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成果利益分享研究:以人体组织提供者私权保护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以人类基因研发为引擎的生物技术之迅猛发展,使得过去多被作为医疗废物处理的人类离体组织或尸体组织成为研究开发中的“金矿”。基因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界最重要的名词之一,其定义在20世纪经过了数次修正:基因最早的雏形为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Genetic factor);1909年约翰森打造了“基因”(gene)一词,不过当时基因作为抽象名词并不代表物质实体;及至1926年摩尔根《基因论》一书中,基因才成为有具体载体的有机化学物质。[1]随着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对基因的认识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基因内涵被界定为“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一段核苷酸序列”[2]。自此,人类真正开始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健康奥秘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基因已被广泛运用于身份识别、刑事侦查、人类学和遗传学分析等等。比如2011年12月18日,我国研究人员正式宣布,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该研究不仅可以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探知该民族群体的生物学共性,预测其常见病、多发病的概率,还可以通过基因的比对分析,回溯这个民族的历史迁徙和人文构成,同时也可为加速“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基础。[3]在刑事侦查方面,发生于1988年至2002年间曾经轰动全国的甘肃白银连环强奸杀人案的告破,传统的DNA技术以及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功不可没,Y-DNA遗传标记让残害11条人命的杀人狂魔最终伏法。[4]概而言之,在基因技术引领的生物科技研发过程中,人体组织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实物利用,其中蕴藏的生命奥秘——基因成为科技研发的最重要“物质”,因此基因资源往往也被称为遗传资源,谁能揭秘控制人体组织中所蕴含的基因信息,就意味着其将掌握通往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大门的钥匙。[5]通过对个人基因信息的掌控,将最终实现对相关生物科技产业及其产品发展衍生商业利益之控制。

技术虽具中立性,对技术的利用却可能产生不同效果,人类基因科技的发展有造福人类的一面,但也带来了严峻的伦理、法律挑战。例如,2018年11月28日,深圳爆出“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牵动民众神经,官方定性认为“事件性质恶劣”[6]。对技术的不当利用带来了基因歧视、“设计婴儿”等问题,不仅挑战着人类尊严,挑战着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地位,而且伴随着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制药等现代基因科技的日益发展和基因的商业化应用,可能成为部分人剥削另外一部分人的工具。[7]面对基因科技研发的高速发展及带来的问题,伦理法律不仅应当捍卫人作为类的存在性,而且应当在伦理向度上和法律框架内对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出恰当配置。


注释

[1]谢兆辉.基因概念的演绎.遗传,2010(5).

[2]刘元,陈国梁,梁凯.基因概念的演变.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

[3]我国绘制完成世界首个蒙古族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新华网.[2013-10-27].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2/18/c_111253929.htm.

[4]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今开审11名女性被性侵杀害.新华网.[2017-07-18].http://www.xinhuanet.com/2017-07/18/c_1121334361.htm.

[5]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用语是“遗传信息”,参见: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生物学词汇.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我国《专利法》第5条第2款使用了“遗传资源”概念。但学界认为“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和“生物资源”基本等义,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本书将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三个概念。

[6]2018年11月28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报道称,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但这引发了民众关于“基因编辑婴儿是否违背伦理”的一大波讨论。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协:“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性质恶劣.网易新闻.[2018-12-01].https://news.163.com/18/1129/15/E1PS1AID0001899O.html.

[7]焦艳玲.规范抑或放任——美国商业化基因检测的法律实践及其走向//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