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四: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杨炎
古人言:“不慎而始,而祸其终。”没有谨慎的开始,就容易为将来埋下祸患。想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应学会行敏言慎、步步为营。
唐朝时候,杨炎与卢杞二人同时出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章也写得极好;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嫉贤妒能,尤其擅长做局陷害他人。除此之外,杨炎与卢杞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貌比潘安的男子,仪表堂堂;卢杞的脸上却有一大片蓝色的痣斑,相貌十分丑陋。
平日里,卢杞并不注重衣穿用度,穿得很朴素,吃得也不讲究,可以说是粗衣砺食。人们都以为他素有祖风,继承了祖父卢怀慎清廉俭朴的好品德。然而实际上,卢杞是一个善于揣摩人意、很有心计的人,貌似恭谨,实则奸诈,容易骗取别人的信任。
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和卢杞两个人难免要在一起吃饭。但杨炎却不愿意和卢杞同桌而食,经常找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就趁机对卢杞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意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听了之后便怀恨在心,准备先从杨炎的下属下手。他处心积虑地挑杨炎下属的过错,然后上奏皇帝。
杨炎得知后愤愤不平,说道:“我手下的人有什么过错自然由我来处理,如果我没处理,大家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着我暗中向皇上打小报告呢?”这话很快就被有心之人通报给卢杞。于是,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将领梁祟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藩镇李希烈去讨伐。对此,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此人杀害了他的养父,夺得养父职位,可见他为人残暴无情,没有功劳却藐视朝廷,不遵守法律。若是让他在平定梁崇义这件事上立了功,恐怕以后就更不好控制了。”
德宗却已经下定决心,对杨炎说:“此事不需你来操心了!”杨炎不明就里,仍旧据理力争,最后甚至和皇帝僵持起来。
适逢天降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意识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于是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就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他不肯全心全意为您办事。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宽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德宗皇帝听信卢杞的谗言,真的免去了杨炎的职务。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自然在他的管辖之中。为了避免杨炎东山再起,卢杞开始找杨炎的茬儿,伺机整治他。
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造祠庙,卢杞便诬蔑他说:“那块地方是玄宗皇帝游幸之地,有帝王之气,玄宗年间,宰相萧嵩想在那里建立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故技重施,必定怀有篡位的野心。”
这本来是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试想,唐王朝历代皇帝到过的地方不在少数,如果皇帝去过的地方别人不能立庙,立庙就是有“异图”,那还了得?但当时德宗本就对杨炎心存芥蒂,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直接下令把杨炎贬去崖州,之后又找了个借口,直接把杨炎处死了。
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既没有贪赃纳贿,也不曾枉法渎职,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杨炎的悲剧,说起来,最初的起因不过就是他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不够谨慎,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了明处,得罪了小人。可见,为人处世,应当敏于行、慎于言,这样才能避免过失,远离祸端。
相比之下,大将郭子仪就谨慎多了。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郭子仪都会让很多侍女陪伴左右。但只要一听说是卢杞来了,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回避。他的家人和下属都不明所以,郭子仪解释道:“卢杞容貌丑陋,许多人见了都忍不住露出异色。他这人偏偏又心胸狭隘,我若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会忍不住嘲笑他,卢杞必定会怀恨在心,等他将来得志,我们全家就要倒霉了。”正是因为郭子仪行事谨言慎行,最终才没有为小人所害。
可见,为人处世,一定要谨慎克己。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在你看来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却可能成为插在别人心口的一根刺。所以,说话前要多想一想,权衡利弊之后,再把话从嘴里说出来。时刻保持机警,少言多思,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