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学投资
打好基础:建立投资的“元认知”
相信很多人在踏出投资的第一步时都有一个“领路人”,这个人可能是牛市中带你入市的同事、朋友,可能是在互联网上小有名气的“金融专家”,也可能是告诉你有内幕消息的“行业中人”。要知道,很多内幕消息并非真的是“内幕”,而是有人故意让你知道的消息。
投资的正路一定不是听信小道消息。尽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获得的投资消息越来越多,但这其中会掺杂很多的噪声,所以建立正确的投资“元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投资消息”真的管用吗
我们在投资时,常常会听到一些声音:“听说××出了利好,马上要涨,赶紧买点!”“听说××快不行了,肯定要跌,割肉跑吧!”
只要身处投资市场,这些所谓的“消息”一天也不会消散。它们不断围绕在耳边,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这些听起来好像有用的消息,真的管用吗?
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案例。2020年1月初,全球新冠疫情,以及沙特与俄罗斯开启的石油价格战,导致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油气基金——华宝标普石油指数A(以下简称“华宝油气”),开启了“一路狂跌”模式。不到3个月的时间,最大跌幅超过61%。2020年3月9日,华宝油气的单日跌幅甚至高达22.20%,创下当时国内权益类非杠杆基金的单日最大跌幅纪录(见表2-1)。
表2-1 华宝标普石油指数A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盈米基金、且慢App。
就在大家以为华宝油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跌的时候,2020年4月2日,网上又传来一则消息——华宝油气的第一权重股惠廷石油公司(Whiting Petroleum)宣布破产。这一消息让华宝油气的投资者瞬间炸了锅。之前很多人之所以扛得住下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急速下跌不过是华宝油气所投资公司股价的一次剧烈波动而已,迟早还会涨起来的。但现在,铺天盖地的消息告诉他们,这些公司可能会破产,其股价甚至会归零。这样一来,这笔投资就可能会“血本无归”,再也没法涨起来了。
这彻底击穿了很多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大家开始质疑:“华宝油气到底有没有底?”“这只基金会不会就这样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批投资者选择抛出华宝油气的基金份额,割肉离场。
但谁能想到,就是从这天起,华宝油气开始反转。事实上,仅在消息传出的当天,华宝油气的基金净值就上涨了8.38%,而后几乎一路不回头。截至2022年4月2日,短短两年时间,它的累计涨幅竟高达250.41%。这让当时因为看到“利空”消息而选择卖掉基金份额的人后悔不已。
我们如果冷静思考一下华宝油气的买卖逻辑,可能操作就会截然相反。首先华宝油气的下跌原因是其持仓的一些美国油气公司的股价暴跌,而这些公司股价暴跌是因为沙特与俄罗斯的石油价格战把油价打到了“负值”。按照常识我们就能知道,石油价格是不可能长期维持负值的,因为石油有其使用价值和货币属性,石油公司的巨亏是暂时的,属于突发性“黑天鹅”事件,并不影响长期价值。从供需层面就更不用过度担心了,石油属于必选消费,航空、工业、汽车等行业都离不开石油,所以石油才被称为“工业的血脉”。
特殊的“黑天鹅”事件反而是难得的买入机会。投资就是这样,同样的事件,在一部分投资者眼中是危机,在另一部分投资者眼中是机会。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有用的消息”,实际却成了投资亏损的原因。当你听到一个利空消息时,股价可能已经反映了这种利空带来的基本面变化,此时再去卖出,往往就是倒在黎明前;同样,当你听到一个利好消息时,股价也可能已经涨上去了,这时你后知后觉再去追,往往就可能在高位接盘。所以,我们在投资中一定要注意消息陷阱,有消息分辨能力才是防止亏损的第一步。
我们在投资时,一定要放弃“消息思维”,学会摒除噪声,多关注投资标的的自身情况,才能真正靠投资赚到钱。
理解价格、价值和时间的关系
前文我们为大家破除了投资中的“消息思维”,相信很多人是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元认知”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投资收益从来源来看,除了来源于投资目标的价值(比如企业盈利)不断增长,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买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卖出,在其均值回归的过程中盈利。
我们常说,一个投资品的价格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这话看似有理,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它忽略了“时间”的维度。
从长期看,价值确实决定价格,但从短期看,两者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就像投资中常用到的一个经典比喻——老人与狗。投资品的价格像一只小狗,而其内在价值像老人手里牵着的狗绳。
从短期看,价格会像小狗一样跑前跑后,经常高于或低于其内在价值;但从长期看,小狗终究还是会和老人一起不断向前走。也就是如果一个投资品的内在价值不断提升,价格终究也会跟着上涨。
所以,均值回归早晚会有,但不一定是现在。很多人常说自己投资不赚钱,其实就是忽略了“时间”这个维度。
当我们买入一个低估值标的,但是它的价格没有如预期一样均值回归,而是继续下跌的时候,不要过于恐慌,只要它的价值没有出现大幅变化,那么下跌更多是买入的机会。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8—2019年的A股市场。
当时代表A股大盘的上证指数从3 587.03点开始一路下跌,全年12个月里有8个月是下跌的。其间,很多人看到大盘的估值逐渐变得合理甚至低估时,就从3 000点附近开始分批买入。
没想到,就当大家以为“低估一定会涨”时,大盘却从2018年6月15日的3 021.90点,一路下杀到2018年10月19日的2 449.20点,4个月跌幅近19%。
因为下跌幅度较大且跌的时间过久,导致当时很多通过价值判断买入的投资者,都开始逐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买得太高了”。但恐慌情绪很快就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投资圈,只要还留在市场里的人,无不受其感染。最终,那些本来坚信“均值回归”的人,终于在市场最后一片恐慌声中“割肉”离场,他们已经全然忘记了3 000点其实长期来看绝算不上是一个市场“高点”。
在这之后,市场仅做了3个月停留,就从2019年年初开启了一波长达3年的小牛市行情,大盘也从当时的2 449.20点最高涨到2021年年初3 731.69点,涨幅高达52.4%。当年那些因为熬不住而认为不会再有均值回归的人,终究还是错了。
所以,学习投资的关键是理解投资的本质,价值会回归但不一定立刻回归,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收获想要的结果,这才是我们应该建立的投资“元认知”。总之,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多一些时间上的容忍度,可能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常说,自己是在投资,而不是在投机。可是,投资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广义的定义,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当前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牟利性、经营性活动。简单来说,投资就是把当前要花的钱省下来,投到那些未来能赚钱的事儿上。
这样的解释有错吗?似乎没错,但显然这样的认知无法变现。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投资呢?
这就要说到它的一个近义词——投机。
投资和投机,是资本市场上两种常见的交易行为,目的都是获得收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投资,实际可能都是在投机。
那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说:投资和投机最大的区别,就像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广东话。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但也从侧面说明,两者不容易区分。毕竟,投资和投机有着相同的目的——赚钱。
不同的是,投机赚的是市场先生情绪变化的钱,而投资赚的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增长的钱。
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对投资者和投机者做了如下区分: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待股市变化的态度。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1]
可以看出,真正的投资者,在每笔投资之前,都经过大量数据分析、调研比对,甚至是重新学习,才在确保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得出投资与否的结论。但投机者不同,他们更希望通过“猜涨跌”获利,而不是因为认同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
反观我们自身,很多人虽自诩为投资者,但对投资总抱有一夜暴富的念头,总盼着买完就涨,甚至巴不得天天涨停板。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投机者的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懂”,凭着自以为的“好消息”,自以为的“发展前景”,就猜测某标的会上涨多少,并给出自己的目标价格。这在本质上也是投机行为,都是在靠自己的想象力投机而已。
所以,想靠投资赚钱,首先就得建立对投资的“元认知”,起码要分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这样才不至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