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巴瓦拉”到外卖小哥
一
28岁的索努·库马尔是我到孟买后正儿八经采访的第一个印度人,短发、瘦高,但又呈现出一种久经日晒雨淋的精壮。
来自印度北方邦阿里格尔(Alīgarh)一个普通村庄的索努,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板球运动员。然而因为家里太穷出不起足够的钱去参加培训,他不得不放弃梦想,2004年孤身一人来到孟买打拼。起先,索努在一家连锁比萨店里做洗碗工。大概7年前,他又成为一名外卖小哥。
因为印度政府“废钞令”的施行和移动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在诸如Zomato、Swiggy(印度外卖平台)之类的手机客户端上点餐。这使得索努的生意比刚开始要好很多。从上午11点钟开始,到深夜结束工作,他每天能够接到20个左右的订单。就这样,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孟买的大街小巷,辛苦一个月下来,能挣到2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 700元)。
“每天去送外卖的路上,都能见到很多交通事故,但这并不能让我停下工作的脚步。在孟买,所有的东西都很贵,想要在这样的大城市里生存下来,除了努力不停歇地工作,你别无选择。”
索努说这话的时候,正在位于孟买南部一处临时住所里做饭。在他身后,衣服胡乱地挂在两根拉起来的绳子上,灶台上是一排装着各种调料的瓶瓶罐罐,擀面饼的案板放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和“凑合”。只有门前停放的那辆“现代”牌摩托车被擦得铮亮,那是他养家糊口的工具,也是最值钱的家当。
炒洋葱和印式烤饼,这就是一顿简单的午餐。索努表示,自己平时都是在家里做饭吃,这并非只是因为喜欢,更是为了节省开支,有朝一日能够有机会供女儿参加正式的板球训练。
从早到晚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索努几乎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稍有空隙,他会拿出手机听听各种时下流行的印度电影音乐。10月的孟买,雨季已渐行渐远,屋里屋外仍是难挨的酷热,然而对索努而言,幼时深种的梦想似乎并未远去。
如果仅凭索努的故事,再结合近些年国内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便认为印度的外卖小哥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当地催生的新职业,可能就要小心这样的结论下得过于草率了。
二
在南孟买繁忙的市中心,“教堂门”是重要的城市铁路枢纽之一。上午时分,一列城铁悠悠驶进站台,还没完全停稳,一群身着素衣、头戴白帽的工人便纷纷从车厢里跳出来。与周围上上下下的普通人流不同,他们个个头顶着排满各种快递式包裹的板架,显得格外醒目。看到这群工人下车,早已守候在车站的另一群同样穿着的工人连忙起身。紧接着,两拨人相向而行,很快混在一处。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所有包裹易手,分别被架上路边停着的自行车或者细长的木板车,乃至重新被顶在另一个人的头上,四散而去,风一样消失在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群中。
初到孟买的游客,往往会好奇这群特殊装束者的身份,以及他们头顶的包裹到底是何物。如果稍加留意,这些人所到之处飘散在空气中的咖喱香味或许会告诉你答案。这正是有着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孟买城市风景——“达巴瓦拉”(Dabba Wala),这个源自波斯语的词语意为“送饭盒的人”。
据传早在100多年前,英殖民时期留在这里的英国人吃不惯印度菜,一项将午餐从他们的家中直接送至工作地点的服务就此应运而生。大约在1890年,来自邻近小镇浦那(Pune)的年轻人马哈德奥在孟买召集了100多名同伴,开始为城市居民提供午餐递送服务,这就是“达巴瓦拉”的起源。一个世纪过去了,“达巴瓦拉”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也见证着孟买这座印度南部西海岸港口城市的扩张与繁荣。
早在17世纪,孟买就已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部驻地。此后200年间,城区人口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快速增加。1817年开始的霍恩比填海工程在近30年间将彼此独立的孟买七岛连接成一片广袤的陆地,城市面积因此大幅增加;1853年,印度首班客运列车驶入孟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随之而来;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从孟买到欧洲的距离,使之成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三
当“达巴瓦拉”从百人送饭团发展至五六千人规模的午餐快递服务时,孟买也已从当初毫不起眼的小渔村一路扩张,成长为印度拥有2 000多万人口的重要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如果说“达巴瓦拉”是在孟买的城市扩张与人口爆炸、企业集聚和商业繁荣下应运而生并传承至今的老行当,那么以索努为代表的外卖小哥则是印度快递业务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新进击。
2015年7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首都新德里宣布启动“数字印度”计划。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当年4月底,印度只有略多于1亿人在使用宽带网络服务。2016年,印度信实集团(Reliance)旗下的电信部门Jio在全国推出快速铺开4G网络的基础设施和低廉的套餐价格,伴随着功能多样的智能机的普及,印度互联网产业得以迅猛发展。观察人士指出,信实集团作为先行者不但开启了印度移动互联网的纪元,并且使得这个人口大国一举跳过PC时代,大步跃入移动互联网阶段,堪称创造了人类互联网进化史上少见的奇观。
2019年,根据“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布的当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77亿总人口中有接近一半(约合38亿人)在访问互联网。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区域在亚太,占到了全球互联网总人口的53%。而在全球互联网用户排行榜上,中国以全球总用户量的近21%排名首位,印度排名第二,其互联网用户量占到了全球总用户量的近12%(接近4.55亿人)。
在印度互联网转型狂飙突进的背景下,成百上千个索努——拥有现代互联网技术和设备的“达巴瓦拉”——的出现,正是印度移动互联网大潮激起的朵朵浪花。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机,在网络上接单,利用谷歌地图导航,骑着摩托车独自穿行在孟买的大街小巷。然而当索努们从早到晚四处奔波跑单的时候,在南孟买的街边,“达巴瓦拉”们会在工作间隙扎堆闲聊或者闭目小憩,丝毫看不出有受到行业冲击或威胁的危机感。
一位此前曾用过“达巴瓦拉”服务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尽管新的互联网外卖层出不穷,但对于孟买人而言,“达巴瓦拉”的效率和可靠从未过时。
2010年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给予“达巴瓦拉”六西格玛(Six Sigma)评级。相关研究发现,在每100万次送餐服务中,“达巴瓦拉”的错误次数少于3.4次。以每天从大约20万个客户手中取餐和交付来计算,这意味着“达巴瓦拉”每年在往返途中发生的送餐延误或餐盒丢失事件仅略高于400次。考虑到孟买不太友好的城市设计、繁忙而混乱的交通,这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根据分析,表面上看,单个“达巴瓦拉”的工作毫无“技术含量”,但依靠区域化的管理,以及用颜色、字母和数字在餐盒上标注的一套特有“密码”,系统运作下的“达巴瓦拉”最大化地确保了每份盒饭不会“迷路”,并被顺利传递到主人手中。孟买人常打趣说,除了街上游荡的“神牛”,没有什么能阻挡“达巴瓦拉”们奔走的脚步。
另一位印度朋友还表示,和流行的互联网外卖相比,“达巴瓦拉”主要配送的是顾客自家烹调的饭菜,因此在效率和可靠之外,每天还传递着家的温暖,或者是母亲对孩子,或者是妻子对丈夫,融入亲情的咖喱香远非一份简单的肯德基套餐可以比拟。如果说贯穿孟买的铁路是这座城市的主动脉,“达巴瓦拉”则像是血管中涌动的红细胞,日复一日为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孟买人带去“爱的供养”。
孟买商场里的“达巴瓦拉”雕塑
谈起未来,索努说他厌倦了一个人的孤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把仍然留在村里的妻子和女儿都接到孟买一起生活;而对于一个普通的“达巴瓦拉”而言,他将继续享受这份浸入当地人日常的职业,并将在老去之后把这份工作传承给下一代。
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断裂与新生……它们同时存在,彼此交叠却又充满张力。在今天的印度,类似“达巴瓦拉”与外卖小哥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外来者往往会看得目瞪口呆,一边惊叹一边着迷。但在当地人看来,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