皮肤的纹理、皱褶、毛孔,是气血的通道,这些通道可以连接三焦,继而联系身体的五脏六腑、周身气血。“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一句,是为了补充说明,在中医理论里,身体从表入里的通道,除了经络系统,还有腠理三焦的通道系统。这是中医理论中沟通身体表里内外的两大系统。后面会再详细介绍这两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