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世间开始,改造窝囊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改变世界的大事件

在火车开往吉春的路上,秉昆一行人,从广播中知道了国家正在发生的一件大事情。

田中角荣得到了最高大人物的接见,中日建交正式开始进入日程了。

或许别人还在震惊和茫然,怎么两个国家就从强烈的敌对状态忽然转向了缓和,并且还达成一致要搞“中日友好”了。

可周秉昆不一样,他是来自后世的周沫。

怎么能忘了1972这么重要的年份呢,中美、中日、中英关系,都在这一年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伟大的祖国,终于要开始转向正常化了。

心情兴奋的秉昆,特意拿着工作证,找列车长批了餐车的高档食品配额,弄了盐水鸭、卤鹅跟绍兴黄酒。拽着自己手下的德宝和老贾,顺便带上秋林老杨,几个人在包厢喝了个一醉方休。

喝到醉酣耳热之时,逐渐有些失态的秉昆开始揪着人谈世界趋势、谈未来潮流。

“你们知道吧,从52年封锁以来,咱们需要的技术和设备买不到、生产的东西又卖不出去,说是搞工业体系建设,实际上不过是重复性低水平的蛮干。所有的运转只能在有限的交换中实现,老百姓过得一个比一个穷。今天,这个时代终于过去了,过去啦!”

老杨一个眼神,德宝赶快捂住秉昆的嘴巴。“昆儿,喝多了,喝多了,要不你睡会儿吧!”

“我没喝多,我,我是高兴。”幸好喝醉了的秉昆,还知道把声音放低。

“你们想过没有,以后经济开放了。吉春会发生什么变化,江辽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贾闷头喝酒,他不过是个卖酱油的销售而已。就是能坐进来这个软卧包厢,还是因为秉昆的干部身份,说什么经济大势,那东西离现实太遥远了。老杨作为在北边留过学的上一辈儿企业家,倒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

换过德宝的手,把秉昆扶着靠在床头的被子上。

“会重新开放么,你指的是跟日本和美国做生意吧?要是那样,我们秋林百货,肯定要卖万国货,再次成为吉春最好的最时尚的地方。”

秉昆似乎没听见老杨的话,仍在自言自语。

“三来一补,轻工为王。用锅碗瓢盆换回来飞机大炮。哈哈哈哈,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回程花了两天半的时间,这一路上,秉昆到了哪里,都会找当地供销公司购买一些地产调料,等28号回到吉春时,已经花了上千块。负责搬运的老贾被折腾得痛不欲生,到了吉春时,这些样品装了整整两大车。光结算给铁路的货物运费就一百多块。

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回来的首要事情,还是要找领导进行汇报。

第二天下午,他和老杨两个人约好了,一起来到蔡益民的办公室。

当天整个大楼里都静悄悄的,很多办公人员都聚集在一起,安静的守着一台收音机,听着里面的消息。

老蔡的情形好一点,办公室里只有他和秘书两个人。

“小周和老杨来啦,赶快坐,我们一起来听听新闻。”

四个人就这样围着一台收音机,好像守着一个特殊的产妇。

下午两点半,消息终于公布,两国正式签署了建交协议,全力推动关系正常化,并准备在未来展开多领域的技术合作。

老蔡就像一个得到“生产一切顺利”消息的父亲,终于卸下一切紧张,瘫倒在沙发上。

秉昆这才注意观察,蔡叔叔应该好几天没休息好了。脸色蜡黄,胡子也刮的潦草,连衬衫领子也可以看出来,有日子没换衣服了。

过了能有十分钟,瞌睡了一阵的老蔡搓了一把脸,重新精神过来了。

“抱歉啊,最近忙的事情比较多。你们是来汇报食品展的事儿吧,怎么样,见识到了侨商在广州的风采没有?”

有长者在,当然是老杨来回话了,他简略得当的介绍了一下参展的情况。

蔡益民又特意问秉昆,第一次去南方大城市,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

秉昆:“蔡叔叔,其他的事情,我年纪小、经验少,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不过你说的侨商这一点,我倒是有些感触。”

老蔡面露喜色,“哦,那就说说。”

秉昆:“侨商主要来自东南亚,大部分是从广东和福建下南洋的穷人。现在响应号召,突破封锁进来做生意,也只是一些小公司、小商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眼界和商业能力。将来一旦开放,这喜人必然会带着老乡一起冲出国门。我就寻思咱们吉春可怎么办啊,将来开放了,就靠着我跟杨厂长这样的人才,咋能带领本地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老杨配合的点了一下头。

秉昆接着说:“广州靠海,将来可以通过船舶,连接上整个世界。我们呢,旁边只有一个挥舞着爪子的巨熊,即便借道出海,也没有东南沿海地区更有优势。我是说,如果未来真的全面开放了,反而是吉春和江辽的危机。论产品,我们以重工业为主,要走计划指令的路子。论人才,我们也都偏科在了工业、农业上;论资源,我们卖的都是粗加工的原料;论关系,咱江辽又没有侨胞侨商。”

老蔡听到这里,面色有些凝重,示意秘书把谈话重点都记下来。

“照你这么说,未来其他优势省份,倒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

秉昆点头:“蔡叔叔,人家有港口、有订单、有资金、有工人,到时候,咱们就是输出原料的大老粗了!”

当前的国内产业布局,是按照人口分布结合地域区块,规划的六个大区。对比西欧,简直就是六个完整的独立经济体。

老杨有些疑问:“除了重工业,咱们也有棉纺、毛纺、粮油、自行车这种,为何要把原料输出给别人呢?”

显然老杨是在跟秉昆打配合,这一趟行程下来,他心里已经完全认同了小兄弟的才干和胆识。

秉昆想了想,大着胆子说。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我觉得正是江辽抢跑的机会。小日本儿当初占过这个地儿,眼馋咱们的农业物产跟矿产资源。如果能借着创造外汇的机会,跟上头申请一下,在江辽建设一个经济特区,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不是就能利用抢跑的机会,提前完成技术跟设备的更新换代?”

蔡益民并没有表示出多大的惊讶,毕竟从建国开始,各种“特别市”、“特区市”搞过多少回了。他更加担心的是,审批下来了,没有人才怎么办,事情搞坏了怎么办?江辽的工业毕竟是国之基石,破坏了这个,可是要遗臭万年的啊。

老杨人老成精,猜出了老蔡的顾虑。

“步子也不一定要迈那么大,第一步,可以先联合辽东省,一起找个小城市,做个试点。比如丹东,这个小城其实不错的。”

秘书赶快拿来地图,铺在了桌面上。

蔡益民俯下身子,挂上花镜,一点一点的捋着铁路线路,嘴里面似乎念念有词,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