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行为矫正方法
第1章 简介
我们的社会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就,从民主政治到帮扶弱势群体,从伟大的艺术作品到重大的科学发现;但也面临着很多迫在眉睫的健康和社会方面的挑战,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环境污染问题,从种族主义到恐怖主义。这些成就和问题,无不来源于人类行为。但究竟什么是行为?在尝试给出答案之前,请思考以下几个情境:
(1)退缩行为。幼儿园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戏,一个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那儿,丝毫没有要加入游戏的意思。
(2)学习效率低下。萨姆下周要交出两篇期末论文,与此同时他还要参加一门学科的期中考试。在这些学业压力下,萨姆质疑自己是否有完成大一学业的能力。但是,他每天仍然会花费大量时间浏览Facebook和YouTube。
(3)对表现的紧张。凯伦是一名14岁的体操运动员,正参加一场锦标赛,准备参加平衡木项目的比赛。她显得极度紧张,心想:“如果我表现得不好该怎么办?如果我做直体后空翻的时候摔倒了怎么办?不敢相信我的心竟然怦怦跳得这么快!”
(4)乱丢垃圾。汤姆和莎莉刚到他们想要露营的地方,就看到之前的露营者们留下的垃圾,他们感觉非常气愤和厌恶。莎莉问:“难道他们就不关心环境吗?”汤姆说:“如果人们都这样乱扔垃圾,那么谁也别想在这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了。”
(5)偏头痛。贝蒂给家人准备晚餐的时候,隐约觉得有股熟悉的感觉正向她袭来。然后,她突然感觉非常恶心。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她似乎知道要发生什么。她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两个儿子说道:“汤姆、乔,你们得自己做晚饭了,我又开始偏头痛了。”
(6)员工管理。一天早上,杰克和布兰达在自家的DQ餐厅喝咖啡。布兰达说:“针对晚班的员工,咱们得采取一些管理措施了。今天早上我到店里的时候,发现冰激凌机没有清理干净,杯子和盖子也没重新放好。”杰克回答道:“这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你应该看看烤架现在是什么样的!”
(7)非理性思维。玛丽上大一,第一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她想:“我永远也成不了好学生了。如果我不能在所有课程中都拿到好成绩,那么我导师一定会认为我是个白痴。”
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以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涉及人类的某些行为。以上所有例子,都是只有受过训练的行为矫正专家才可以处理的。上面所提及的以及很多其他行为,都会在下文中有所讨论。正如你所见,行为矫正适用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行为
在讨论行为矫正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行为?一些含有相似意义的词语包括:“活动”(activity)、“行动”(action)、“表现”(performance)、“应答”(responding)、“反应”(response)和“反作用”(reaction)。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行为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行为是机体产生的肌肉、腺体或者生物电活动。一个人眼睛的颜色是行为吗?眨眼睛是行为吗?一个人穿的衣服是行为吗?穿衣服是行为吗?如果你对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并且对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是“是”,那么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这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鼓励你开始明确地思考和讨论行为。
你在行为矫正课程的考试中获得“A”,或者你的体重减掉5公斤,这些是行为吗?不是。它们代表的是行为的结果。你能得到“A”是有效学习的结果,体重减少的原因是你减少了食物摄入或者进行了更多锻炼。
走路、大声说话、扔棒球、对别人大喊大叫,这些都是显性(可见的)行为,除了行为主体以外,其他人也可以观察和记录行为主体的行为。正如后面的章节中所讨论的,那些不能被他人轻易观察到的隐性(心理的、内部的)行为,也包含在行为这个范畴内。在行为矫正领域,这些隐性行为不是指人私下的行为,比如不穿衣服待在锁好门、关好窗的卧室中;也不是指人偷偷摸摸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更确切地说,在行为矫正中,这些隐性行为代表了发生在“身体内部”的活动,因此他人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或程序才能观察到这些隐性行为。例如,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准备参加一场重要的比赛,他在上场之前可能会想“我希望我不会摔倒”,可能会感到紧张(包括心跳加速等)。想法和感觉是隐性行为,我们将在第15、27和28章中做更深层次的讨论。隐性和显性行为都可以通过行为矫正技术进行干预。
有时,我们用语言来思考,这叫自言自语,就像之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例子那样。有时,我们用想象来思考,例如你有能力这样做:闭上眼睛去想象,在清澈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蓬松的云。想象和自言自语都被称为内部行为,有时候又被称为认知行为。
那些可被测量的行为特征,叫作行为维度。我们可以通过描述一个行为持续的时间来定义这个行为的持续性(例如玛丽学习了1小时)。行为的频率是在单位时间内该行为发生的次数(例如在30分钟内,弗兰克在他的花园里种了5株西红柿幼苗)。行为的强度或程度指的是产生该行为所付出的体力或精力(例如玛丽在握手的时候握得很紧)。我们将在第21章中讨论测量行为维度的策略。
■ 思考题
(注意: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我们会在每个章节后面都设置一些思考题,我们希望你能:①在此章节结束时,先暂停下一章节的阅读;②准备回答这些思考题;③借助思考题的答案回顾学习到的内容。这样做将帮助你更扎实地掌握本书的内容。)
1.从广义和专业两个角度该如何定义行为?请说出三个行为的同义词。
2.区分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除了本章中涉及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案例外,请你举一对其他的行为以及该行为的结果的例子。
3.区分隐性和显性行为。除了本章中列举的隐性行为和显性行为外,请你分别举出两个隐性行为和显性行为的例子。
4.什么是认知行为?试举两例说明。
5.描述行为的两个维度并举例说明。
行为的概括性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描述行为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这些描述行为的词语是笼统的,例如:诚实、无忧无虑、勤奋、不可靠、独立、自私、无能、善良、优雅、不善于社交的或者紧张的。人们经常使用的这些描述行为的词语,都是对人类行为的概括性总结,但这些概括性总结并不指称具体行为。举例来说,当你用“紧张”这个词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你的意思,但是他人无法理解你所描述的紧张到底代表这个人的哪些具体行为——紧张是代表这个人会经常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还是代表这个人坐在椅子上时显得坐立不安、非常焦虑,还是代表这个人在与异性交谈时经常左眼肌肉抽搐,抑或是代表这个人出现的其他行为?以上的猜测都可能是这个男人因为紧张而出现的行为,所以,仅仅用紧张来描述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讨论有哪些行为维度可以定义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以及对每个行为维度该如何进行测量。
智力、态度和创造力这些术语不仅为很多心理学家所常用,也受到行为矫正专家的关注。它们都是行为的概括性标签。那么,当我们说一个人有智慧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遗传的脑力”,或者是一种先天的学习能力。我们无法观察和直接测量“智力”这种“东西”。就拿智力测验来说,我们会根据某个人参加测试的得分来测量这个人的智力。因而,智力测验只是一种间接测量某人智力的方式。那么,我们使用智力的形容词形式(例如“他是一个聪明的演说家”“他的演讲是充满智慧的”)或者副词形式(例如“她巧妙地写道”)来描述人们在某些环境下表现出的行为会更加合适,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不会把智力当作描述“事物”的名词使用。我们之所以说一个人很有智慧,或许是因为这个人解决了别人感觉困难的问题,或许是因为这个人大部分考试成绩比别人高,或许是因为这个人博览群书,或许是因为这个人有见地地谈论过一些话题,又或许是因为这个人在智力测验中得分很高。这个例子说明,智力可以指以上所有方面或者仅仅其中的某些方面,但不论智力指代哪些方面,都指的是行为的方式。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会避免把智力这个词当成名词使用。(想进一步了解智力的行为取向探讨,请参阅Williams, Myerson, & Hale, 2008)。
态度指的是什么呢?假如约翰尼的老师史密斯女士报告说,约翰尼对上学的态度不端正。那么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也许她是指约翰尼经常逃学、上课的时候不做课堂练习或者辱骂老师。不管“态度不端正”指的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她真正关心的是约翰尼的行为。
创造力也涉及一个人在某种情景下可能进行的各种行为。有创造力的个体经常表现出新奇而不寻常的行为,与此同时还可以得到让人满意的结果。(想了解创造力的行为取向探讨,请参阅Marr, 2003)。
通常用于心理问题的行为概括性标签包含: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综合征、焦虑、抑郁、低自尊、路怒症、人际交往困难和性功能障碍等。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行为的概括性标签来标记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这种做法有很多便利之处。首先,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快速获知关于这个人行为表现的一般信息。举个例子,当我们给一个10岁的孩子标记上严重发展性障碍的标签后,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孩子在读完一年级后依然不能阅读。其次,这些标签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愤怒情绪管理计划来帮助路怒症患者调节情绪。再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肯定性训练来帮助不自信的人建立信心。
用行为概括性标签来标记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也有缺点。第一个缺点是,采用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对行为的虚假解释。例如,一个孩子在阅读单词时颠倒字母的顺序,比如把“saw”看成“was”,我们通过这个行为判定这个孩子患有阅读障碍。那么,当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这个孩子在阅读时会颠倒字母顺序时,我们的回答可能是“因为他患有阅读障碍”。这种情况下,对这个孩子行为的概括性标签就变成了对他做出这个行为的解释,这种解释显然是行为的虚假解释。这种虚假解释的另一个名字是循环论证。对行为贴标签的第二个缺点是,这种标签会导致人们采用消极的方式对待被标记的人,例如我们会过多地关注这个人的问题行为而忽略这个人的优势。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总是不整理床铺,却能够把草坪修整得非常好,在垃圾清理日能按时将垃圾放到街上的指定位置。如果这个孩子的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是“懒惰”,显然,这个标签可能源于父母过度关注孩子整理床铺的问题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积极行为。就像某些社会中的少数种族,这些人一直都从事着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却被贴上“懒惰”的标签。
在本书中,我们用行为不足(某种类型的行为过少)或者行为过度(某种类型的行为过多)来标记所有类型的行为问题。使用这样的标记行为问题的方法有如下原因:第一,我们已经讨论过使用行为标签的缺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法避免与之类似的问题。第二,不管给个体标记的标签是什么,只有行为才是最应该关注的,只有治疗行为才能缓解问题。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是父母能看到、听到的,但还有父母看不到、听不到的行为,因此父母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教师如果看到或者听到孩子的行为问题,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政府部门如果看到或听到这些需要帮助的行为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诊所和社区中心或者扶持特别计划等措施为孩子提供帮助。而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些行为问题,你可以开始一个自我改善的项目。第三,事实上,目前几乎在所有有需要的地方——家庭、学校以及工作场所,都已有可以用来改善问题行为、培养更让人满意的行为的专门技术。这些技术统称为行为矫正。
■ 思考题
6.从行为的角度看,什么是智力?什么是创造力?分别举一例说明。
7.不论生活中还是心理学专业领域,我们常使用一些总结性描述概括行为模式,请列举两个正面的原因。
8.请列举使用行为的总结性标签来指代某个人的行为的两个缺点,并分别举一例说明。
9.什么是行为不足?请列举两个本章中没有出现的例子。
10.什么是行为过度?请列举两个本章中没有出现的例子。
11.请列举作者把行为问题描述为行为不足和行为过度的三个原因。
什么是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指通过系统化应用学习的原理和技术来评估和改善个体的隐性或显性行为,以达到提高其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的目的。行为矫正有七个主要特点。
第一,行为矫正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用某种可以测量的方式来定义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把行为问题测量结果的变化作为体现问题改善程度的最好指标。
第二,其治疗程序和技术可以为个体改变当前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方法,从而帮助个体更加充分地适应生活。这种构成一个人周边环境的物理变量叫作刺激。更详细地说,刺激是个体当前直接接触的周边事物,包括他人、物体或事件,这些事物刺激个体的感觉接收器,影响个体的行为。例如,某个学生的课堂环境中有很多潜在的刺激,包括教师、其他同学、教室设备等。环境中影响个体的刺激也包括个体自己的行为,其随后的行为也可能是由自己之前的行为所导致的。以网球中的正手击球动作为例,不论是看到球靠近还是完成挥拍准备,都对击球者产生了刺激,让其完成正手击球,并将球打过网。治疗师对来访者说的话,也可能成为来访者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但是,行为矫正涉及的内容比谈话疗法或言语心理治疗法(例如精神分析疗法或来访者中心疗法)更多。尽管行为矫正治疗师和谈话治疗师都采用与来访者交谈的治疗方式,但他们的治疗方法在很多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其中一个不同之处是,行为矫正治疗师经常积极地参与重建来访者的日常环境,以强化其适当的行为,而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讨论来访者过去的经历。虽然了解来访者过去的经历可能会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但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案,了解当前影响来访者的环境变量是什么是必要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行为矫正治疗师经常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来访者通过完成作业来达成改变自己的日常环境的治疗目标。这种作业布置的相关知识将在第26~28章中进行讨论。
第三,行为矫正的方法和原理可以被精确地描述。这使得行为矫正治疗师能够重复使用同行的治疗过程和治疗程序,并获得相同的治疗结果。相比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方法而言,行为矫正治疗更加容易施教。
第四,行为矫正技术经常被应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由第三个特点导致的结果。虽然你将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和助手在帮助他人时可以使用行为矫正技术,但由于行为矫正技术可以被精确描述,个人(例如家长、教师、教练和其他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行为矫正来帮助他人。
第五,行为矫正技术大体上源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特别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因此,在本书第二部分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些原理,并阐述了它们如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行为问题。
最后的两个特点是,行为矫正强调科学的证明——特定的干预或治疗才引起特定的行为改变,并强调参与行为矫正方案的每一个人——包括来访者、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治疗师等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以抽象的方式对行为矫正进行了讨论,也对行为矫正治疗师在行为矫正中采取的一般方法进行了探讨。行为矫正治疗师是如何确定哪些行为需要被矫正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们使用了一种被称为“行为评估”的程序。
什么是行为评估
我们已经在上一节讨论过,行为矫正最重要的特征是使用行为测量来判断个体的行为在行为矫正项目实施后是否有所改善。通常,我们把需要在行为矫正的训练中改善的行为叫作目标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大学生设置了“每上一个小时的课,课后就要学习两个小时”的目标,那么学习就是目标行为。
行为评估[1]涉及为以下目的而进行的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①识别和描述目标行为;②识别导致该行为的原因;③指导合适的行为治疗方法的选择;④评估治疗结果。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功能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估方法,其本质是通过试验分离出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去除或反转。我们会在本书的第23章对这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对行为矫正领域越来越感兴趣,同时我们也更需要行为评估的指导方法。如需了解更多行为评估的信息,请参考第20、21和23章,或Cipani和Schock(2011),Fisher、Pizza和Roane(2011),以及Ramsay、Reynolds和Kamphaus(2002)。
■ 思考题
12.什么是行为矫正?
13.什么是刺激?请列举两个本章中没有出现的例子。
14.描述行为矫正的七个典型特点。
15.什么是目标行为?请列举一个你自己希望改善的目标行为。你的目标行为是需要增加的行为不足,还是需要减少的行为过度?
16.什么是行为评估?
行为矫正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除了行为矫正这个术语以外,还有其他描述使用学习的原理来帮助个体改善行为的方法的术语——行为疗法、应用行为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尽管这些术语在很多著作中交替使用,但它们之间是有一些细微区别的。接下来,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些术语的早期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想了解行为矫正更详细的发展历史请查阅本书第29章。)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早期的“行为疗法”
如果你学习过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你可能会记得20世纪早期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的实验是:在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的同时给它一个铃声的刺激,后来,这只狗单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开创了这一现在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作用或者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的研究先河(见第3章)。1920年,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中,华生和雷纳演示了通过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在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建立恐惧反应的过程。虽然这一实验没有得到成功复制,但1924年,玛丽·琼斯(Mary Jones)完成了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清晰地演示了消除一个婴儿恐惧反应的过程。
在这之后的30年中,有许多实验表明,我们的恐惧和其他情绪会受到经典条件反射影响。随后,20世纪50年代,在南非,一位叫约瑟夫·沃尔普(Joseph Wolpe)的精神病学家受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以及玛丽·琼斯的实验的启发,开发了针对特定恐惧症的行为疗法。这种疗法可以缓解患者强烈的非理性恐惧,比如恐高症和幽闭恐惧症。
1960年,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首次将沃尔普的疗法称为行为治疗。20世纪60年代,沃尔普移居到美国,他提出的行为疗法开始被普遍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第28章会涉及行为疗法在一系列心理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早期的“行为矫正”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涉及反射——对先前刺激的自动反应。在1938年,斯金纳区分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后者是一种通过结果(奖赏或惩罚)改变行为的学习方式。1953年,在他发表的《科学和人类行为》一书中,斯金纳解释了基本的学习原则是如何在多种情况下影响人们的行为的。20世纪50~60年代,受斯金纳影响的研究者们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证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应用于帮助人们改善行为问题,这种应用被命名为行为矫正。这种应用的例子包括帮助个体克服口吃、消除智力缺陷儿童的恶性呕吐,以及教自闭症儿童佩戴处方眼镜。1965年,厄尔曼(Ullmann)和克拉斯纳(Krasner)出版了一本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书《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这是第一本用“行为矫正”这一术语命名的著作。
应用行为分析
1968年第一期《应用行为分析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JABA)[2]出版。JABA是《行为实验分析杂志》(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简称JEAB)的姊妹期刊,后者主要发表行为分析的基础研究。在JABA创刊的一篇重要编辑文章中,贝尔(Baer)、沃尔夫(Wolf)和里斯利(Risley)确定了应用行为分析包含的维度:
1)关注具有社会意义的可测量行为(如乱扔垃圾、育儿技巧);
2)强调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制定治疗策略;
3)试图明确说明测量到的行为改善源自应用治疗;
4)注重行为改善的持续性以及泛化性。
多年来,应用行为分析这一术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Bailey & Burch, 2006)。一些学者认为,“行为矫正”和“应用行为分析”现在实质上是“两个几乎没有区别的术语表达”(如Miltenberger, 2012)。然而,我们在本书中认为这两个术语是有区别的。
认知行为疗法
你是否发现自己总是在思考“为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或者“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著名认知治疗师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认为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毕竟,你能够做好很多事情,不会一直将事情搞砸。同时,埃利斯提出,不合理的想法会引起一系列令人厌烦的情绪。他的治疗方法是帮助人们识别出不合理信念,并鼓励来访者用更多的合理信念取而代之。独立于埃利斯,阿伦·贝克(Aaron Beck)认为认知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抑郁症和其他问题,并制定了一个与埃利斯的治疗过程类似的治疗过程。1970年,贝克将认识适应不良的思维,并代之以更具适应性的思维的治疗策略称为认知疗法。同时,贝克把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进行了比较。在20世纪70~80年代,认知行为矫正法这一术语指的就是这种认知疗法。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认知行为疗法这一术语变得更为普遍。我们将在第27章和第28章对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当前对“行为矫正”及相关术语的使用
行为分析是指研究人类及其他动物行为规律的科学,是行为矫正的基础。如前所述,“应用行为分析”和“行为矫正”常被交替使用,许多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人称自己为应用行为分析师。“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同样经常被交替使用,然而,许多实践行为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的人不认为自己是应用行为分析师,他们也不被看作有认证的行为分析师。另外需要考虑的是,“行为修正者”“行为管理者”“表现管理者”常常指没有接受过系统行为矫正训练的尝试改善他人行为的人。比如,“行为修正者”可能是老师、家长、配偶、兄弟、室友、同事,或者是改善行为者本人。
现在你简单了解了这些术语。在本书中,我们使用“应用行为分析师”来指代在应用行为分析领域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使用“行为治疗师”来指代接受过用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方面的专业培训的人员,使用“行为矫正”来指代系统地应用学习原理和技术来评估和改善个体的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的功能,从而提高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行为矫正”这个术语包含了所有其他前文提到的术语(对此更深入的讨论参见Pear & Martin, 2012以及Pear & Simister, in press)。
■ 思考题
17.简要描述沃尔普对于早期行为疗法发展的贡献。
18.简要描述斯金纳对行为矫正早期发展的影响。
19.说明应用行为分析的四个维度。
20.贝克提出的认知疗法这一术语的含义是什么?
21.本书中“应用行为分析”这个术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22.本书中“行为治疗师”这个术语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关于行为矫正的一些误解
在阅读本书之前,你可能遇到过“行为矫正”这个词。不幸的是,由于存在很多关于此术语的谬论或误解,你听说过的说法可能是错的。例如:
谬论1:行为矫正用奖赏来改变行为,其实是贿赂。
谬论2:行为矫正包括使用药物和电休克疗法。
谬论3:行为矫正只改变症状,并没有触及根本的问题。
谬论4:行为矫正可以应用于处理简单的问题,比如训练孩子如厕或克服恐高症,但是它不适用于处理自卑或抑郁等复杂问题。
谬论5:行为矫正师是冷漠和无情的,不能与来访者产生共鸣。
谬论6:行为矫正师只处理可观察的行为,他们不处理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
谬论7:行为矫正师否认基因或遗传对于决定行为的重要性。
谬论8:行为矫正已经过时。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你将看到一系列证据以帮你消除上述误解。
本书采用的方法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以有趣、易读和实用的形式来描述行为矫正技术。由于它是为专业助人从业人员以及学生而写的,我们想要帮助读者不仅了解行为矫正,更学会如何使用它来改变行为。如前文所述,人们想要改善的行为可以分为行为不足和行为过度,并且可以是显性或隐性的。下面举几个每个类别的例子:
行为不足的例子
1)一个孩子发音不清楚,并且不和其他孩子交往。
2)一个少年不做家庭作业,不做家务活,不愿意在院子里干活,或者从来不和他的父母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一个成年人开车时不注意交通规则,不会对帮助他的人表示感谢,不按预定的时间与爱人见面。
4)一个篮球运动员被教练鼓励在罚球前想象球进入篮筐,但他做不到。
行为过度的例子
1)一个孩子睡觉时频繁下床、发脾气,吃饭时把食物扔在地上,并喜欢玩电视遥控器。
2)一个少年频繁打断父母与他人的谈话,晚上经常花几个小时打电话而且说话粗鲁。
3)一个成年人沉迷电视节目,饭后频繁吃糖果,喜欢吸烟、咬指甲。
4)一个高尔夫球手经常在关键球之前产生消极想法,例如“如果我错过了这一杆,我将输掉比赛”,并且容易产生相当严重的焦虑(即心怦怦直跳,手心冒汗)。
要确定一种行为是不足还是过度,我们必须考虑它发生的背景。例如,一个孩子在纸上画画是适当的行为,但是如果总是在卧室的墙上画画,大多数父母会认为这是行为过度。一个正常的青少年可能可以与同性的伙伴正常交往,但与异性交谈则会让他们觉得非常尴尬且困难——这是一种行为不足。某些行为过度(例如自我伤害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合适的(尽管通过想象,我们能想到一些极端的情况,在其中自我伤害的行为也是适当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某一特定行为究竟是不足还是过度,主要取决于观察者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总而言之,行为矫正主要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并通过对环境的操纵(而非医学、药物学或外科学操纵)来改变行为。例如,被标记为患有发展性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个体,会表现出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类似地,那些被认为懒惰、没有进取心、自私、无能或不合群的人也会表现出行为不足或过度。行为矫正包含一系列可以用来改善行为的程序,这样,被矫正者会更少地被用标签来考量。一些没有接受过行为矫正训练的传统心理学家花费了过多时间对个体进行标记和分类。然而,不管被贴上怎样的标签,个体的行为问题始终存在,并仍然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例如,图1-1中的母亲仍然关心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以及怎么样应对其问题,这正是该行为矫正大显身手的时候。
图1-1 专家们是在“帮助”母亲解决孩子的问题吗
一些伦理问题
随着行为矫正技术的发展,若干道德、伦理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在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时,这些伦理问题应该被永远牢记于心。不同的团体和组织,例如行为与认知治疗协会(Association for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国际行为分析协会(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都探讨过行为矫正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也可见Bailey & Butch, 2011)。在这一节,我们强调几条在阅读随后的章节时你需要牢记的伦理纲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文化实践、伦理和行为矫正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行为分析师/行为治疗师的资质
应用行为分析师/行为治疗师都应该接受专业的学术培训,需要在督导的帮助下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治疗师在行为评估、设计与实施治疗程序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的胜任力。
定义问题和选择目标
选择那些对个体和社会而言最重要的行为作为矫正的目标行为。在理想情况下,来访者能够积极地参与目标行为的识别过程。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指定一个有能力的、公平的第三方以代表来访者参与目标行为的选择。
选择治疗方法
应用行为分析师/行为治疗师应当采用基于实证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把治疗过程带给来访者的不适感以及副作用降到最低。
持续性记录和过程性评估
应用行为分析师/行为治疗师应该在干预实施前进行一次全面的行为评估。干预措施应当包括对目标行为与副作用的持续监控,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的适当的随访评价。相关方和来访者对数据的监督是很重要的,是确保治疗过程符合伦理且保证应用行为分析师或行为治疗师提供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石。
■ 思考题
23.列举四个关于行为矫正的谬论或误解。
24.列举四个行为矫正伦理问题的子主题。
25.请陈述保证行为矫正的目标行为是对来访者本人和社会来说最重要的行为的两项准则。
26.确保应用行为分析师或行为治疗师的治疗方案符合伦理且具有有效性的关键是什么?
本书的结构
本章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行为取向。第2章将介绍行为矫正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该技术被用于在多种环境中改善个体各种各样的行为。第3~30章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在下一章的概述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总计14章的内容讲述的是行为矫正的原理和程序。实质上,原理就是简单到不能再分解的程序,是始终对行为起作用的程序。原理就像自然科学中的定律一样,行为矫正的大部分程序都是行为矫正原理的结合。在第二部分,为了更好地阐述单个的原理,每个章节中我们都挑选了相对简单的个案作为示例。在运用这些案例阐明使用的原理后,我们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原理运用于其他类型的问题上。我们还对这些原理如何影响典型的日常生活给出了大量说明。
先行控制
第二部分的许多章节都关注控制后果(奖赏和惩罚)带来的行为改变,但是由于我们的学习经历,我们都已经学会应对各种提示以及先行刺激,例如指令和目标。第三部分的三章将介绍使用先行控制的策略。
处理数据
第四部分的三章详细介绍了评估、记录、绘制行为图表以及评估行为疗法效果的程序。由于一些行为学课程的导师更喜欢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呈现这些材料,因此我们将它们写在第四部分的章节中,以使它们独立于其他部分。
整合起来以开展有效的行为计划
了解行为矫正原理和程序是一回事,将它们融会贯通到有效的干预策略中又是另外一回事。第五部分的四章讨论了如何实现后者。
心理障碍的行为治疗
第六部分的两章将重点放在行为疗法的专业性上。这些章节并不旨在教你如何做行为治疗,而是帮助你建立对该领域的认识。
历史的视角和伦理问题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行为矫正的历史发展里程碑和相关的伦理问题。在第七部分,我们将呈现更详细的行为矫正发展史,以及对该领域内的伦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我们希望,在读完本书后,你能充分地意识到,行为矫正的正当性来自它对全人类,尤其是接受矫正者的益处。我们希望本书为教师、咨询师、学生、青少年、父母和那些说“谢谢专家们,可是我该怎么办呢”(也就是图1-1中母亲的疑惑)的人提供令他们满意的答案。我们也希望本书能使初学行为矫正的学生们了解为什么这些程序是行之有效的。
应用练习
在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后面,我们都会给你提供一些应用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是帮助你更好地应用在本章中学到的概念。一般来说,我们会提供两种类型的应用练习:①涉及他人的练习;②自我矫正练习。自我矫正练习要求你结合学到的行为矫正概念,对自己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
(1)涉及他人的练习
想一想除你之外的另一个人,从你的观点出发,确定:
1)两种这个人需要克服的行为不足;
2)两种这个人需要减少的行为过度。
对每一个例子,确定你描述了:
1)一个具体行为还是一个概述性行为标签;
2)一个显性行为还是一个隐性行为;
3)一个行为还是一个行为的结果。
(2)自我矫正练习
以你自己为对象进行上述应用练习。
进一步学习的思考题
1.DSM-5的全称是什么?试用一个句子描述它。
2.给出五个行为矫正专家使用DSM-5的理由。
3.使用DSM-5潜在的问题有哪些?
4.当描述个人问题的时候,“以人为主体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用一个例子说明。
[1] 20世纪60年代,行为评估开始成为传统心理诊断评估的一种替代方法。当时弗洛伊德等人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将异常行为看作内部人格上的心理障碍引发的症状,而心理诊断评估过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识别导致异常行为的心理障碍的种类。
为了帮助治疗师诊断来访者所患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52年发布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该手册已经被修订了多次,最新的一版是2013年修订的DSM-5。应用行为分析师和行为治疗师并不认可弗洛伊德关于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因为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型做出的诊断是可信的,所以他们都很少使用前三版DSM手册(Hersen, 1976)。然而,1987年之后发布的DSM手册,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第一,新版的DSM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而不再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二,个体的心理障碍(例如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重度抑郁等)的诊断都基于各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第三,新版DSM手册使用了多维度记录系统,能为制订治疗计划、管理案例以及预测结果提供更多的信息。在DSM手册进行了这些改进后,应用行为分析师和行为治疗师就开始使用DSM手册对他们的来访者进行分类。
一个促使分析师和治疗师使用DSM手册的原因是,诊所、医院、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都要求在提供治疗之前先进行正式的诊断。健康保险公司也根据DSM手册的诊断结果来判定报销结果。然而,使用DSM手册时必须谨记,由DSM-5得到的诊断往往指向一个人的行为,这就往往容易导致给这个人贴上标签,也就使得本章之前提到的“贴标签”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有可能发生。此外,贴标签往往暗示被治疗师贴上同一个标签的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避免贴标签带来的问题,我们在描述个体症状的时候,应该使用“以人为主体的语言”。例如,对于一个自闭症患者,我们可以将他描述为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自闭症儿童(由Malott于2008年提出的一个更好的描述是“有自闭行为的孩子”)。
另外,除了对个体使用DSM-5进行诊断,我们还应该进行精细的行为评估,以获得必要的信息来设计最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如果你对行为分析感兴趣,你应该试试访问国际行为分析协会(ABAI)的网址,这是一个旨在通过实验、教育以及实践来支持和促进行为分析科学的成长,赋予其活力,最终为全社会的幸福做贡献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