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
我们村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南通世界铅都水口山铅锌矿,北连松柏镇集贸中心,因而村庄成为了南来北往的道路枢纽。来来往往的小商小贩络绎不绝。
卖打糖的小贩来了,他在村里吆喝,卖打糖呀!卖打糖哟!我们村的小孩全部围了过去,那时很难吃到糖,买糖是定量的,全凭糖票才能买到糖,见到那金黄色的打糖,嘴馋得垂涎三尺,有谁不厚爱呢?卖打糖的师傅就坐在我们村厅堂门槛的石墩上,前面摆放着一担箩筐,上面分别放着簸箕,簸箕上是一大块黄金色的饴糖,饴糖上覆盖两层纱布。我们排着队伍,渴望能买到糖。那打糖师傅,见围着买糖的人多,好像皇帝女儿不愁嫁,漫不经心地掀开纱布,拿着铁片刀,拿着小小的锤子,在圆盘糖上,轻轻地薄薄地敲开一层,糖拉出了很长很长的丝,我们分别接过那薄如纸的糖片,放进口里,很快就溶化了,似乎只是偿到甜味,舍此没得到任何满足,可那打糖师傅收入却钵满罐丰。
打爆花米的小商来了,他在我村厅堂街檐下,架起了爆花米机和鼓风机,爆花米机架在一个火炉上,火炉对接鼓风机,爆花米师傅坐在炉前的小板凳上,手拉鼓风机的拉手,风嗖嗖地向炉孑吹去,炉子里的柴烧得旺旺的,爆花米机在柴火上摇滚,爆花米机是一个葫芦形状,四周可均匀受热,内部食物成熟产压。当压力到一定的程度,爆花米师傅会脚踩爆花米机,手拿套筒套着爆米花机的封盖,用力一搬,发出巨大的响声,爆花米随着气流冲到麻袋。村里的小孩都会在父母的跟前蛮缠硬求,从家里拿高粱玉米去打爆花米。那玉米或高粱经爆花米机打出来,像一朵朵小棉花,放在口里松软脆甜。
补锅的小贩来了,他在我村厅堂前宽敝的坪中,垒起了补锅的工艺系统,那炉火烧得火红火红的,在炉火中放进口杯大小的砂陶勺,砂陶勺里是生铁片,待砂陶勺里铁片熔成火红的铁水后,补锅师傅用比挖耳子稍大的勺子,挖一滴铁水,倒在圆圆的饼干大小的沙灰布上,铁水像一粒鲜红的豆,印在铁锅漏洞里,用绞紧的布锤一压,铁水均匀地填满了锅的漏洞,冷却后,锅就补好了。村民提着烂锅来补的很多,补锅师傅一般要忙活一整天。
理发师傅来了,我记得理发师傅姓苏,他是我们村的固定技师,毎月来一次,理发地点就在村里厅堂。最难忘的是一九六六年五月的某一个中午,正值弥雨时节,大雨倾盆,雷电闪闪,时有炸雷爆作。我坐在凳上,胸前围着挡发的理发裙,低着头,让理发师苏师傅理发,突然一道闪电洒在厅堂正中,炸雷在厅堂上空爆响,理发苏师傅骇得像惊弓之鸟,两手颤抖,理发刀子在我的后颈划下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理发苏师傅慌了,赶紧用手压住伤口,然后拿着旱烟丝敷在伤口上。理发苏师傅急忙向我父母赔礼道谦,免了我一年的理发费。
来到我们村的各种类型的小商小贩特别多,我记得还有磨剪刀磨菜刀的,有奄鸡奄猪的,有卖斗笠竹篮的,有修粪桶脚盆的,有木匠石匠铁匠呐喊生意的,有卖豆油卖葫芦串卖拨郎鼓吆喝商品的,那些不能行走的老年人也能感受到集市的热闹。
那时的小商小贩给我村带来了便利,带来了繁荣,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化,带来了信息,是村庄的明灯,是村庄的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