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历史 启迪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夏商周

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1.夏朝的起源与兴衰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据《韩非子》记载,禹本应传位于益,但他却禅位于启——禹的儿子,从此,“家天下”成为夏朝的标志。夏朝的领土范围涵盖河南省西部、山东省南部和湖北省北部,向东延伸至河南省南部、山东省和河北省交界处的东部,向北扩展至河北省南部。

夏朝的兴衰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夏名起源、后启开国、太康失国、少康复国和商汤灭桀。司马迁认为,“夏”指的是夏后氏族为首的十二个部族组成的部落,后来以此为国名。

夏朝时期,领袖尧派鲧治理水患,鲧死后,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禹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建立世袭王朝打下了基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君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启去世后,太康继位,因贪玩怠政,东夷的后羿在夏民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太康之子少康成年后,以纶城为基地,招兵买马,发展生产,谋图复国。少康之子“杼”继位,迁都洛邑整兵,讨伐东夷。然而,夏桀继位后荒淫暴虐,十分好色,与各国关系破裂。

商汤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于亳城称王,建立商朝,夏朝遂宣布灭亡。夏朝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如“山水林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相互斗争等社会因素,所以自夏朝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体系。夏朝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的诞生,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建立与兴衰提供了借鉴。

2.朝代兴亡的虚与实

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地流淌,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专制的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君主专制向以民为本的演变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和教育也经历了从“摇篮婴儿”到逐渐成为“育人导师”的历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辉煌和低谷,也都历经特殊的征程和遭遇。为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灿烂时代,孕育了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夏文化。然而,夏朝的历史也并不完美,反而经历了不少的痛苦和挫折。例如,“大禹治水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这一节段,歌颂了夏朝时期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但夏朝也遭受了“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以及“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等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夏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这篇文献详细记述了夏朝的兴起与衰落,为我们了解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然而,由于历史悠久,过去的正反面已难以考证,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认识到对历史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完全准确。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夏朝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王朝之一。历史的长河在夏朝的故事中交汇出璀璨与曲折。在著者所阅读的一本学术专著中,作者详尽地叙述了夏朝的种种故事,其中包括妹喜的荒淫行径等内容。

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持续拓展新思想,积极成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然而,在面对历史上的对与错时,我们也需要认知到无法考证到完整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并进行客观、准确的历史分析。

◎2.1故事:夏桀和妺喜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夏朝的末代皇后妺喜备受争议,她被认为是女性颠覆者形象的先驱。据说,她拥有令人倾心的容貌。在一首诗中,妺喜被形容为:“有着清晰俊美的眉目,她的妆容、服饰美轮美奂,醉人心扉。她的皮肤晶莹剔透,如同雨露滋润。每个人都对她产生了怜爱之情。”妺喜的父亲是有施部落的酋长,当夏桀进攻有施部落时,他为了保护族人,将自己的女儿妺喜献给了夏桀。夏桀深深地爱上了妹喜的美貌,放弃了进攻。妺喜喜欢玩乐,也善于穿衣搭配,在很多时候,她常常化身为武士或帅哥。夏桀和妺喜有很多共同点,从而互相吸引,她很快成了夏桀最宠爱的妃子。

夏桀为了取悦妺喜,不顾一切地修建宫殿,纵情于享乐,而不理朝政。他甚至撕裂了许多完好无损的丝绸,只是因为妺喜喜欢听丝绸破裂的声音。夏桀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酒池,希望取悦妺喜,但这导致许多人淹死在里面。他不惜代价,只想让妺喜感到快乐。面对如此荒淫无度的君王,百姓们不敢发作,宁愿逃亡,也不希望留在夏桀统治的国度。因此,妺喜被视为夏朝毁灭的“罪魁祸首”。

关于夏朝灭亡的原因,历史上曾有“间谍说”和“失宠报复说”。第一种是“间谍说”。根据这种说法,商朝的实力日益增强,于是派出了伊尹这位间谍,伪装成夏朝的内应,夏桀对他十分信任。作为回报,妺喜得到了夏桀的信赖。然而,妺喜和伊尹暗中串通,泄露了夏朝的机密,最终推翻夏朝,实现商朝统治的目的。第二种“失宠报复说”的说法是,夏桀一开始对妺喜格外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桀开始寻找新的“猎物”。当岷山氏被夏桀攻打时,岷山氏为了保住自己的部族,效仿了有施氏的做法,将两位美女琬和琰献给夏桀。夏桀十分喜欢这两位新宠,沉迷于对她们新鲜感的追求之中,甚至将她们的名字刻在“苕”和“华”两块美玉上,在这两位美女营造的温柔乡里纵情享受。随着对“新宠”的追求,夏桀渐渐忘记了妺喜,妺喜开始失宠,从而产生了憎恨之情,并想要报复。于是她和商部落的间谍伊尹暗中通信,揭露夏朝的机密,最终导致商汤灭了夏朝,这也成为夏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本书将重点探讨夏朝灭亡的原因,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同时消除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误解。虽然有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认为夏朝的灭亡与妺喜有关,但这种说法缺乏证据。妺喜被诟病是因为其享乐、沉湎声色、沉迷饮食等行为,但这些说法过于臆想,反映了历史上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

历史常常出人意料,即使是五千年前的历史也是如此。历史的发展过程错综复杂并充满了谜团和诡谲。在当今时代,许多历史故事的新版本不断出现,讲述许多从未经历、发生或存在的事件。因此,我们需要揭示历史的真相,从而避免谣言传播。

夏朝是一个初创国家,国家体制和经济基础都还未完善,其实,国力弱小是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史记》记载,夏朝分封了许多诸侯,包括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等。虽然这些诸侯宗族在夏朝前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夏商斗争的后期,这些宗族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与夏氏产生利益分歧。而分歧的产生也表明夏朝正朝着衰落的方向发展。此外,夏朝时期气候偏暖,干旱气候会导致五谷焦死、河流干涸等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夏朝的衰落。

夏朝的灭亡还与东夷的战争有关。夏桀时期,夏朝的国力开始衰退,诸侯反叛,导致夏朝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诸侯开始独立,夏朝的集权体制开始崩溃。夏桀虽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但其无能只能算是夏朝灭亡的表面原因。如果换上其他人做君王,夏朝的灭亡同样可能发生。因此,将夏朝的灭亡全部归咎于夏桀及其宠爱的妃子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公正的。

有些文献中将夏桀描述为一个放荡不羁、过于奢华的国王。夏桀时期,他沉迷于酒色之中,对酒有特殊的偏好,喜欢雇用制作美酒的人。此外,他还让大臣从国内挑选美女,并劳民伤财建造宫殿,以供他和妃子享乐。夏桀甚至挖了一个酒池,将肉堆成山叫作肉山,以供他和妃子们荡舟在酒池和肉林之间。在渴时,他们就喝河里的酒;在饿时,就吃山上的肉。为满足夏桀的口腹之欲,数百万人为他种菜、养鱼、煮饭。此外,他还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如他要求酒必须是清澈见底的,而不是浑浊的。由于当时的酿酒技艺水平极低,很多人因酿不出清澈的酒而丧命。

然而,使用过多负面描述会引起人们对其真实性的怀疑。虽然某些学者旨在强调夏桀的道德问题,警醒君主不要荒淫无度,否则有可能导致国家危亡。他们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对造成王朝兴衰的真正原因的探究和研究,因此无法真正发现夏桀时期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任何错误的历史陈述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错误的前提下进行认知和思考。更严重的是,这种错误的认知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导致未来的判断和分析出现严重的偏差。例如,在夏朝灭亡的事件中,错误地认为夏桀的荒淫无度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直接原因,而忽略了妺喜蛊所产生的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种不恰当的历史陈述影响了历史真实地呈现。

二、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商朝的起源与兴衰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又称殷商,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共历时500余年,共17世31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分别是“先商”“早商”和“晚商”。在“先商”时期,商人以玉器、陶器等手工艺品为主要商品进行贸易活动。在这一阶段,商王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对于领土的控制主要基于某些贵族的议定和承认。到了“早商”时期,商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王权逐渐加强,成为统一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商王已经掌握了对领土和社会资源的实质性控制,颇具军事扩张的倾向。而到了“晚商”时期,商朝的政治和经济出现了危机和衰落,王权逐渐削弱,周边藩国逐渐崛起。

经历了成汤继位后的衷心拥戴和其他部落的较高评价,商朝定都于亳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朝代。商朝的出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农业和手工业位列发展前列,大量农业和经济作物兴起,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作“商汤革命”。

商朝的世系可以追溯到东方夷人的一支,商始祖契的出生年代约在夏禹时期。相传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因此玄鸟也被誉为商人的图腾。舜帝统治时期,契曾协助禹治水立下功劳,因此被封于商邑,即今日的河南商丘地区,建立商国。《国语·周语》中提到:“契,商之祖也。”

尽管商朝历经九代混乱,最终各国也不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但商朝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朝时期的玄鸟文化、商代铜器等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进入武丁时代。武丁曾在民间长大,深刻了解民生疾苦,寄希望于振兴国家事业并扩大国土。武丁时期是商代晚期,其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西周文明的繁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尚书》所载,武丁之时商族西迁,取得很好的发展,是商之兴盛之时。[2]

然而,在商朝末期,特别是祖庚、祖甲以后,国家内部动荡不安,众多诸侯不断发动叛乱。据《史记》所载,反叛的诸侯多达五百余家。尤其是纣王帝辛时期,他长期征战不仅消耗了国力,更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在混战中,周武王揭竿而起,起兵攻打商朝,于牧野之战中战胜商朝军队。据《尚书》记载,牧野之战中,流血漂杵,周军终于捉到了商纣王帝辛,但他最终逃到鹿台后自焚而死,商王朝正式灭亡,而周朝自此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2.朝代兴亡的虚与实

商朝的起源非常神秘,其中神话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传说中,“天命玄鸟降而为商”,意味着商朝有上天的眷顾,这让人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敬畏神秘的商朝。商朝历史经历了一个时期的积累和沉淀,最终迎来了政权更迭的时刻。

虽然商朝曾多次迁都,国家在艰难的环境中长期沉浮不定,但恰恰是这种困难的环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这些文字被刻在了许多珍贵的龟甲兽骨上。

回顾商朝的历史,我们不得不赞叹其强大和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同时也不得不认清它衰落的事实。历史上最后一位商朝君王被称作“纣王”,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商纣王开创了新疆,具有清醒的思维和超凡的魅力。但最终,他还是成了亡国之君,这或许正是历史的无情选择。

商朝的故事丰富多彩,许多关于纣王和妲己的故事流传至今。然而,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1故事:商纣王和妲己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有很多与周朝末期最后一位暴君纣王和他的妃子妲己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段描述妲己勾引纣王沉迷于她的美貌以及忽视百姓疾苦的罪恶行径。《史记》记载,妲己喜欢一种残忍的刑罚“炮烙之刑”,她命人将铜柱涂上油,点燃火炭,将罪犯扔在上面,待其无法忍受时,便跌落火红的炭中,被烧伤或死亡。

然而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妲己原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但进宫后被一个狐狸精附体,变成了一个妖艳的女子,成了一名间谍。不过,这个故事不应被当作历史真相,因为该小说是一个神话故事,小说作者对于人物进行了改编和再塑造。

除了小说,还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描绘了商朝时期纣王和苏妲己的残忍与暴虐。据传,纣王为了迎合妲己的喜好,收集了许多奇珍异兽,并将其藏于鹿台和鹿园之中。他每日沉湎于放荡和酗酒之中,国事被荒废。据一些传说,一个寒冬中,妲己看到一个赤脚男子在冰面上行走却不感到寒冷,于是命人将其抓住并割去双脚进行研究。在另一次施虐事件中,妲己看到一位孕妇,便命令纣王将其肚子剖开查看。

苏妲己在这些传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蛇蝎美人。据说,她曾怂恿纣王杀死自己的亲叔叔比干,并挖出比干的心脏来验证“圣人有七窍玲珑心”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次据说纣王与妲己打赌,称其能够透过孕妇的肚皮看到婴儿的性别,最终导致十余名孕妇和婴儿因验证过程而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民间传说虽然没有正式的出处,但都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对于纣王暴政和妲己残忍行径的愤慨与强烈谴责。

然而,这些传说都没有实际证据的支持,只是为了解释商朝灭亡的原因而将纣王和妲己的名字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事实上,根据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的殷商时期的文物,我们对于纣王和妲己的真实面貌有了更加接近事实的认识。

纣王的真实名字是“帝辛”,而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他长期的昏庸无道和横征暴敛的暴政,导致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牧野之战也加速了时代更替。纣王被描述为沉迷于酒色,残杀叔父比干的事件也有记载。此外,商朝迷信神问卜吉凶,妲己只能在部分事件的决策上进行干预,影响力有限。

商朝迷信鬼神,举行祭祀活动,载歌载舞、饮酒欢唱,使帝辛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妲己的美色之中。商朝的新都城朝歌建造完成,许多有才华的人涌向朝歌,使它成为繁荣的地方。周灭商并不是单纯由妲己个人的行为所导致,而是基于政治发展和个人仇恨的复杂结果。历史记载中,对妲己的丑化只是政治手段之一,她被用来承担商朝灭亡的责任,却并非唯一原因。

三、周朝—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1.周朝的起源与兴衰

根据史书《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是生活在今陕甘黄土高原与渭水流域一带的远古部族,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于姬,周的始祖名弃,因邰氏女姜嫄之故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共经历了32代37位君主,享国共计790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3]。

◎1.1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周朝的盛世始于周文王姬昌时期,他在位期间逐渐夯实国家实力。周文王去世后,由次子姬发继位,并率领军队讨伐商朝,周军大获全胜,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公元前1045年,周朝开始实行分封诸侯制度,对皇族及功臣进行大规模封赏。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由其子诵继位,即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辅政下治理天下。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由其子姬钊继位,被尊为周康王。在此期间长达46年的“成康之治”时期,天下安宁,刑罚几乎不用。经过昭穆时代,周朝的实力逐渐衰退,而西北方的戎狄逐渐兴起。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深受其害。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即位,平定战乱,拓展疆土,使周朝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被称为“宣王中兴”。然而晚年时期,周宣王干涉诸侯的政治内政,失去了诸侯的拥戴。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宠爱褒姒,征六济之戎而失利,同时天灾频繁出现。后来干脆罢黜正室和太子,改为立褒姒为后妃,其子伯服为太子。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于公元前771年。周朝历经盛衰,但其发展的历程和治国方略影响了后来很多的王朝。

◎1.2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周幽王遇害后,各个诸侯国推举周幽王之子宜臼为国君,即周平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于公元前770年开始,东周时期于公元前476年结束,这也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许多大的诸侯国竭力割据更多的土地,争夺更多的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主宰权。当一个诸侯国获胜时,会召集其他诸侯国开会,强迫其他诸侯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属于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长期的激烈争霸之后,形成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和秦,这七个国家也被称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听信楚考烈王的话,召集其他六个国家共同出兵伐秦,但由于六个国家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不配合,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最终,秦灭了西周公国,周赧王去世。

2.朝代兴亡的虚与实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历经八百余年的漫长历程,流传着“文王拉车八百步,姜子牙保周八百年”的传说。然而,周朝的存在并非依靠单一英雄人物的努力,而是依靠一代代天子和百姓的共同努力维持存在。

周幽王被杀之后,天下共主的时代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周朝仅仅存在了不到三百年的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只不过是周朝的一个演变。此后,大国诸侯常常“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

尽管东周只是表象,但对于各国而言仍然起到相对制约的作用。周王室作为天下的代表,使诸侯国不敢贸然侵犯他国。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周王室能够在苟延残喘中存活五百多年,直到秦国统一天下。

◎2.1故事:褒姒故事

褒姒,是周朝末年备受瞩目的女性人物。她是周幽王的王后,因“烽火戏诸侯”而广为人知。她拥有天仙般的容貌,美得让周围的诸侯都传颂不已,追求者络绎不绝。但当时的形势却并不允许她随意选择伴侣。她深知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局面,因此只能保持冷漠,不给任何人机会。但这种态度却适得其反,更多的人开始认为她是一个倔强的女性,于是更加执着地追求。

当时的周幽王是一个声色犬马、奢侈无度的君王,他对国家的朝政事务毫不关心,他大肆任用奸臣、打击良善,苛捐杂税,让百姓们生活贫困无助。最终天不容忍暴政,一场连年的大旱降临,百姓们的生活愈发艰难。更糟糕的是,关中地区还发生了地震,让他们雪上加霜,生活陷入了彻底的困顿之中。

在这种时候,一位名叫褒珦的大臣挺身而出,他无法容忍眼前的局面,敢于向周幽王建议相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然而,周幽王却对褒珦的忠告完全不以为意,反而认为褒珦是在挑战他的绝对权威。他大发雷霆,将褒珦拘禁在大牢之中。

褒珦在狱中被囚禁了长达三年之久,而褒国的居民们却尽全力向他施救,但一直未能寻到适当的机会。后来,褒国民众得知周幽王正在到处寻找美女,以充实他的后宫,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派来了褒国最美丽的姑娘褒姒,让她歌舞弹唱,试图把她送到周幽王的面前,以此换取褒珦的释放。

这种做法奏效了,周幽王一见到褒姒,就被她的美色震撼,惊为天人。他非常喜欢她,甚至封她为妃。对于褒珦,他也不再追究责任,下令将褒珦释放回褒国。

不过,褒姒获得入宫的机会后,很快便意识到了周幽王对自己的特殊待遇。周幽王赏赐她各种礼品,整日陪伴在她身边,对政治事务更加放任不管,开始过起了奢靡的生活。褒姒原本就有众多的追求者,现在再次作为政治牺牲品,被献给了昏暴的天子,使她感到愈发郁闷。尽管周幽王尽力讨好她并送上最好的东西,但都未能使她心情好转,更不用说给周幽王一个笑容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周幽王发布天下悬赏令,只要谁能让褒姒开心一笑,便可获得千金重赏。然而,这种毫无意义的命令使得朝中大臣和百姓们倍感失望。天子的诏令发布了很长时间,却始终没有人前来献策。

在此时,得到周幽王信任的谄媚奸臣虢石父提出了一项计策,希望能够让褒姒开怀大笑。虢石父的计策是在烽火台上放火。虽然周幽王没有理解点燃烽火台的后果,但他还是高兴地接受了虢石父的建议,并亲自带着褒姒登上了烽火台,命令士兵燃起了烽火。烽火台上一座接着一座起火,冒着浓烟,虽然褒姒感到这一奇妙场景的新鲜,但她还是无法真正打破内心的悲痛,仍然陷入不堪回首的境地。

不久之后,各个诸侯国看到警报的狼烟,以为犬戎入侵都城,周幽王陷入了危机,于是,他们纷至沓来,带着自己的士兵前来营救。当他们到了骊山脚下时,并没有看到犬戎士兵攻进城墙内,反而听到山上传来欢歌笑语,远远望上山,原来是周幽王和褒姒在山上畅饮、畅游。

周幽王的臣子向诸侯解释,这只是他们想让王妃开心的小游戏,并没有犬戎兵进攻。得知自己被戏弄,许多诸侯感到不满而离去。褒姒在山上看到诸侯轻信周幽王的口令,感到十分痛快,不由得露出了微笑,更显她的美丽动人。

周幽王见到褒姒露出笑容,十分高兴,便赐虢石父千金。此后,他多次点燃烽火来取乐,但周边的诸侯们逐渐失去对周幽王的信任,最终不再赶来。周幽王失去了这个取乐的方式,于是试图用新的方法来取悦褒姒。他废除了当时的王后和太子,重立褒姒为王后,把他们的儿子任命为新太子。为了彻底消除旧事的印迹,周幽王还下令剥夺了原王后父亲的爵位,并放言要出兵讨伐他。王后的父亲申候得知后十分愤怒,决定率诸侯和犬戎之兵攻打镐京。

周幽王得知敌军进攻的消息后十分害怕,于是令士兵点燃烽火,希望邻国的诸侯能前来救援。然而,即使烽火一座接一座被点燃,白天尘烟弥漫,夜晚火苗冲天,却没有一个救兵赶来。原因在于,诸侯误以为周幽王又在取乐,因此没有理会。此外,在长期受到周幽王残酷压制的情况下,镐京城内的士兵们早已怨愤填胸。等到申侯和士兵攻城,他们纷纷散去,没有任何抵抗的意思。

进攻镐京的敌军轻易地攻下了城池。周幽王见大势已去,便带着褒姒和他们的儿子狼狈逃到骊山。但周围的犬戎兵紧追不舍,侍卫们尽皆被杀,周幽王及其儿子惨遭杀害,褒姒被俘虏。这一事件代表了西周统治的彻底结束。[4]

3.学习夏商周历史受到的启发

以往有说法认为,西周灭亡是因为周幽王沉溺于美色,痴迷于烽火戏诸侯的游戏中,被褒姒所蛊惑。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实际上,在西周灭亡之前,国家内部已存在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周幽王的荒淫无度、民不聊生的局面,以及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国家虚弱。即使没有褒姒的影响,西周也注定会被其他强势势力所取代。因此,我们不能将西周的亡国全部归罪于特定的女性。

历史上,将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的现象并不罕见。实际上,“祸水”这一称谓往往是指控无辜女性的。这些女性通常代表着为国家政治而牺牲的女性,却被强行绑定到某些特定事件上。古人常常忽略了这些女性背后的男性,这些男性往往是历史的实际参与者与决策者。如果这些君王能够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国家怎么可能陷入灭亡的境地呢?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摒弃单纯的、片面的观点,反思造成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

古人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夏朝才最终覆灭。虽然夏朝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进步,但其本质上是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氏族贵族侵吞公共财产为私产的产物,也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转折点。

商朝的覆灭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帝辛等贵族昏庸无道,嗜好奢侈,虐待奴隶,甚至滥杀无辜,激起民怨,其他部族难以忍受,相继反抗。此外,上层贵族内部矛盾激烈,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商王朝的统治也随之走向衰落。许多贵族互相争斗,最终投效周武王等反对派。同时,内部混乱使得周边部族趁机而起,周朝便在此时崛起,与商汤灭夏的情况非常相似。

除此之外,帝辛频繁征战,实行分封制度,不仅向本地统治者征税,还要缴纳商朝皇室的税款,这种重负使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周武王则更注重农业生产和军事发展。趁着帝辛讨伐东夷之机,他精心策划,成功地发动反商起义,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我们探讨下周朝灭亡的原因。周朝历史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灭亡主要原因是战争和内部矛盾的不断积累,周王朝长期与邻国作战,国力不断耗损,人民生活困苦,王权权力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其次,周王朝的经济基础开始崩溃,无法维持王室的统治。东周灭亡的原因则主要在分封制度的失效。尽管分封制度说明天下归属于君主,但这也导致周王室对土地的控制力下降,封地落入诸侯之手,诸侯实力逐渐强大,而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却不断削弱。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许多事件和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重复出现。诸如地方诸侯崛起的现象。在封建时代,周天子通过对领土进行分封,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并逐渐失去对诸侯的约束力。天子不得不依赖于诸侯的支持来维持政治稳定,这种依赖关系往往导致天子沦为诸侯的傀儡。同时,诸侯也常借用王室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历史的循环并不意味着历史不会改变。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今,我们看到许多“历史新面貌”的出现,这些“新面貌”标志着历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揭示历史中的真相。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它揭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一个初创国家。夏朝时期,由于国家体制和经济基础都未能确立稳固的基础,因此尤为容易被外部势力所削弱。而这也是夏朝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夏朝建立之初,国力相对较强,这主要得益于它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和统治。夏王朝的统治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和完善的官僚制度,使得国家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个地区。同时,夏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相对繁荣,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夏朝的国力也面临着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夏朝的国家体制和经济基础尚未稳定,国家的统治者经常面临内部争斗和分裂,这使得国家的政治体系不够稳固。其次,周边的游牧民族势力不断增强,对夏朝的领土和居民进行侵扰和掠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夏朝的国力。此外,夏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等因素也加剧了国力的衰退。

一个朝代的兴衰往往与国力的强弱有关。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立和兴盛与国家体制和经济基础的建立密不可分。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夏朝的国力也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衰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5]

4.学史明理

◎4.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

夏朝的历史记载相对较少,而很多人所知道的信息都是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正确区分历史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以避免传授错误的历史知识给学生。

商朝的历史知识可能会受到电视剧《封神榜》这样的文艺作品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商朝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出现偏差。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周朝的历史延续时间较久,不同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关系相对较为复杂。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周朝的时间阶段,以及对应的人物和事件。

◎4.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不能只凭借死记硬背。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被篡改,也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杜撰或改变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的世界,去感受、了解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有趣的教学。例如,让学生在某段历史时期中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从而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特点和性格,进一步感受历史的真实性。

另外,引导学生多观看有关历史的纪录片,从音像方面了解历史,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展览,亲身感受历史的存在和真实性,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兴趣。

“我曾经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我发现许多家长和学生把历史仅仅归为文科范畴。文科的学习常常依赖死记硬背,重复记忆能够使知识深刻印入脑海,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偏离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学习历史意味着运用历史知识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并分析它们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因此说,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文科的学习,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历史是一个国家厚重的文化,经过长时间沉淀形成的宝藏。借古论今,总结过去,若要开启更好的未来,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学习。初次带领学生时,我也曾面临许多学生轻视历史的现象,冥思苦想了许多提高学生历史认知的方法。尽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曾经尝试使用电视剧、电影片段来展示历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整理影视素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影视内容与真实历史相悖。此问题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始终是建立在可靠的史书基础上的。但是,像电视剧《封神榜》这样带有神话和传说元素的作品,却使人们对历史事件产生了偏差的认识。对于周武王灭商这一事件,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影视剧来了解的,而这种错误的认识让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商朝覆灭的原因和周朝的兴起过程。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某些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我们对夏朝的文化及历史已知甚少,而夏朝也带有神话及神秘色彩。这些都阻碍了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正的历史发展。

虽然影视作品中存在历史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将其作为教学素材。通过使用这些作品,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这也启发了我的教学创意。我经常会使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或大家熟知的影视片段,辅助教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接近史实的历史事件。其中符合史实的故事或片段使学生们得到娱乐的同时也有益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那些偏差的史实内容,我会做重点标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错误的。之后,我也会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历史记载。这样,学生们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甚至对那些以前认为的“历史”有了新的认知。经过试验,这种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兴趣和认知。

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接近历史、感受历史的重要性。尽管我们从书籍、图像中认识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但它们大多只是平面静态的图像,无法满足我们对历史实物触感的需求。然而,当我们亲眼所见古陶碗、千年种子、青铜器等历史文化遗存时,我们就能够跨越时间的障碍,与历史真正地接触。这样的体验更为深刻,也更加具有意义。因此,我强烈呼吁年轻人踏进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和历史遗址等场所,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增长见识。

我曾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规模不大,很少有游客,但是每一个展品都受到了精心的保护,每一件展品都代表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这次活动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表达了他们过去未能真正认识自己成长地的感受。他们通过展品的演示,看到了历史重现的画面,了解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历史,这让他们感受颇深,这些历史将长久留存于他们的心中。我们都不得不感叹,千百年前的土地和当下发生的巨变,这些都是历史的铁证,探究历史的真相因此才能更深入地展开。

当我们站在千百年前的物品面前时,穿越历史的感受更加真实而深刻。在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有一期节目讲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中一个摄影师在清晨时拍到了秦俑嘴唇处的一个指纹,这是几千年前制作秦俑的匠人的指纹,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依然清晰可见。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摄影师,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历史是一种见证,是一种认知,同时也是了解过去的机会。

近年来,“穿越”成为各类影视剧的热门话题。然而,这些穿越剧经常借用历史背景,纯粹是为了娱乐,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故事情节也大多以感情为主线,难以准确展现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可是,这样的剧集却深受学生喜爱。这也给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通过角色扮演,与学生一同打造历史穿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穿越的情境,同时扮演一些历史人物,了解当时的人物心理和社会情景。这类活动既具有教育性,又充满趣味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

学生们想要真正地贴合历史人物的角色,必须具备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的全面了解。角色扮演是一种既锤炼自身知识总结和历史探索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提高自信心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中之重。历史学习不应只限于死记硬背,它需要深刻理解,趣味学习,多角度思考互动,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文化的全面性,尤其是避免流于表层,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历史不应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富有趣味和互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取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

注释

[1]《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章节,[汉]司马迁著,李翰文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8.

[2]《国语·周语中》《尚书》

[3]《史记·周本纪》司马迁著,陈寿等续修,中华书局影印版。

[4]《史记·周本纪》:司马迁著,陈寿等续修,中华书局影印版第38—39页。

[5]引用了《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周本纪的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