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希望我们养育的孩子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或困扰,能够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能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短处,并通过既提高能力,又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切始于我们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我在这里说的倾听不是听孩子没完没了地谈论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也不是听他们谈论自己最爱看的电视剧的最新一集演了什么内容。当孩子想要与我们分享他们感到困难或为之沮丧的事情,分享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时,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特别是对像我丈夫这样喜欢直达目标的实干型家长来说。“你说要倾听他们是什么意思?这能有什么用呢?”他问道,“他们开口讲第一句的时候,我就能摸清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了,所以我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去解决问题就好了。事实上我会给他们说一些重点,这样他们就能理解自己的选择了。如果有必要给他们敲敲警钟,我会这么做。地球可不会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就停止转动了。”
他继续说道:“那些心理呓语只会让孩子们觉得,只要在生活中碰到了困难,都得停下来审视自己,问问题和思考问题。快别这样想了!”他歪着脑袋,模仿令人讨厌的心理医生脸上露出的那种善解人意的神情,做出一副夸张的样子。
我并不同意他所说的,因为我懂得怎么去倾听。所以,我看着我的丈夫和他说:“嘿,我没有让你去倾听孩子。你可以继续给他们敲警钟、说重点,告诉他们与生活握手言和。而倾听的事情交给我就行了,这完全没问题。现在告诉我,你还有什么烦恼的事呢?”
“这样一来他们就都想要‘和妈妈私下聊天’了。”——现在他是在模仿孩子们——“那有什么问题?难道你没觉得这是在让他们变得更脆弱吗?他们为什么不想和爸爸私下聊天呢?”
“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我问道。
“因为你让他们享受到了贵宾(VIP)待遇。和你聊天能让他们有被理解的感觉。你鼓励他们,询问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可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你难道不明白吗?”
“所以,你到底是在气我没有让他们做好面对生活的准备,还是在气他们不想和你‘私下聊天’呢?”
“两者都有,好吗?而且我更担心男孩们。你真的认为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这样敏感好吗?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听到我丈夫告诉我许多有关他自己的事情:我听到他的痛苦、他的担忧,以及尽管睾酮让他表现激进,他仍旧是个好父亲。我认真倾听他的话,也理解了他的意思,而且我了解他的时间够久,知道有时候我们之间的对话不能以我是正确的一方,他是冷酷无情的一方结束。所以,有时我们的对话不得不以我说“我理解你的感觉”而告终。这其实和我学着通过孩子们的话语、行为和身体表现来倾听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倾听呢?自打他们出生那天开始,我们就在认真地倾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我们倾听他们的话语、行为和身体表现。
倾听眼泪
当小宝贝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只能用眼泪来进行沟通:他的哭声是给世界传递的信号,而世界也会给他以回应。这就好像是,当我向宇宙发出信号后,宇宙回应给我我想要的东西,这使我拥有了一种安全感——我相信自己能向宇宙传达我饿了的讯息,也相信宇宙会回应我的请求。试想一下,当你向宇宙发送信号后,宇宙自然而然会立即启动一套程序来理解你想要什么,以及怎么才能满足你。这听起来很不错吧?由于人类的发音器官出生时并不成熟,所以一开始我们只能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此时,如果有人在另一侧仔细倾听我们,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就能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生活中有两类妈妈,一类妈妈无视宝宝发出的信号,每隔一定时间给宝宝喂奶粉或母乳;另一类妈妈则是在宝宝啼哭时,再用母乳来回应宝宝,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体贴的妈妈并不是在孩子哭之前就把东西拿到他面前,也不是去预测孩子的需求。真正体贴的妈妈要学会倾听孩子,再给孩子以这样的回应:“妈妈会和你一起来弄明白你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妈妈是不会休息的。那么,你是饿了、累了,还是肚子疼呢?你可以和我说,我在听。”
倾听痛苦
“我在公园里跌倒了,然后爸爸急忙跑了过来,他一直都在照看我。但他看了看我膝盖上的擦伤和眼中的泪水对我说:‘没事的,亲爱的,什么事都没有。一切都好。’可是我根本就不好!”
作为父母,我们还需要负责倾听孩子的痛苦、挫折、失败、悲伤、嫉妒,以及很多其他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本能首先会驱使我们这样安慰自己:“没什么事,一切都好。”今天学校里没人和她一起玩?没事!别人取笑他胖?没事!老师罚她了?她跌倒擦伤膝盖了?他今天特别想家?有人在社交网络上攻击她?统统没事!
我们之所以总是说“一切都好”,是因为我们需要告诉自己不要太过痛苦,或是至少告诉自己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安抚孩子的痛苦。所以,我们总是说“没关系”“不要小题大做啦”“我们应该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
但是有些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有些事也总是会发生。并不是一切都好。当你告诉孩子没什么事的时候,你是在破坏孩子和生活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我并不是想让你和孩子一起哭,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帮助。但首先,我们要承认有些事发生了。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考虑我们自己或是过度担心孩子,我们只需要考虑他们膝盖上的擦伤和心中的难过。
倾听时不要给出建议
“我把今天在学校其他女生不和我一起玩的事情告诉妈妈了,她立刻和我说:‘告诉她们,不和你一起玩是她们的损失,去和其他人玩吧。’”
“我告诉爸爸今天戴维在学校把我推倒了,他问我:‘是吗?那你推回去了吗?’”
“我告诉妈妈我遇到麻烦了,因为我没写完今天应该交的卷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校,她却说:‘这次终于受到教训了吧,你就是应该好好做作业。’”
让我们从最后一个事例开始讲起。我们有很多真正想让孩子内化的有教育意义的话或想法。但是,当我们有了倾听孩子心声的机会,当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些不顺心的经历(比如失败、挫折或是在幼儿园发生的其他什么事)时,他们最不想从我们口中听到的就是那些有教育意义的话。
试想,我和我的丈夫今天早上吵了一架,然后我给我的一位朋友打电话抱怨这件事,结果她把我责备了一顿,告诉我婚姻和自我克制的重要性,还教我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此时我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可能不想再和她继续对话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没有人认真听我讲话,没有人理解我,承认我现在所遭受的痛苦。我们经常会发现,上一分钟孩子还在和我们说他们的事情,下一分钟他们就准备去做别的事了,根本不想也不会听我们要和他们说的话。其实,当和我们说完这件事后,他们就把事情分享给了我们,因此会感到释怀。所以,我们也就没必要一直纠结于此。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如果给他们提出建议,其实就是在给他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式。不仅解决方式只有一种,而且这种方式还是我们能够做到,可他们未必能够做到的。比如说,我们告诉他们:“如果有人打你,那你就打回去!”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并不属于能够向生活还击的类型,一旦父母给他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势必会引发新的问题。此时,孩子除了因为被打或是被推而感到痛苦,还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他们没办法做到爸爸妈妈想让他们做到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很想给出建议的话,一定要先问问孩子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相信你会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的,因为一旦孩子跳出问题,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错的想法,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想法是适合他们自己的。另外,当你想要给出自己的建议时,先问问孩子需不需要,然后再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试着多提出几种方法。
倾听时避免过度共情
“这次班级旅行我有些不开心,感到孤独,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她听的时候眼里都是泪水。虽然眼泪没流下来,但还是在她的眼眶中打转。她忍住了眼泪。我让她伤心了。”
孩子告诉我们的故事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在班级旅行中落单的人不是你,被取笑、被起外号的人也不是你。孩子所说的可能是件具体的事、微小的事、复杂的事,甚至困难的事,可最终还是他们自己的事。这就好像你的父母不是你一样。每次你过度共情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增添烦恼,甚至可能让他们不再想与你分享事情。当你为他们难过时,他们也可能会为自己难过。而且,如果你表现出焦虑和对他们过强的保护欲,他们可能会觉得世界危机四伏。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试着想象那是邻居家的儿子,一个你关心的可爱男孩,正在和你讲述他的故事,然后你安静地倾听这个故事。你要做的只是倾听,不要过分投入其中。
专注于倾听
如果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可能会这么说:
当我告诉你一件事时,有时候我需要的就只是你在那儿听我说。别再整天忙里忙外,放下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听我说说话。如果你能好好地听我说话,真真正正地理解我,看到、闻到、感受到我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批评我、评判我,或者告诉我什么至理名言,就只是问我一些问题,帮我弄清楚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我的感受,那么我会觉得我们变得亲近起来。我觉得我能够了解自己。你的专注能够让我保持头脑清醒、解决麻烦,最重要的是,我很感激你让我有种被看重、被珍视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你可以依靠我,而我也可以依靠我自己。所以,如果只是听我说让你觉得很被动,希望你再好好考虑一下。虽然这对你来说可能是件特别难的事,但我的确需要这样才能够成长,从生活中学到东西,依靠自己,并倾听自己。如果你能够做得很好,过不了多久,我也能够成为你的倾听者。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太小,了解的事情有限,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或者他们根本不懂常识。我们与孩子之间每天进行的最简单的对话,日常生活中你来我往的交流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就是在这些对话中,他们会对我们、对自己、对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孩子过来告诉我们他被撞了,给我们看他擦伤的地方或皮肤上的红印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减轻他的疼痛,不是教他怎么做才能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也不是培养他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我们只需要对他能来告诉我们这件事感到欣慰,关切地轻声问他:“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孩子喜欢和我们诉说事情发生的经过,这会让他们感到宽慰。在回顾事情的经过时,他们会觉得在自己被撞了的那个让人意外又生气的时刻,我们在他们身边一样。
在他们解释事情发生的经过时,我喜欢问一些小问题。“是疼的感觉多一些,还是生气的感觉多一些呢?”“等一下,所以当时抽屉是开着的,而你正在跑,没看到开着的抽屉,所以撞了上去,对吗?”“撞在哪里了,额头吗?”有时候,深入询问这些细节看似没什么意义(毕竟,我完全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因为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真希望他能记住关上那个破抽屉!),但这么做却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让他们跳出自己所处的情境,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刚刚发生的事情。这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有人正在关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并让他们释怀。对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并不是特别疼的话,他们会去做别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会回答你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你,反而说明了你做得很好,帮助他们渡过了这个难关。
从孩子学会说话或交流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什么能够帮助到他们。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脱口而出之前(“来,让我抱抱你!”“和我一起打这个不听话的抽屉!”“走,我们去吃巧克力吧。”),你应该先问问他们是不是有需要你帮忙的地方。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又重新玩了起来时,你可以在他们耳边悄悄告诉他们,他们有多勇敢,因为他们准确地向你表达了发生的事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战胜了痛苦、解决了意外、克服了愤怒。
抽屉不是唯一伤害我们的东西。朋友、老师、兄弟姐妹,甚至生活本身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不管孩子是被抽屉撞了一下、考试分数低、想和朋友一起制订计划却没有人回应,还是十六岁的男孩含泪告诉你他不想再继续完成下一年的学业,他都在承受着痛苦,而这些痛苦之间毫无差别。你不需要成为他的力量,不需要告诉他应该对什么事情感到开心或是感激,也不必和他讨论他不想再继续读书的原因是去年他做得很糟,也许今年他应该换种方法。你只需要问他一些合适的问题,让他能够一步步地自己探索答案。然后停下来一会儿,告诉他你知道事情很难,你理解他,然后问他有没有他能改变的事情,有没有你可以帮到他的地方。你需要做的是理解他、倾听他,谨记,教会孩子如何倾听可以帮助他成为更好的朋友、更好的伴侣和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