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醉夜得宝
随着夜幕的降临,醉仙楼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窗外的月光洒在灯笼上,映出了照亮街道的红色光晕,让整个夜晚都被染上了一层朦胧的红色。阳台上,巨大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摆,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在楼内,酒楼的二层已经座无虚席。一群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佳肴,香气扑鼻。他们围坐在桌旁,高声谈笑着,举杯邀月,好不热闹。随着伙计们忙碌的脚步,酒楼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酒香和菜香,吸引着众人的注意。
偶尔,有几声喧哗穿过人群的谈话声,几位醉酒的文士挥舞着手中的酒杯,诵读着自己即兴吟诵的诗句,引得周围人一阵阵的喝彩。灯光下,他们的面庞在酒意的映照下显得红润,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朱雀间里,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夜晚乐章。唐寅,一袭道服,神采飞扬,坐在中央,周围围坐着的文人墨客们正倾听他的豪言壮语。空气中弥漫着酒香和热情,好似每个人的心情都被这酒香所点燃。
突然,唐寅挥挥手,声音洪亮地对小伙计大喊:“快去取笔墨来!我唐伯虎今夜有诗兴,要即席挥毫!”他的话语似乎带着魔力,立即吸引了在场众人的目光,大家都期待着他的即兴表演。
小伙计听到命令,立刻反应过来,忙不迭地关上门,小跑着向掌柜的屋子奔去。他的脚步轻快,仿佛怕耽误了这位才子的雅兴。掌柜的屋子里,掌柜正在清点账本,听到小伙计的脚步声,抬头问道:“怎么了,这么急?”
小伙计急促地回答:“唐寅先生要笔墨,说是要现场挥毫,我得赶快去取。”听到唐寅的名字,掌柜的眼中闪过一丝敬畏,连忙指挥其他伙计去取笔墨,然后叮嘱小伙计:“去吧,快些,别让他等急了。”
朱雀间的气氛似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祝允明已经微醺,圆脸上的红光更加鲜明,他的话语中满是酒意和不服输的情绪。他的声音有些颤动,但却透着坚定,仿佛要在这个文人墨客聚集的场合证明自己的酒量。
“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唐伯虎!你和李太白相比,差远了!“祝允明站起来,虽然身形微摇,但目光却坚定地锁定唐寅。他的话语中夹杂着醉意,但却透露出一种挑衅。
旁边的文徵明,面带微笑,却眉头紧蹙,正在努力地试图将祝允明拉回座位上,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苦涩,似乎在暗示:“别再闹了,我们来是为了欢聚,不是比酒量。”
正当唐寅准备反驳祝允明的时候,门突然被拉开,一个小伙计急匆匆地端着笔墨纸砚进来,打破了这暂时的僵局。小伙计的出现似乎让大家都稍稍松了一口气,眼前的这一幕也让他们的注意力从唐寅和祝允明的争执上移开。
徐祯卿反应迅速,敏捷地整理桌面,为笔墨纸砚腾出了空间。他的动作利索而又有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保持着清醒和冷静。小伙计将笔墨纸砚放置好后,徐祯卿向他表示了感谢,并礼貌地送他出去。
屋内的气氛在唐寅动笔的那一刻似乎都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他手持笔杆,笔尖沾满了刚研磨的浓墨,凝神沉思了片刻。随后,他轻轻嗅了嗅笔尖,似乎在品味着墨香。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唐寅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仿佛在心中已有了完整的构思。
他走到座位后的一面白墙前,众人的眼光紧随其后。唐寅站立良久,终于抬起笔锋,轻轻触碰墙面。随着他手臂的起伏,墨迹在墙上流淌开来,泼墨成诗。他的动作既刚烈又优雅,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充满力量。
在这一刻,房间里安静得可以听到针落,唯有唐寅手中的毛笔在墙上留下的沙沙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首即兴之作的诗意和力量。
当唐寅的手中的毛笔最终离开墙面,室内一瞬间安静得几乎能听到心跳声。徐经率先打破了这片寂静,他突然站起身来,脸上充满了惊奇与钦佩,先是发出了一声赞叹,紧接着他的双掌响亮地相击,发出清脆的掌声。紧随其后,屋内的其他人也如同从梦中惊醒一般,开始鼓掌,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房间中。
唐寅转过身来,脸上挂着得意洋洋的笑容,他朝祝允明挑衅地瞥了一眼,问道:“如何,我唐寅的墨宝能否与李太白的诗句相提并论?”祝允明望着墙上的诗句,似乎有些恍惚,他的眼神迷离,口中却无言以对。
此时,徐经情不自禁地高声吟诵起唐寅所写的诗句,“李白才名天下奇,开元人主最相知。夜郎不免长流去,今日书生敢望谁。”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唐寅才华的钦佩。朗诵完毕,他将手中的酒杯高高举起,对着唐寅赞叹道:“唐伯虎真乃当世奇才,堪比李太白再世!”言罢,徐经饮尽手中的美酒。
唐寅也不甘示弱,他拿起桌上的酒杯,深深地对徐经鞠了一躬,然后也一饮而尽,酒杯轻轻放下。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似乎在这一刻,他已将自己与古代大诗人李白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在场的人士,无不为唐寅的才华与胆识所折服。
这时,徐经突然用筷子敲打桌上的酒坛,发出清脆的声响,打断了众人的谈笑。他神秘兮兮地说道:“诸位,我最近偶然购得一本奇书,不知你们是否有兴趣一览?”他的眼神在房间内扫视了一圈,每个人的面庞都映入他的眼帘。
唐寅听闻此言,立刻来了精神,他放肆地大声嚷嚷道:“有什么好东西就别藏着掖着了,快点拿出来给本仙瞧瞧!”他语气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然后重重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他的动作有些夸张,一股浓烈的酒气随之扑面而来,使得一旁的徐祯卿不禁皱起了眉头,悄悄地把椅子往后挪了挪,以躲避那股酒气。
只见徐经从怀中慢慢掏出一本线装书,它的封皮已经泛黄,边缘略显卷曲,显示出岁月的痕迹。这本书看上去颇为古旧,显然历经了长时间。在昏黄的灯光下,书的封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书封的标题上,只见那四个楷书大字——“太平广记”。
文徵明的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他不解地问徐经:“《太平广记》乃北宋刘义庆编撰的志怪杂书,虽然内容离奇,但似乎并无太多稀奇之处啊。”他的语气带着好奇和困惑。
旁边,祝允明的脸微微泛红,似乎酒意正浓。他拿起酒杯轻轻一抿,然后转向文徵明,语气带着些许兴奋:“《太平广记》原本有五百多卷,经过南宋和元朝的战乱,到了明朝时已经只剩下约三百卷。衡父兄,莫非你手中的这本正是那些逸散的文卷之一?”
徐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光芒。他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向祝允明竖了竖,赞赏地说:“枝山兄真是博学多才,名不虚传。不错,在下手中的这本正是早已失传的卷三百七十《异物》。”
听到这里,众人的表情各异。唐寅眼中闪过一抹兴奋的光芒,似乎对这本罕见的《太平广记》特别感兴趣。而文徵明和徐祯卿则显得更加好奇,他们都想知道这本失传的《异物》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神奇的故事。
徐经轻轻地翻开了那本古旧的《太平广记》,小心地翻到了某一章节。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泛黄的书页,似乎在感受着历史的沉淀。房间里的气氛随之变得庄严肃穆,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徐经的身上,等待着他的朗读。
徐经清了清喉咙,开始朗读那个章节:“义熙元年,陶渊明沿江垂钓,误入桃花源。源中景色幽美,芳草鲜美,鸟语花香,宛若仙境。民居散处,男女衣着古朴,颜色康健,不知有汉魏,无复乱世。”
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富有韵律,似乎将众人带入了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世界。众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桃花源中的和煦阳光和温暖的微风,能够听到鸟儿的欢唱和花香的飘散。
徐经继续朗读:“渊明在此遇一老者,鬓发苍苍,擅书法。老者家藏古籍,多所著述。渊明住数十日,与老者讲论诗文,心怀慰藉。”
听到这里,唐寅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羡慕,似乎在想象与那位老者的交谈和共同品味古籍的情景。文徵明和祝允明也不由得点了点头,心中对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世界的态度感到敬佩。
徐经的声音又响起:“临别之际,老者以笔赠之,为饯别礼。渊明归彭泽,遂作《归去来兮辞》,归隐田园。”
众人听到这,都不禁沉思起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的故事。
徐经最后朗读:“至梁武帝时,安成王见画僧繇有神笔,工于画龙,召之壁画。画成,王问:‘何以不为龙睛?’繇曰:‘画成则飞去。’王强之,繇乃为左二龙各睛一目,俄而风雷大作,二龙腾去。后人传言,张僧繇所用之笔,乃昔时陶靖节之物也。”
房间里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众人都沉浸在这个令人震撼的故事中。唐寅忍不住赞叹:“这真是奇书中的奇书,没想到《太平广记》中竟藏有如此宝贵的故事!”而徐祯卿则是一脸向往地看着徐经手中的书,似乎在想象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奇遇。
徐经合上书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仿佛是在享受众人的惊奇和赞赏。
文徵明听完徐经的话,眉头微微一皱,以一种学者特有的怀疑态度说:“虽说这书卷珍贵,但其中所记载的,毕竟是稗官野史,流传中夹杂许多夸张与虚构,实不足以为信。”
然而,唐寅却显得兴致盎然,他激动地对众人说:“看这里的记载,这后半段关于神笔的部分,应该来源于《南史·张僧繇传》。我记得在石田先生那里曾瞥见过类似的记述,所以至少对于这神笔之说,应该并非全是无稽之谈。”
祝允明听后也是点头附和:“确有此理,历史上的记载虽不尽真实,但亦非全是虚构。”
话音刚落,唐寅又转过头来,好奇地问徐经:“你今天特意拿这篇文章给我们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徐经听了,神秘地一笑,然后从怀中慢慢掏出一个精致的白色玉匣,匣面上雕刻着细腻的云纹,看上去雅致而不失庄重。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玉匣,递给了唐寅,同时对他说:“据说这是南宋灭亡后,一位宋室遗臣带到东瀛倭国,献给了当时的倭王平时宗。我一直非常仰慕伯虎兄的大才,尤其是你的书画造诣,所以特意从东瀛购回这件传说中的神笔,希望以此为礼,与伯虎兄结为金兰之交。不知伯虎兄意下如何?”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唐寅手中的那个玉匣上。
灯火摇曳之下,唐寅手持玉匣,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轻轻地打开匣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支独特的毛笔。笔长约八寸,笔杆似玉似琉璃,透着淡淡的青光,充满神秘的色泽。笔尖的毫毛非同凡响,与常见的狼毫大相径庭,触感既柔软又韧性十足。
唐寅轻轻拿起毛笔,在空中挥动几下,仿佛在试验着笔的灵活度。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小心地将笔放回玉匣中。他的脸上布满了感激之情,随即深情地对徐经说道:“我唐寅出身寒微,虽然才学得到世人赞誉,却未曾有人如此重视我,送我如此珍贵的礼物。今日之后,徐兄弟便是我至交。”
说完,唐寅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到徐经面前。他拉着徐经的手,转头朝着屋内的众人宣告:“天地在上,今日各位作证,我唐寅与徐经义结金兰,虽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日同月死。”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回荡在酒楼的每一个角落。众人听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热烈祝贺这新结成的金兰之交。
酒兴渐浓之际,徐经的话题引起了一阵新的兴奋。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唐寅和徐经身上,气氛一时间显得尤为热烈。
徐经面带诚挚的表情,郑重地向唐寅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唐寅的高度尊敬和期望:“伯虎,我希望你能够来我府上任职家塾先生,这不仅能为你带来稳定的收入,也为您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一起准备弘治八年的乡试。”
祝允明,这个刚刚得中的举人老爷,双眼闪烁着慈祥的光芒,点头表示支持:“伯虎,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解决生计,又可以为以后考取功名作准备。”
文徵明沉默了一会儿,他明白唐寅的家庭困境,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忧郁,但最终没有发表意见。
而徐祯卿,则是眼中充满了羡慕和激动。作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自知名气和成就不及其他三人,但对于唐寅能获得这样的机遇,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唐寅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的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急需这份工作来赡养家庭,同时他也渴望通过乡试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在酒精的鼓舞下,他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衡父兄,我答应了!您的好意,我唐寅铭记在心。小小乡试,不足为虑,为兄定能助你金榜提名!”
徐经听了,眉眼间流露出满意的笑意,随即语气爽朗地补充道:“伯虎,你就放心好了。我会负责你所有的费用,直到会试结束。虽然我们徐家不算世家大族,但资助一位潜力无限的未来状元,还是手到擒来的。”他说这话时,神采飞扬,充满自信和豪爽。
整个酒楼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所有人都为这突如其来的转折感到兴奋。唐寅和徐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紧紧握手,宣告了一段新的友谊的开始。
夜色渐浓,灯火星星地点缀在苏州府的街道两旁,醉仙楼的红色灯笼在夜风中轻轻摇摆,折射出一片暖红的光影。酒席终于在深夜的钟声中告一段落,众人纷纷起身,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盛宴的现场。
祝允明轻轻扶着徐祯卿,嘴角挂着醉意朦胧的笑容,对唐寅和文徵明挥了挥手,道出了深夜的别离。在漆黑的夜空下,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处的街道拐角。
唐寅,这位被称作酒中仙的豪放士,此刻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摇摇晃晃地走出醉仙楼,好像随时都可能跌倒在地。文徵明伸出手臂,稳住了他,然后把他拉到一边,声音低沉而认真地对他说:“伯虎,我知道你心胸宽广,但徐经这人过于张扬,我担心他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你要多加小心。”
唐寅微醺的双眼迷离地看着文徵明,嘴角扬起一抹似有若无的笑容,似乎并没有完全听进文徵明的忠告。他轻松地拍了拍文徵明的肩膀,含糊地说:“徵明,放心吧,我知道的。”说完,他慢悠悠地向徐经的马车走去。
文徵明站在原地,看着唐寅踉跄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抬头望向西边的天空,那里新月如钩,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投下一道孤独的身影。他叹了口气,转身步入了街道旁的阴影之中,悄然离去。夜,就这样在轻轻的风声和远处传来的夜曲中,渐渐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