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西凉骑兵:武威天马
两汉时期,随着河西走廊的打通,大批食材与生活物品由西域传入中原,它们均冠以“胡”字,如胡饼、胡床、胡瓜、胡椒、胡麻等。到东汉中后期,这些西北而来的“进口产品”在中原已经十分流行,甚至连汉灵帝也沉迷其中。《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因为“胡饼”与“胡兵”谐音,汉灵帝吃胡饼就遭到了报应。
这则记载虽然荒谬,但至少说明,董卓进京所率领的西凉兵中,拥有数量可观的羌胡人。
西凉,即凉州的俗称。凉州为东汉十三州之一,辖地大致为今甘肃、宁夏,先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后迁冀县(今甘肃甘谷),曹魏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东汉后期,西北边陲常有羌人袭扰。朝廷耗费巨资,多次发兵征讨羌乱,因此东汉后期的名将如皇甫规、段颎、张奂、皇甫嵩、董卓等均是在对羌作战中脱颖而出的。羌人擅长骑兵作战,西凉军在长期对羌战事中也招纳了不少羌胡骑兵,骑兵在机动性和冲击力上对步兵有明显的优势,西凉军因此名震天下。
汉末京师大乱,凉州人董卓进京,当时他所率领的不过是步骑杂糅的三千西凉兵,但因为骁勇善战,很快就震慑百官,控制了朝廷。袁绍、曹操等畏惧董卓兵势,只得出奔寻求外兵。然而此后的关东诸侯讨董之战,各镇诸侯除长沙太守孙坚外,面对西凉兵无不望风而逃。时人郑泰如此赞扬这支杂糅羌胡的西凉军:“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汉献帝为董卓、李傕等凉州武人控制长达六年之久,西凉兵深刻影响了汉末乱世的政治与社会。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率领的西凉兵依然剽悍无比,让曹操吃了不少苦头。
西凉骑兵到底是什么模样?他们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一千八百年后,一座大墓的发掘则让他们惊现于世。
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员在当地一个叫“雷台”的夯土台侧面开挖防空洞,发现了一座古墓。经专家鉴定,该墓是一座东汉晚期的砖石墓(亦有何双全、吴荣曾等学者认为该墓为西晋、前凉时期墓葬)。武威在汉魏时期为姑臧县,是武威郡治所,由于它控扼着连通西域的河西走廊的东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也成为整个凉州的军事、政治中心。曹操手下著名谋士贾诩就是武威姑臧人。
雷台汉墓虽然曾被盗掘,但依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但该墓最为惊人的发现,就是一组规模庞大的铜车马仪仗队。这支仪仗队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輂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
◎ 持矛铜骑士俑
东汉,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并供图
◎ 持戟铜骑士俑
东汉,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并供图
从出土马俑胸前“守张掖长张君”“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的铭文判断,该墓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担任过张掖县长的张姓官员。虽然他的职位并不高,但他却在自己的墓葬里,为我们复活了当年驰骋沙场的西凉骑兵的模样。
铜奔马
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制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铜奔马。
铜奔马保存完整,造型精美,整匹马身形健硕,昂首嘶鸣,四只马蹄有三只都腾空而起,呈飞奔之状,将一个绝美的动态瞬间永远凝固在人们的眼前。这匹铜奔马的身姿,也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看到西凉名马的风采。
铜奔马的设计者巧妙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仅仅通过一只马蹄将整个奔马支撑起来,而那只马蹄的脚下究竟踏的是什么,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1971年,郭沫若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看到铜奔马的造型,发出了“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慨。当时甘肃省博物馆制作的字牌将其称为“马踏飞燕”,自此这一名字不胫而走,为人们广泛熟知。但有学者认为,铜奔马脚下的动物尾不分叉,头颈可反顾,并不是燕子,而是鹰隼。学者牛龙菲根据东汉张衡《东京赋》“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说,认为铜奔马脚下之物为古代传说中的龙雀(又称飞廉),提出新的命名“马超龙雀”。但一般认为,铜奔马的命名比较符合考古规范。
◎ 铜奔马
东汉,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并供图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铜奔马出土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走出国门,赴英、法、美等十二个国家展出,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后成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