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潮197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农家野望

村口的小河边砌有一些伸向水面的长石条,那是洗衣服的石埠,每天早晨小河两边的石埠总是围满了洗衣服的人。

“大河家动静够大的,还真起了五个大棚子。”

“好几家人一起干了好些天呢,那么大的五个棚子,要真能种出香菇,大河家可就发财了。”

“天生地养的玩意,哪是能种的?要我看啊,就是瞎折腾,花哪个冤枉钱,还不如养两头猪呢,猪崽子买回来,好歹看得着。”

女人们将袖口裤管卷起,半蹲水边,洗洗刷刷,说着家长里短,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逃不过她们那张嘴,不用半天时间,全村就都知道了,比啥宣传队都好使。

如今最新鲜的事儿,就是秦大河家要种香菇了,小河村往上数八百年,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说过,秦大河算是放了颗大卫星,妇女们聊起来更是起劲。

“秀芬,来我这边。”

张秀芬提着木桶过来时,李翠花眼尖,挥手把人招呼到她边上的空位,“大伙可都在聊你家呢,香菇都种上了吗?”

“哪有那么快,还在培育种子呢,估计要一个月后才能接种。”

“等你家种出香菇了,我也跟着种点。”

谁不知道香菇精贵,李翠花也想跟着种,只是问了下投入,就没敢冒险,万一没种成,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我家也是试着种,能不能成还不好说呢,就是拼一把,你也知道我家的情况,不找个来钱的门路,家里真要撑不住了。”

张秀芬虽然没啥文化,却也明白一个道理,没做成的事情千万不要声张,更不要乱吹大气,别人可能在等着看笑话呢。

“小川做事有章法,肯定能种成的,你们家五个棚子,一季下来指不定就有几千斤香菇呢。”李翠花恭维道。

“没出菇之前,谁知道呢。”

“听说大山家也要起棚子?”李翠花追问道。

“小川他二叔、大姑,还有车把子和李卫民也要种,我都怕跟着我们家亏钱,劝他们先别种,可一个个都犟得很。”

“那是他们有魄力,我倒想种,没哪个胆儿啊,回头我也上你家学学,明年再跟着一起种,成不?”

“等下个月开始接种,你来看就是了。”张秀芬应了下来,儿子打算卖种子,早就交代过了,有人要学,千万别藏着掖着,大家都跟着种香菇才好呢。

等种的人多了,咱家靠卖种子就能发财。

至于发多大的财,儿子没说,张秀芬想着,要是全村都跟着种香菇,怎么也能挣个几千块吧。

到时把老房子扒了重建,直接盖砖瓦房,五个孩子一人一个房间,不用像现在一样,五个孩子挤在两个屋子里。

张淑芬洗完衣服回到家,见丈夫扛着锄头要出门,顿时没了好脾气,“好不容易停一天,你不在家歇着,又要做啥子?”

秦大河讷讷道:“去挖笋,省得俩孩子回来了还要上山,天天起早摸黑的,也让他们歇半天。”

“我跟你一起去。”

张秀芬也心疼俩儿子,把大姑娘喊来晾衣服,自己也拿了锄头跟在丈夫后边,“你等会找找竹鼠洞,挖几只给孩子们补补。”

夫妻俩一直忙到十二点多,挑回来四袋鲜笋,还有一只三斤多重的竹鼠,这玩意贼能打洞,俩人忙活了一个小时才给挖出来。

起早摸黑这么些天,秦川也有些累,下午不用上山挖笋,干脆就睡了个午觉,醒来时已经下午三点出头。

“二哥,我们去抓黄鳝好不好?”

幺妹儿秦晓薇巴巴地跑了过来,原本她是不爱吃黄鳝的,可二哥昨天说了好几种做法,听得她都流口水了。

“行吧,我去拿钩子。”

钓黄鳝的钩子很简单,就是一根硬铁丝,一头打磨尖了,压成弯钩,再挂上蚯蚓,就是钓黄鳝的利器。

生产队哪会,家里挣的公分不够换口粮,不想挨饿就得满世界扒拉吃的,秦川也就练成了一手钓黄鳝的技术,也不管这玩意好不好吃,吃不死人就行。

扛着锄头,手里拿着钩子,秦川带着幺妹儿就出门,在路边找了个潮湿的地方,随便几锄头下去,就挖了不少蚯蚓。

到了田埂边上,很容易就能找到黄鳝洞,秦川不慌不忙地拿出钩子,串上蚯蚓,在洞口挑逗几下,鳝鱼闻着味儿就出来了。

等鳝鱼一口咬钩,秦川再慢慢地往外拉,等拉出二十公分左右,手就如闪电一样迅速扣住,拉出来一条半斤多的黄鳝。

大货啊!

秦川忍不住感慨,放后世,这般大的野生黄鳝,一斤就要七八十元,有些地方甚至能卖到两三百。

“二哥,快放进去。”

秦晓薇看到哥哥抓到黄鳝,赶紧把鱼篓子递过来,“那边还有个鳝鱼洞,二哥你快点。”

“这就来,你慢着点。”

秦川见小丫头提着鱼篓子,走路一摇一晃的,生怕她一个打滑掉田里了,这会刚插完秧没多久,田里还都是水呢。

把鱼篓子拿过来,秦川才继续钓黄鳝,该说不说,这年头黄鳝是真不受待见,没什么人抓,很多都能长到半斤以上。

从田这头走到小河边才几百米,秦川就抓了五六斤,在河边还看到一丛鱼腥草,捡着鲜嫩的,也摘了些回去,老娘爱吃这玩意。

“你就造吧!”

张秀芬对儿子没好脸色,谁不知道黄鳝好吃,可那味道都是油水烧出来的,家里才过上几天好日子就不知道节省了。

“老娘诶,咱家现在又不缺油。”

秦川嘿嘿一笑,献宝似地把鱼腥草拿出来,“等会给你做个凉拌鱼腥草,保证你胃口大开。”

“在我老家那边,这叫折耳根。”

张秀芬叹了口气,秦川知道,老娘这是想家了。

六十年代初期,蜀中闹饥荒,张秀芬是逃荒出来的,一路乞讨辗转各地,后来扒错了火车,跑闽漳来了,这才嫁给秦大河。

秦川上辈子赚到钱后,曾两次带着母亲去蜀中寻亲,可母亲不识字,年轻那会也不懂什么市什么县,就知道生产队,连生产队的名字都记错了,就没找着人。

等到互联网兴起后,秦川找了很多资料才发现,母亲没有记错生产队,是写错了生产队的“字”,改开后那地方又改了名字,阴差阳错之下才没找着。

可惜哪会儿母亲已经去世多年,秦川就没有去认亲,毕竟人都没了,双方不过是没见过面,且互不相知的陌生人。

“妈,等种出香菇了,赚着钱了,我带你回去看看吧。”秦川知道母亲始终惦记着这事儿,上辈子没少唠叨呢。

“是该回去看看了,也不知道你外公外婆咋样了,你还有两个舅舅,一个大姨呢。”张秀芬长长叹了口气。

出来十几年了,父母也五十多了吧?两个弟弟的印象都模糊了,现在也都是三十好几了,再见面可能都认不出来了。

还有大姐儿,当年一起出来逃荒,自己扒错了火车才跟大姐分开的,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回家了没有。

“不想了,等回去了就知道了。”

深深吸了口气,压下了心头的思绪,张秀芬就跟着忙活起来,先把鱼腥草洗了,再帮着大儿子杀黄鳝,今天就做一个麻辣黄鳝,这是老家那边经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