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调查及救助机制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流浪儿童的生活景况

从36位流浪儿童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中心教室对“在街上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流浪儿童的生活境遇(经过调查人员的归纳分类)。

(1)对流浪生活性质的描述:很痛苦,艰难,孤独的,悲惨的,寂寞的,忧郁的,可怜的,很危险,恐惧,自由(没人管),很快乐,无忧无虑。

(2)对流浪生活状况的描述: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很危险,没有关怀没有温暖,无依无靠,乱跑(指到处流浪漂泊)。

(3)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和状态: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被人打,被人骗,被人帮助,被人收留(专指目的不良的人、不是抱有善心的人),被人屈辱,被人雇用(干坏事),被人控制。

(4)内心感受:无可奈何,感到不幸福,自己感到丢人。

从上述描述与感受中可以看到,流浪生活中的儿童有以下特点。

(1)个人流浪生存的困难性与不良性。

(2)过早地或不合时宜地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3)流浪生存行为的社会边缘性。

(4)无实际人文人伦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

(5)人格扭曲。

(6)思想情绪经常稳定不下来(形成焦虑性人格)。

(7)生存状态的不安全性(易被侵犯性)。

(8)原来已有的和想继续发展的许多权利反而被排挤和丧失。

(9)与主流社会有实质性隔绝,个人孤立在普通人群之外。

(10)只有大量制造不良性刺激行为才能看到自我。

(11)违法与越轨行为的经常性及被迫性。

(12)准犯罪类型人的偏向及人格形成。

流浪生活,使其中的儿童成为一个比普通儿童更具有深深内在矛盾的矛盾体。

调查人员将与流浪儿童交谈中记录下来的一些内在矛盾进行了归纳。

(1)外出流浪生活中的生活照顾比家里差和难。这些差和难与个人向往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2)流浪生活中不良行为给予自我满足和刺激的效能,与自己内心中想学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内在性矛盾。

(3)那些有害无益的惹是生非、招灾惹祸的流浪生活和行为,与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矛盾。

(4)有家和无家无人管束自己,这两个方面对自己有用的价值和好处都想同时得到的矛盾。

(5)人的长远性发展与原有善的本性被眼前流浪生活扭曲的矛盾。

上述也是在未成年人成长阶段,儿童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必然存在的社会化依附性,与期望自己掌握更大社会自主性交织在一起的矛盾。

通过调查,无论明显表现出的状况还是内心深处的想法,流浪儿童一般认为离家出走的最根本推动力是心灵中那个强烈躁动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独立意念(但是调查研究结果不认为是个性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但他们抽象意识中的自我独立欲望必然会遇到具体的经济生活支持问题,虽然不可否认许多流浪儿童已经有了生存经济来源。

此外,调查人员还从许多流浪儿童身上看到:那些离家出走,陷入流浪生活的儿童,虽然在生存经济获取行为上摆脱了对家庭的依附,但依附于大量的不良流浪行为之中。这种对不良流浪行为的依附性,虽然符合经济上的独立才有可能独立这个原理,然而,就儿童成长期的特点来讲,儿童脱离监护人的供给,从流浪方式中得到的经济独立,大多是通过非正当手段得到的。这个不能将其归咎于完全排除未成年人工作劳动机会的法律制度的正义性。

调查人员从绝大多数流浪儿童的口述中也看到,并且经过与其讨论,他们也承认,有的甚至还非常明白,其所谓经济独立却是非正当经济来源的托词。从中就可以使人们完全明白流浪生活是怎样将流浪儿童原有社会化成果倾覆和本有良性人格倒置的。流浪生活实质是颠倒黑白,表象是经济独立,作用是让自己感觉到自我的无限伸张,最终使流浪儿童深深地陷在流浪文化中而不能自拔,懊悔的内心与刺激的感观长期挥之不去。这种绝大多数流浪儿童不得不依靠的非正当经济独立手段使儿童的思想、人格、人本性及社会化方向扭曲。那种处于经常性危机和威胁的,人生前途毫无企望的和不能真正享受社会自由与秩序的流浪生活状态,被非正当经济独立所掩饰。儿童的天真和本性被流浪生活磨蚀了,其主体性的发展被流浪文化污染了。儿童的自我不再是社会性的自我,最充分的发展空间没有了,自我和自由失真了。这个是调查者在与流浪儿童相处的所有时间中,经常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他们内心深深的痛。

同时,流浪儿童也同样认为,在流浪生活中,自我独立不再是主要追求。流浪生活中直接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流浪文化中,各种流浪手段都成为麻痹自我,试图增加所谓感官快乐的工具。流浪儿童也不得不使用这些工具产生的不良刺激经常满足自我,此时,自己也已经逐渐成为流浪生活的工具,深陷在流浪文化沼泽之中,虽然许多流浪儿童欲要自拔,但已经无力了。

也许有人会问,也确实有许多人这样问过,流浪儿童为什么不早日回归家庭,结束流浪生活,减少内在矛盾的折磨?对此,对流浪儿童的种种回答进行归纳就可以看到:陷入流浪生活中的儿童,许多都是以流浪生活的刺激性来满足自己,用以实现自己生存价值的;而此时的其他广大普通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着父母,这种依赖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上,而且还表现在感情的依赖上。相比之下,在很大程度上,流浪儿童需要的却是感情上的依赖,而非物质上的。因此,只是在特别困苦时,流浪儿童才对家庭的抚养功能与情感功能产生向往,而在更多的时候流浪儿童是无须承认过去的家庭的任何作用的,这是流浪儿童愿意继续过流浪生活而难以回归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