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好生活指南
为了阐述建立在自身导向型活动基础上的美好生活,同时还为了探索自身导向型活动在自我掌控、友谊和与自然接触三种美德下的具体表现,我将追根溯源,回到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的传统与现代。乍看之下,从哲学中寻找答案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发现,要在当今时代参悟人生的意义,还非得由此入手不可。
说到哲学,很多人想到的是一门对世间万物进行抽象思考的学科,也许很有趣,但与日常生活似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并不是一门学科,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是关于人如何生活的学问。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格拉底从未正式开班授课,更未曾著书立说。我们今天读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其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对话流传下来的,对话的主角便是苏格拉底。我们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可知,苏格拉底追求的哲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哲学。他每天混迹于市井之中与人交谈,讨论何谓幸福,何谓美好生活。他这样做不是出于无聊的好奇心,也不仅仅是为了辩论。他坚信,通过持续的对话和反思,他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始终将这一箴言铭记在心。据说,有人曾问苏格拉底宗教传说中的故事是否真实,半人马、奇美拉等凶猛怪物是否存在。苏格拉底回答说他不知道,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他要专注于修炼自己灵魂中的美德。他不问那些故事是否真的发生,或者那些怪物是否真的存在,他只结合自己的行为来解释神话传说,审视自己是否怀有恶念,或者自己的天性能否更温和。他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更好地生活。2
对苏格拉底来说,“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幸福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在他生活的时代,每一个雄心勃勃的公民都希望能在公共生活中有所成就,能够像特洛伊战争中的神话英雄阿喀琉斯那样留名于世。对于这种热衷于名声、财富和世俗成功的风气,苏格拉底提出了质疑。他质疑的角度不是出于内省或抽象沉思,而是出于某种严谨的活动的概念。那个时代的著名演说家和杰出人物都渴望在法庭上取得胜利,在公众集会上赢得赞誉。但苏格拉底的主张跟他们不一样,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为了自己而热烈地追求自我认识。在当今时代,我们主张把生命当作一段无限的旅途,但我们自己却又困囿于以目标为导向的努力。我们发现,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已经有过深入探究。
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还找到了一些反直觉的真知灼见,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并理解自我掌控、友谊和与自然接触这三种美德。提到自我掌控,我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自我肯定的个人主义,但这两者并非一回事,苏格拉底对此进行了明确区分。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承受社会压力,在尊严受到威胁甚至有性命之虞的时候仍然镇定自若,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献身于哲学。在他看来,哲学是渴望自我认识之人对智慧的共同追求。因此,苏格拉底的自我掌控同时也是某种形式的友谊,也就是说,通过对话的形式一起参与探索,由于彼此都在关注讨论的主题,对话者便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苏格拉底经常把哲学描述为一种“友好”的对话模式,每个对话者都试图厘清和展开对方的观点,从而强化对方的观点,这与雅典法庭上盛行的争论和驳斥的对立话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苏格拉底强调的自我掌控和友谊之间的深刻联系,却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不过,我们也将看到,这种联系在亚里士多德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作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我的概念(他使用的术语是“灵魂”),在他看来,友谊自然会导致共同的活动,而自我(灵魂)则是这种共同活动的核心。
纵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和美德的描述,有一种对自然的理解贯穿始终,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概念,事物运动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自然位置。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不但无知,而且缺乏科学性。但是,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我们深信不疑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对比,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从灵魂的角度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在理解美好生活的基础上思考苏格拉底对自然的解释,我们找到了一种与自然接触的方式——与自然为友,而不是为敌。在当代社会,我们与自然处在相互对立的两端,一端是我们人类的价值,另一端则是自然的力量。现在,我们要探索另一种立场,我们可以称之为“苏格拉底立场”。在追求自我认识的道路上,我们要选择苏格拉底立场,将自然视为伙伴,与自然对话,向自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