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至三国时期
我国的养生、美容自《黄帝内经》之后纳入了中医学的范畴,虽然没有关于保健和美容的专篇论述,但与身体健康、长寿、美容密切相关的阴阳、脏腑、气血、病因等理论都有明确、精深的论述。特别是与美容直接相关的形体、容貌、五官、毛发、皮肤、牙齿、神、情、语、态的论述,内容虽然散见于各篇,但内容量大且丰富。
《黄帝内经》曾在生理方面论述了人体面部、毛发、牙齿、皮肤,以及形体与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五脏外应于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气血充沛为健美的基础,如《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这说明卫气调和,皮肤才能柔润,肌肉才能丰满坚实,容貌才能美丽。
《黄帝内经》在病理方面论述了表现在人体面部、影响美颜的皮肤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痤,为痤疮;皶,为酒渣鼻,这些都是影响人体美的疾患,并指出了其病因、病机。
在养生和美容关系方面,《黄帝内经》论述了多种损容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饮食结构搭配不合理与健康美容的关系,还总结了合理的膳食配制原则,“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后世的养生保健、科学健康饮食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涉及养生保健、美容美体的内容散见于多个篇章中,从人体、自然、社会这样的整体观来审视人的健康与美丽,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自然界的协调、平衡构成了天人相应的统一;与社会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和社会的统一;体内与体表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体自身的统一。这些理论为美容保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其中具有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作用的药物约160种,如白芷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理、法、方、药,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其中也包括美容保健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相关内容。它是从整体观念来治疗某些损容性疾病,而且对某些病因病机的论述,也为后世美容保健提供了思路。
东汉末年中医外科鼻祖华佗也是一位养生家。他创造了养生导引功——五禽戏,“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他还创制了“漆叶青黏散”(黄金散),经常服用“寿百余岁”。因他“晓养性之术”,所以“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可见,保健、美容理论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并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