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多维贫困与财政扶贫机制优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遵循“贫困识别→责任界定→效应评估→机制优化”的分析步骤,从财政收入与支出两个源头、财政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传导机制、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对基于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治理的财政扶贫机制优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本书梳理了流动人口扶贫治理财政体制的渊源、变迁以及现状,分析了户籍约束下人口流动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挑战与影响,定量评估和测度了税负归宿及公共服务受益归宿结构、公共转移性支出对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实际影响效果,找出了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治理的财政现有机制障碍及潜在优化路径,为流动人口家庭摆脱多维贫困和逃离贫困陷阱提供了决策依据,为设计保障流动人口家庭脱贫的长期财政激励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1章是导论。这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并简要进行了文献回顾,对本书的研究内容及其结论进行概括。

第2章是转型期中国财政减贫的制度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社会特征和代价进行总结;梳理了转型期中国财政体制特征,分析了税收政策、政府间转移支付、转移性支出以及公共服务的减贫功能,进一步对转型期财政减贫的制度性障碍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户籍制度的歧视性、社会关系薄弱、个人能力障碍三个层面探讨了流动人口致贫原因。

第3章是流动人口贫困的经验测度、空间分布与职业状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单一的收入标准无法客观反映流动人口真实的贫困状态。这一部分基于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2016年数据,设定了三条相对贫困线作为界定贫困状态的标准,构建了FGT贫困指数、AF多维贫困指数和贫困脆弱性三个指数,从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贫困脆弱性三个方面研究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研究显示,流动人口存在严重的相对收入贫困问题,以非固定职业者为首,并且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升高的特点;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处于低维贫困状态,非固定职业者的福利损失最多,全国多维贫困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流动人口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极高,其中生产制造业从业人员最严重,贫困脆弱性的整体空间分布较均衡。

第4章是流动人口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隐形壁垒。结合户籍属地与文化区域高度重叠的客观事实,户籍身份阻碍流动人口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机制中也包含了区域文化差异的潜在影响。这一部分利用方言距离测度文化差异,基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国语言地图集》及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划分的方言区信息匹配2017年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专题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方言障碍对流动人口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人口面临着卫生服务公平的双重壁垒,非本地户籍和方言障碍都会显著地使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数量减少,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考察方言障碍的异质性,迁入省会城市和城-城流动会削弱文化差异的阻碍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会网络是导致方言障碍成为隐形壁垒的作用渠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不足会对流动人口身体健康、融入认同和劳动供给产生负面效应。

第5章是流动人口公共医疗服务受益归宿分析。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医保覆盖率提高,流动人口公共医疗服务受益归宿成为改善民生待遇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基于CFPS2016入户调查数据,运用财政支出受益归宿分析法,测算了公共医疗服务在流动人口细分群体间的受益归宿,并度量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公共医疗服务有利于高收入群体,具有亲富性;在不同地区间,东部地区更加受益;在不同流动方向,受益归宿倾向于城-城流动群体;在不同流动范围,受益归宿倾向于省际流动群体;流动人口的医疗受益分配缩小了贫富差距,形成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在此基础上,这一部分从改革医保体系、优化医疗支出结构、拓宽医疗资金供给渠道以及提高医疗机构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流动人口医疗服务的政策建议。

第6章是转移性支出对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可以直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从而提高贫困群体的脱贫能力。这一部分拓展了转移支付体系的整体性,基于CFPS2016入户调查数据,从政府-社会-居民间的多层次系统检验了转移性支出对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收入、医保、健康、教育、生活状况五个维度存在长期多维贫困;分区域发现,从农村流动到农村的群体、跨省流动群体和非家庭化流动群体的多维贫困状况更严重;转移性支出能够降低流动人口多维贫困发生率,其中政府补助的减贫效果相对最好,居民间救助其次,而社会救助最弱。本章从健全转移支付瞄准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发挥第三方救助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流动人口多维贫困的有效途径。

第7章是流动人口税负归宿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税收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给流动人口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值得关注。本部分基于CHFS2017入户调查数据,计算2016年流动人口的实际税收负担,并测算和比较相关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税收体系对流动人口呈现出较强的逆向调节作用;间接税是流动人口税收负担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累退性;个人所得税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再分配作用有限,在不同税负转嫁假设下表现出轻微的累进性或累退性;税收再分配效应缩小了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因此,我国可以从调整税制结构、降低间接税税率、调整间接税征税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等方面优化税制,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第8章是发达国家流动人口福利改善的国际经验借鉴。为了保障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美国从流动人口的管理、子女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德国具有早年在推进工业化阶段形成的应对流动人口的经验,对改善流动人口福利的举措更加全面,这些举措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融入政策以及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加拿大的流动人口既有移民学生也有流动劳工,其相应的制度也各有特色,包括移民学生的学校融合、流动劳工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第9章是优化流动人口财政扶贫机制的政策建议。首先是创新贫困监测机制,测量指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构建流动人口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及返贫风险测度指标体系,从相对角度开展流动人口贫困方面的政策研究;其次是完善财政扶贫工具,扶贫政策从救助型向保障型延伸,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运用好税收工具,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调节作用;再次是规范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构建能弥补人口流动外部性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发挥财政补贴差异化职能;最后是构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扶贫体系,强化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扶贫责任,加强企业流动人口管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流动人口减贫。

本书的基础内容为笔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虽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数据略显陈旧(如文中提及的营业税),但笔者认为其对于研究流动人口多维贫困和探索财政扶贫机制优化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启发意义。近年来笔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与校正,现将其出版发行,以期为相关后续研究做抛砖引玉之用。

张楠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