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好这一生的10个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情绪产生的三大源头

1.情绪问题,也是思维问题

我们常说:“宁可做一只快乐的小猪,也不做一个烦恼多多的哲学家。”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小猪头脑简单,不会想太多,所以它往往也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而哲学家的思维是复杂的,总会思考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经常陷入烦恼中,是苦闷、焦虑的。

这句话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情绪产生的源头往往和我们的思维有关。简单如小猪的思维,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体验,而复杂如哲学家的思维,却总是让我们陷入烦恼。

思维影响情绪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有的人拥有“担忧式”的思维模式,他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万一怎么样,我该怎么办?”比如:“万一这件事情搞砸了,我该怎么办?”“万一面试失败,我该怎么办?”“万一这次没考好,我该怎么办?”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心中总是充满焦虑、恐慌和不安,时刻担惊受怕,面临精神崩溃的风险。

有一些“完美主义者”,在他们的思维模式里,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是:“我必须……”“我一定……”“我只能……”“我非……不可!”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经常会因为事情不够完美而陷入悲伤、低落、内疚和失望的情绪中。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细微疏忽而对自己大发雷霆,把自己气个半死!

还有一些人的思维很消极,总是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是:“这事儿我肯定办不到!”“没有你帮忙,我肯定成功不了!”“要是没有他,我就做不到!”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中,内心会充满挫败、沮丧和愧疚。这种人很难坚持完成一件事情,时常找出一些消极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把周围的人气得半死!

思维方式不同导致情绪上的差别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导向不同的情绪方向。正向思维导向正面情绪,负向思维导向负面情绪。

从前,有两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在路上,他们遇到一辆拉着棺材的马车。马车走到他们身边时,上面的棺材突然滑落,“噔”的一声掉在地上。一个秀才看见棺材落地,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是不好的兆头,预示着自己的考试也像这棺材一样要落榜。于是,他心里老是想着这件事情,始终放不下,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发挥失常,最终果然落了榜。另一个秀才看见棺材落地,心想: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棺材落到自己脚下,那预示着自己将金榜题名,升官发财。于是,他更加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考好,结果考试的时候发挥得很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

通过上面的例子,也许你已经明白了,一个人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往往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当我们朝着好的方向去想,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当我们朝着坏的方面去想,我们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糟。

2.情绪问题,也是信念问题

平时,如果一个人对你微笑,你会觉得他是善良的、友好的。

但是,当你刚看完宫斗剧,里面的一个个笑容会让你不寒而栗。这时候,看到一个人对你微笑,你会想:这个人为什么对我笑,他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当你看完恐怖片,再看到同样的笑容,也许你会被吓一跳,觉得这笑容怎么看都有点阴森恐怖。当你看完喜剧片,你就会觉得,这笑容挺灿烂,没什么好防范和担心的。

这就叫“情绪投射”。

1974年,一位名叫希芬鲍尔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一批大学生作为被试,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被试放映喜剧片,让他们心情愉悦;给另一组放映恐怖片,让他们恐惧害怕。当两组被试看完电影走出来时,希芬鲍尔给他们看了一组相同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

结果,同样的照片,在看过喜剧片的人眼中,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开心和愉快的;而在看过恐怖片的人眼中,却是紧张和害怕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部事物决定的,恰恰相反,是由我们内在的信念系统决定的。反之,当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导情绪时,也很容易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从而改变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信念系统决定着我们的情绪。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并非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每个人不同的信念系统决定的。人的信念系统分为信念、价值和规条三个部分。根据信念系统对情绪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 A是指外界的诱发性事件;

●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呈现的信念,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

比如,有两个人一起去餐厅吃饭,迎面走来他们的领导,领导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是:“领导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这个人的信念“B”,带来的是平和的情绪“C”。

而另一个人想的却是:“是不是领导对我有什么意见,他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茬了。”这个人的信念“B”,带来的是焦虑的情绪“C”。

“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不同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不同,也就是信念的差别,最终导致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信念系统完全相同的人。正因如此,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有所不同。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林黛玉”正是这个道理。

由于信念系统对情绪起决定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来改变他的情绪。信念是可以通过自身来建立、修正和提升的,所以我们的情绪也是可以管理和调整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情绪是需要我们通过信念来管理和调整的呢?

● 认为负面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天生就多愁善感。”

● 认为有些情绪是无可奈何、无法控制的,既无从预防,又无法驱走——“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惆怅!”

● 认为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外界的人、事、物——“一看见他,我就生气!”

● 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愉快、满足、平静就是好的;愤怒、悲哀、焦虑就是修养不够的——“不准在客人面前这个样子!真丢脸!”

● 认为情绪控制人生——“最近没有心情,什么都不想做,还是等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

● 认为有了不良的情绪就该逃避——“搞不定你,惹不起,难道我还躲不起啊!”

● 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我时时刻刻要保持阳光正面的状态。”

● 认为情绪外露是软弱的表现——“我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在那种场合流泪。”

● 认为所有情绪都是人之常情——“只有发泄完情绪,才能让我有自由的感觉。”

● 认为情绪来自原生家庭——“我如此消极都怪爸妈。”

3.理性脑跑不赢情感脑

情绪的产生,有一个最直接的生理性源头,那就是我们的理性脑跑不赢情感脑。

从生理层面来讲,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理性脑、情感脑和本能脑。如下图所示。

最外面的那一层是大脑皮层,被称为“理性脑”或者“逻辑脑”。它是掌管智力、逻辑、语言等理性思维的区域。这一层,是大脑进化到最高等级的产物,也就是我们是高等动物的原因。它的诞生让人类理解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事物是怎么构成的,万事万物是怎么运行的。可以说,理性脑决定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大脑中十分厉害的部分!

这么厉害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够运算大量复杂的东西,但是耗电量也大,十分消耗我们的体能。它的重量不足我们身体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超过我们身体总耗能的20%,是我们身体的“奢侈品”。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不会随意启用这个部分的。这也就造成了一旦我们想要启动理性脑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应慢的情况。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我们就显得有点反应迟钝、笨手笨脚了。

大脑的中间层是哺乳动物脑,也叫“情感脑”。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在这里进行加工和处理,这里也是我们大脑的情感和情绪调控中心。人类这一层大脑,主要负责感知情感、意义和信念。

有趣的是,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有90%与人类相似。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养育下一代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动物也有情感情绪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情感脑”,所以人类在看见猫猫狗狗的时候才会有一种亲切感。相处久了,人类甚至还会对猫猫狗狗产生特殊的感情。

最里面的那层是爬行动物脑,也叫“本能脑”,这一层大脑的进化已经超过几百万年了,实现了完全自动化。它掌管着我们的原始冲动,负责逃跑、战斗,以及本能生存动作,比如呼吸、心跳、性爱等。

情感脑和本能脑的功能,和我们通常说的潜意识的功能大致是一样的。它们的存在是人类能生存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基础。

和理性脑比起来,情感脑和本能脑最大的特点就是“跑得快”。它们就像两名短跑运动员,哨声一响,“噌”的一下就飞了出去,等理性脑反应过来的时候,情感脑和本能脑已经到终点了。

100多年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动物园南非大毒蛇馆,他把头紧紧贴在厚玻璃墙外,并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有玻璃墙的保护,毒蛇不可能伤到自己,等毒蛇扑过来的时候,我绝不能退缩半步。”

虽然已经在心里打了“预防针”,但是当毒蛇扑咬过来的瞬间,达尔文的理性失去了作用,事前的自我提醒变成了一纸空话,恐惧的情绪和逃跑的本能迅速被激活,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急忙往后退开两米,躲避了毒蛇的扑咬。

达尔文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即便再理性的头脑,都抵不过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和本能反应。

同时,情感脑和本能脑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流通速率高。三者在流通速率上的差距到底有多明显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说理性脑的流通速率是拿着一根吸管喝可乐的话,那么情感脑和本能脑的流通速率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条奔涌的黄河。

这种悬殊的差距,就如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那句名言所描述的:理性永远是感性的奴仆。感性负责决策,理性负责找理由。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的理性脑聪明且强大,但反应速度和力量却有限。在这一方面,情感脑和本能脑占据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生气,而在第二时间后悔。情感脑跑到了终点,理性脑才慢腾腾地启动。情感脑已经让我们生完了气,理性脑才告诉我们不要为这事儿生气。

既然情绪的力量天然大于理性的力量,那我们是不是就心甘情愿地做情绪的奴仆呢?

当然不是。

情绪和本能是较为原始的,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负面的。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不能任由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摆布,而是要努力去了解情绪、研究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存,正确地接纳情绪和善待情绪,运用情绪的积极能量,过好我们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