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学医路
1975年6月24日,我于淄博第四中学毕业,同年11月13日,我被淄川区菜园村村委推荐到淄川医院学医。1976年6月,我又参加了淄川卫生局举办的中医学习班。
因从小患有哮喘和胃病,我时常需要求医。在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看到许多高水平的医生,细心对待患者,精心为他们治疗。每次,当患者的病情改善后,对医生充满感激的场面都深深吸引着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好医生”的想法。
我在初中时便花1角9分钱买了一本《常见病验方汇编》,时常自己对着书本开方试药。一旦见到疗效,我就非常高兴,于是开始渐渐大着胆子给家里人开方,后来又逐渐扩大到给周边同学及亲朋好友开方。这些事情在我以前的日记本上都有记载。
到了高中,我又花5分钱买了一根针灸针。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干扰的环境中,我决定先在自己身上试一试。我依稀记得当初在自己身上扎第一针时的痛苦样子,因为那时我只有十几岁,且没有老师指导,担心和恐惧交织在一起。但是,想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促使我鼓足勇气,大胆给自己扎下第一针。我用酒精棉球在右腿的足三里穴上消好毒,左眼紧张地眯缝起来,不由自主地把灯关掉,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口内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扎针,扎针很疼,不扎不行,一、二、三扎!”再把灯打开,看到针并没有扎进皮肤,便如此进行了十几个晚上。最后,记不清是在哪个晚上,当打开灯的时候,针已经扎进了皮肤,我试着向下进针,有酸麻胀热的感觉,提起针再向前后左右扎的时候,发现并不怎么疼痛。
有了这第一针,也就有了第二针、第三针,后来便一发不可收,只要是手能够到的穴位我都逐个试扎。一次,在扎印堂穴时,针拨出来后,血顺着我的鼻尖一直流到了衬衣上。我把针灸书打开找原因,上面清楚地写着:“刺表浅穴位时,右手持针,左手把血管避开。”可见“无师自通”是多么艰难。在我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后,同样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爱人的妹妹,晚上与人一起说笑,谈到“掉下颌”是什么滋味,就互相模仿着“掉下颌”的样子,结果妹妹的下颌真的脱臼了,她不得不在深夜叩响了我家的门。我学的是中医内妇儿科,不会骨科的手法复位,于是决定带她找熟悉的骨科医生,可这位妹妹坚决不去,就是要让我给她治。
没有办法,我只好找出厚厚的《赤脚医生手册》,在骨科部分找到下颌脱臼的内容,照着书本上写的:医者双手拇指放在患者大牙上面,拇指向下用力,四指向上用力,合力成向下、向前45度方向用力。这样反复做了十几次没有成功,我累得一身汗,患者痛得出了一身汗。我又找出绷带,临时把患者下颌用力向上缠住,看上去很像战场上的伤员。再查看书籍,我明白了,原来需要固定之后再行手法,不然医生用力,患者的头随着力量摇摆,怎么能正常复位呢?按照书上给出的思路,我又让患者的头顶在墙上,再次尝试,果然“咔嗒”一声响,复位成功了。但我的左手拇指被妹妹咬住,好一阵痛,赶紧下意识地把拇指拔了出来。我再看书,上面写道:“在复位的瞬间两手拇指分向两边,不要让患者咬住。”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后,我自己这样总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空洞的。”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自学的人没有老师带教自然盲目。大学生在校读的书太多,实践的机会太少,以致学习的过程枯燥无味,显得十分空洞。更有甚者怀疑所学的东西是否有用,有的在上完大学之后改行,使自己所学的知识白白浪费,实在可惜。2015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特别邀请我去进行了以“年轻中医师如何走向成功”为题的讲座,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在校大学生一定要珍惜美好的学习环境,自学非常苦,而且不一定上道,有老师教非常幸福。根据自己的经验,我告诉学生们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实验,把家人、亲朋好友记录在册,编织一个网络,主动为大家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先做学生,再做先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然即使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也会坐冷板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我非常自豪地说:“我做医生已经40多年,之所以不坐冷板凳,不是因为水平高,而是在没有患者时主动上门服务,首先赢得人们的信任,然后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衍强荐方
治感冒方:
1.凉感冒
身体受凉之后,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头痛,轻微的发热,咽喉不痛,服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如果不想服药,可以用艾灸贴贴于大椎穴处,用掌灸之后贴用效果更好。
2.热感冒
发热重,怕冷轻,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服用银翘解毒丸。
3.虚感冒
经常感冒,流清鼻涕,打喷嚏,服用玉屏风散颗粒。可经常用艾灸贴贴于肺俞穴和脾俞穴处,以预防感冒,每天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