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幸福:哲学家的美好生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友谊的含义

在讨论自我掌控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友谊的影子,也就是本书第3章的主题。乍一看,自我掌控和友谊似乎是两种互不相干的美德,是构成美好生活的不同要素。但是,我们发现,自我掌控和友谊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两者不能分开来理解。我们对一些自我掌控的典型例子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其背后的驱动力和构成因素正是对朋友、对亲人的真挚关怀。因此,我们认为,友谊是自我掌控的一种表现形式,反之亦然。在第3章里,我们将由此入手,来探讨友谊的真正含义。

我们讨论的一个主题是两种友谊的对比:自身导向的友谊和目标导向的友谊。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友谊,我们将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功利友谊和美德友谊的概念,他曾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过著名的论述。但我们也将看到,只有从自我掌控或者大度入手,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德友谊。

亚里士多德提出,在彼此的陪伴中使自己实现自我掌控,由此形成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反过来看,自我掌控是友谊的一种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即只有实现自我掌控、与自我为友的人,才能与他人为友。通过探讨与自我为友的意义,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自我掌控的内涵,即自我掌控具有与友谊类似的内在结构,或者说,实现自我掌控也会经历从冲突到和谐的这一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发生在内心世界而已。

亚里士多德主张,只有坚守美德的人之间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如果不考虑友谊和自我掌控的关系,我们很容易会错误地将这个大胆的主张等同于一种简化但广为接受的观点,即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坚守美德的人,也就是正义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看到,友谊也许会要求我们偏袒朋友,甚至掩饰朋友的不轨行为。我们将以文学、电影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例,探讨友谊和正义之间的矛盾。

在第3章中,我们还要讨论另一个主题:我们轻友谊、重联盟的倾向深深根植于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两种哲学思想——启蒙运动的进步观和天命史观。根据这些哲学思想,人类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为实现理想状态而奋斗,为此,我们需要的是盟友,而不是朋友。曾被古代哲学视为最高美德的纯粹的友谊,现在却被视作一种狭隘的、容易造成分歧的利益关系,离利己主义或自私自利只有一步之遥,是一种仅限于小圈子的部落之爱,与无私的正义和改革的宏伟愿景相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例外,现代哲学家对正义、阶级团结和其他形式的联盟都提出了很多见解,但他们几乎从不谈及友谊。虽然如此,现代人对友谊的贬低仍然是一种被严重误导的结果。

古代哲学家和悲剧诗人洞悉但被启蒙运动思想忽略的是,不可预见的动荡和不公并不只是人类愚蠢的产物——所以不是通过社会改革就能够解决的——而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维度,我们必须与之共存。这是人类的终极命运。如果没有朋友,我们将无法响应终极命运的召唤。只有依靠友谊,我们才能化不幸为力量,实现自我掌控,使我们的人性更加丰满。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友谊与普遍关切是相互矛盾的。从斯多葛学派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很多流派的哲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认识到,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只有通过这种类比参照,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全体人类的价值。我们要寻找朋友,而不是盟友,这一点对实现美好生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