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的意义
我们做一个小调查:在座的同学,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十分重要的请举手(全部同学举手)。大家全部都认同这个说法吧!再问,大家都学完了《伤寒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背出《伤寒论》提纲证的六条呢,知不知道哪些是提纲证?太阳之为病、少阴之为病比较容易背,厥阴之为病则比较难背,还能背出这六条的不要害羞,请举手(没有人举手)。坦白地说,我本科二年级学完《伤寒论》课之后,考完试也立刻忘记了!我是很多年之后才背下来的。在座的不能背出来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现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缘故,你考完这一科便考另一科,所以你难以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当然如果你还未能背下来是比较麻烦的,若《伤寒论》的体系你未能掌握,你就比较难明白其与温病之间的关系,所以接下来的几堂课会先讲解《伤寒论》基本理论,主要六经的概念是什么,帮大家重温一下。大家在听我讲解《伤寒论》的时候,会用新的角度来理解《伤寒论》,因为我的那一套六经理论是独一无二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但我自己认为它是最贴近张仲景原意的理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我的几部《伤寒论》著作。
再问大家,如果现在香港发生大规模疫症,有100万人染病,医护人员不足够,急需医生帮忙,你有没有独立应诊的能力?认为有信心的请举手(大家都是没有举手)。当年SARS的时候,我自己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我总是想为什么不能让我去帮忙呢?当然,坦白地说我还不懂治病,也只是想上场帮手,例如做医护助理人员,帮忙送饭,或是见一下病人也好。如果只是说要去帮忙而不是独立治病有没有人上去呢?如果有这个可能性大家可能都想。我当时也是这个情况,就是想帮忙,但坦白地说是爱莫能助,在读书的时候哪有这个能力呢?如果是现在这个阶段,因为我很熟悉《伤寒论》和温病学,你让我上场去医治,那当然没问题,你问我有没有经验,有没有见过这些病,没有!但是有经验又如何?所有病人都是不同的,一定是要重新去看,就算你有面对几场疫症的经验,现在摆在你眼前的,也是一个新的病人,所以以前的经验未必能用于现时,不是经验多就能治好这些病。你对中医的理论愈熟悉就愈有能力治好这些病。
这里想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学习温病学的意义。这个案例是我以前去菲律宾义诊的案例,是一个发高烧的病人,大家一起来看看,想一想你会怎样治疗这个病。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士,发高烧14天。
2011-08-01初诊。患者,男,54岁,菲律宾人。
高热不退14天。患者是一位渔夫,发热之前如常出海工作,回家后就开始发病,一直高热不退。病初起5天觉背中间恶寒,其后恶寒自除。医院会诊,刻下:身热,体温38.6℃,自汗,皮肤触之干燥,身体有火烧感,不欲穿衣,不恶寒,头痛,口渴,但不多饮,大便尚可,1~2天一行。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洪大。现行输液支持治疗,西医怀疑为“钩端螺旋体病”,未确诊。
信息就这么多,运用大家已有的中医知识,会用什么药方?在座同学,现在就是你开药的时间!此方大家都懂。如果遇上疫症时,大家又会怎样医治呢?
学生W:一开始会认为是阳明病。
老师:大家可用考试技巧去想,利用主要症状、脉象分析,不太复杂。每人想出一个方。
学生C:麻杏石甘汤。
学生A:白虎汤。
老师:之前我也从未使用过白虎汤,至于麻杏石甘汤还算可以,起码包含石膏。继续看病案。
证属热盛三焦表里,而津液不亏,予白虎汤。
知母90g,石膏250g,炙甘草30g,粳米100g。1剂。
以水10杯,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杯,一天服3次,每隔4小时服一次。
先谈谈当时用药的情况,遵照原方煎服法及使用原方剂量,石膏用250g,加入10杯水及粳米,煮至米熟汤成,米熟后去渣。每次服药一杯,每日3次,每4小时服药一次,共服1剂。
第二天复诊(2011-08-02):上药昨天中午开始服用,今晨9时再到医院会诊,已服药4次。药后觉热退七成,药后觉周身舒畅,无头痛,大便昨天至今已有2行,脉不洪大。西药输液治疗最近数天没有改变。现皮肤触之基本不热,亦不干燥,只余腋下触之觉热,胃脘自觉发热,仍汗出,觉疲乏,脉浮数,舌如前。仍余下1次汤药可服,嘱咐当场服下汤药。
中病即止,热势已退,当能自愈。嘱咐勿吃肉,饮食宜少而清淡,勿过劳,宜静养,以防劳复食复。
两周后随访:患者在服完余下药物后,诸症已愈,当天出院回家休养,恢复正常生活。
小记:患者父亲在医院陪护,见患者服药后病情大减,患者父亲本有高血压不适,遂自行服用患者白虎汤1杯,服药后觉不适减轻。因此,上药煎出后能服用6次。
原方剂量用250g石膏并不算重,因为原方煎煮一次是分6次服药,一次服用量大约才40g,所以经方的剂量必须要考虑煎服法。
白虎汤证在各科学习无数次,《伤寒论》、方剂学、内科学等都有学,要在临床上有勇气实践使用,总会有第一次。很多中医学生期望,在实习的时候能够出现一位老师给你这种“第一次”,理论上是老师使用一方,学生在旁学习,下次遇上相同情况就能应用。坦白地说,临床上就算见到相同的情况,不代表你就能记得起运用,学生仍需要经历自己使用的第一次,最理想的就是学生遇上相同情况能想出这首方,将理论知识应用出来。当时我也是第一次看见这种病人,但只要熟悉理论,就可以懂得诊治。学习经典如温病学,更需要熟悉这种理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