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和影响本书写作内容的说明
虽然我们学习佛教心理学,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佛教徒;相反,我们将佛法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将它作为当代正念的一种表达,并且也与我们在心理健康培训方面的实践相契合。我们知道,许多人对非佛教徒教授这些练习的做法持不同意见。的确,有许多人认为正念类课程是对佛法的过度简化,并质疑是否应该通过医疗、教育和劳工机构来教授正念。除了对正念过度简化和将正念商品化的不认同(Purser & Loy,2013),批评人士还认为,人们不能将正念从其伦理基础上剥离出来,这样做会导致误解和误用(Monteiro, Musten,&Compson,2015)。
我们认为,提供MBCT和相关正念类课程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些都包含在一个隐含的伦理框架中。这一框架得到了自主性(知情决策)、慈善性(促进他人福祉)、非伤害性(无害)和尊重人权等医疗卫生领域关键伦理原则的支持。我们认为,教师应当理解佛法的起源、佛教心理学的关键原则,尤其是内观(洞察冥想)练习,但我们坚定地认为MBCT是宗教背景之外的当代对正念的一种阐释和实践。
我们也对MBCT教学应该使用何种措辞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我们是导师、教师、引导者、治疗师,还是临床医生?我们是在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发展,还是心理治疗?MBCT代表一个项目、一门课程、一种存在方式,还是一种干预方式?那些参加MBCT培训的人是学员、学生、患者,还是客户?最后,我们坚持传统,称自己为教师,为避免重复,有时使用导师和带领者来替代,而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被称为学员。对于MBCT的分类,尽管可能不完美,但是我们仍继续使用课程或正念类课程来称呼它,以表达它虽然具有治疗性,但不是一种传统疗法,同时也不仅仅是某种教育和技能培训。
最重要的是,在本书开篇之前,我们必须感谢乔·卡巴金在创立和开发MBSR方面所做的工作;感谢辛德尔·西格尔、约翰·蒂斯代尔、马克·威廉姆斯,他们开发了MBCT课程,感谢他们的著作和研究论文,以及持续的科研工作。得益于卡巴金的远见卓识,将正念引入医疗保健领域以用于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痛苦,以及辛德尔·西格尔、马克·威廉姆斯和约翰·蒂斯代尔将这项工作拓展到抑郁症领域,我们才能从事目前的工作并撰写本书。我们希望大家把本书视为他们工作的有价值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