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王建上书
曾经的李晔,也是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他也许能做几十年的富贵王爷,或是成为一个不错的书画文人,但他很难成为带领大唐力挽狂澜的圣上。
时也,命也。
他一次次尽力向那些敌对力量下手。其中有成功的,比如除掉了大宦官杨复恭。
限于能力,讨伐藩镇惨遭失利,使中央禁军折损太多。为了补充兵力,组建殿后四军,凤翔的李茂贞却趁机而入…
李晔最恨之人,无疑就是李茂贞。此贼人面兽心,在朝廷虚弱时趁火打劫,使长安失陷,天子迁避。
更可恨的是此贼上书嘲讽朝廷,留下一句扬名天下的话:“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大致意思是说以后你这个皇帝要逃难的话,车驾要往哪里走呢?
此等极尽侮辱之语,匹夫都不可能接受,何况是一国天子?
但是李晔回来了。
为了不走漏风声,他易容藏身,在长安城闭前潜入了城内,宿于民家。
此事做得极为隐蔽,甚至连禁军上下都无人知晓。
李晔亲临险地。原因无它,这一生就是太软弱了,太害怕失利了,才会让天下藩镇如此藐视中央。就连韩建这种宵小都敢这么托大。
不如在信任的翼王和禁军身上豪赌一把。就是死,也要死得痛快!
站在长安的城墙上,李晔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尽管城下是不听从朝廷调度的陇西军,尽管眼下是最痛恨而且依然桀骜不驯的李茂贞。
这种君临天下的气场,若不是有将领阻止,陇西军士兵甚至想要下跪朝拜。毕竟大家是来当兵吃饷,可不是跟着一起造反掉脑袋的。
李晔突然出现,而且表现地这么硬气,李亿和城上的一众将领不敢说话,看着皇帝一个人表演。
“记得陇西郡王上书说:“不知到时陛下又到哪里前去避难”。朕现在就在长安,看看朕需要避难吗!倒是尔等擅领甲兵,意欲何为?”
“臣怕长安军情有变,军队难以控制,只会使百姓遭难。所以领兵来长安稳定局势,也是为了守护宗祧,使陛下安稳回京…”
李茂贞把皇帝能回到京城的功劳揽到自己头上,这番话术和脸皮厚度值得佩服。
“蛊惑人心!长安百姓也有在朕身旁的,是谁在使百姓遭难?还有皇宫宫殿,一把大火烧得断垣残壁,这就是大唐忠臣守护宗祧的方式吗?”
看来李晔早已摸清了陇西军在长安半年的所作所为。
城下的士兵见状纷纷下马跪下请罪。这些事情,他们中间不少人可都是参与了的。
“尔以为据有山南道梁州、洋州、兴州、凤州、岐州、陇州、秦州、泾州、原州等州郡,甲兵勇猛强大,就敢欺凌、压迫王室,就敢窃取皇权?”
“臣不敢。”李茂贞虽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绝对不会承认。
“甚至撕毁圣旨诏书,佯装不知。现在朕就在尔等面前,还有何可说?”李晔步步紧逼。
这样凌云一样的气势,好像长安城殿前军才是占优势兵力的一方。
李亿开始觉得是否要缓和一下气氛,别真把陇西全军都逼上公然造反的路上去了……
没想到李茂贞居然直接下马,跪在地上:
“劫掠百姓、焚烧宫室,都是陇西军李继筠部所为。臣也是刚刚得知,痛心疾首,已经把此子抓了起来,正要向陛下请罪!”
李茂贞心中也苦啊,就算真要造反,这都没有向士兵打好心理基础,也没有好的借口和由头。
更糟的是,现在李晔在长安城上,并不在自己控制当中,就算长安城抵挡不住自己大军进攻,可是至少能撑上一段日子。
周围大大小小的势力可都眼馋着陇西这么大的地盘,这下让那些人打着旗号,主力耗在长安时后方趁虚而入…
不如先服个软,今日回营再决定是战是撤也不迟。
李茂贞当然不想走。进逼长安这件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根本不怕有仇敌以此为理由找上门来。真刀真枪地干,自己横行一生怕过几次?
哪怕今晚回到营中,连夜编造战争借口,用铁腕手段治军服众,把士兵直接捆绑在造反的大旗上,李茂贞也丝毫不畏惧。
但是眼下还不行…
李晔听后大笑道:“陇西郡王御下极严,尽然有人背对行事?前者撕毁翼王递给的诏书,这么解释算是说得通。今日由朕亲自下诏,还敢无视吗?”
一旁的殿前军士兵向下扔出文书,一共两封。
诏书正好落到李茂贞脚下。他用手捡起跪看。
第一封诏书是削去李茂贞爵位,甚至还要收回朝廷赐予他的姓名。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是在黄巢之乱以及后续的平叛战争中有功,被朝廷封赏了国姓。
这种诏书李茂贞当然不会接受,不过他现在还不会发作,打算乘着皇帝不在眼前的时候,再上书找借口甩锅而后拒辞。
第二封文书,李茂贞在封面上看到了王建的名字。
这是王建上书朝廷的奏疏。
还没有打开,李茂贞心中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