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一
问题乍现,疑云丛生!2023年2月,我第一次听到ChatGPT这个名词。自此之后,ChatGPT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如何使用?为什么热度这么高?这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环绕。为了解答心中疑惑,我开始动手找一些关于ChatGPT的视频资料学习,逐渐了解到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语言模型,可实现交互式问答、创作、编程等复杂功能。当“编程”两字映入眼帘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吃惊,印象中这种工作比较“高大上”且极难精通,ChatGPT居然可以完成!抱着验证的态度,我联系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一位做编程的老师,问了他两个问题:ChatGPT编程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可能用ChatGPT来做科研?他的回答是ChatGPT做基础代码非常好用,用来做科研也是可以的,但是ChatGPT可能生成不正确或荒谬的信息,抑或是正确但无用的废话,对它生成的内容你需要有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就这一点来说,理工科会好用一点,人文社科方面较难把握。得到肯定回答后,抱着再次验证的心态,我和几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让ChatGPT生成同一个概念并标注好参考文献。正如前面老师所言,ChatGPT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和具体的参考文献,但参考文献却查无所得,居然是“凭空捏造”的,这让我的心情跌入谷底,如何使用ChatGPT进行科研如谜团一样笼罩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暗夜烛光,曙光初现!直到2023年7月我看到了母校上海体育大学发布的一则讲座通知:7月4日—7月6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及计算与数据科学部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布朗学院公共健康科学负责人安若鹏先生将做客“经精讲坛”,讲座内容包括利用ChatGPT提高科研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公共健康领域的应用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伦理与道德困境。听闻此消息,我内心无比激动,这正是解答我心中所惑千载难逢的机遇,我随即把讲座信息转发给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的硕士研究生让他们一起学习。连续三天,每日驱车来回96千米,收获新知识的喜悦使路途拥堵之扰烟消云散。安教授的讲座从根本上纠正了我的一个看法,即ChatGPT应用来辅助科研而不是进行科研,另外安教授提纲挈领地对ChatGPT辅助科研的原则、方法及伦理要求进行了阐释,并以具体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仅凭三天的时间完善掌握ChatGPT辅助科研的方法不太现实。在讲座中,安教授提及他将自己使用ChatGPT辅助科研的实践结集成册,命名为Supercharge Your Research Productivity with ChatGPT: A Practical Guide并已在海外出版。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该消息激发了我内心的那一团火,我相信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和我有同样困惑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能够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者使用ChatGPT辅助科研的操作提供借鉴,做点燃ChatGPT辅助科研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于是我壮着胆子和安教授提了此要求,意想不到的是安教授欣然同意,并说有家出版社要和我面谈这件事,到时你也参加。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安教授口中的这个出版社居然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此外“小学者”高顾家也顺利融入团队之中。天时地利人和,书籍的翻译出版工作正式踏上征程。
循序善诱,拨云见日!2018年,安教授当选美国流行病学学院院士,同年受国际卫生组织(WHO)邀请成为日内瓦首届全球大气污染与健康大会报告主笔人之一。安教授还入选了“爱思唯尔(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因研究成果接受包括《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福布斯》、路透社、《福克斯》等媒体采访百余次,且其论文在2015年被《时代》周刊列入该年度健康领域最重要的100个发现。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安教授主要教授“应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课程,首创了公共卫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AIBDA)证书项目。安教授依托ChatGPT团队将先前的研究经验落纸成书,围绕人机交互这个核心议题,通过诸多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举例说明,对在不同研究节点获得ChatGPT帮助进行了系统性、精细化展示。此书不仅在微观上帮助我们学会利用ChatGPT提出科研问题、设计调查样板、选择研究工具、撰写研究报告等,更是从宏观上为我们窥见了AI发展的广泛前景,既起到了手把手教我们利用ChatGPT辅助做科研的效果,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人工智能(AI)的本质及合理科学地拓展其应用边界提供了指引。此书读罢,同有“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之感。思想火花的出现引发了对更多问题的追寻,以下问题希望能够和各位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索:在ChatGPT发展方面,其科研辅助的广泛应用会不会带来科学研究的去泡沫化,提升科学研究质量?其科研辅助的广泛应用会不会产生另一种思想交流和存储的新模式,使得科研论文失去存在价值?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和使用ChatGPT辅助科研次数的增加,其会不会产生“记忆”,针对个人的研究方向及时地提供科学研究问题?ChatGPT类似“暗箱”操作的体系和学术科研开放透明的体系间如何协调?此外,作为高校老师,我们还应该关注以下议题:使用ChatGPT辅助学生科研是否应针对学生自身科研成长阶段进行适当取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指导教师借助ChatGPT进行科研创新指导,其自身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变化?
拥抱智慧,心怀感恩!我不怕被AI淘汰,但怕被掌握AI的人淘汰!首先我们应该要有危机感。身处技术漩涡中的我们必须有开放、接纳的心态,主动融入AI的公民社区,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个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与机器进行互动,通过最新知识的获取换取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或者灵感。本书的顺利翻译完成要感谢安若鹏教授,感谢安教授信任,将此项任务委托给我。此外,由于此书翻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上海体育大学宋倩老师、重庆三峡学院赵陆华老师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他们在初稿形成、语言润色中的辛苦劳动和付出。当然,还需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智慧AI热潮来临的时候,给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提供平台,使广大读者有机会读到如此细致的ChatGPT辅助科研指导。
王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