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家教的传承》:父亲家教的理念
写下这行字,就觉得这个题目有点大了。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理念,只是对家教的一种渴求和朴素的想法。是对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一种期冀,只能姑且算是家教的唤醒或觉悟吧。如果说,我的家族有家教理念传统的话,也仅是从我父亲开始的。
对于世代劳作在一个偏僻山村的我的父辈们,连吃饱肚子都是一个永远的难题,饥寒交迫成为永远摆不脱的噩梦时,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形成牢固的教育传统的。他们是一群可怜如蚂蚁一样的人,日复一日在不怎么长庄稼却总是收获苦难的几亩薄地里刨食。汗流尽了,腰累弯了,日子却永远也过不好,永远看不到希望,永远在贫困中挣扎。如斯环境,所谓“诗书传家久”“耕读日月长”的理想境遇,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
黑暗的日子实在太久太久了。
灿烂的教育的阳光似乎永远照射不到广大的穷苦人民身上。
更照射不到太行山脉西南沿边角落这个名叫车道村的小小山庄。
父亲在这个小山庄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然而,生活可以把腰压垮,却不能掐灭希望。事实上,即便在最落后的地区,人们对教育的渴求和希冀,从来如同春草一样生机勃勃,生生不灭。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的歌,在广袤的大地传唱了千年之久,在人心深处扎根。
而传承千年的科举考试,又那么明确地告诉人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吧,读书可以做官。
读书吧,读书可以拥有一切。
这是一剂毒药,灌进人心深处,使千千万万群众迷失,对这当时人间唯一可以改变人生的出路坚信不疑。虽然,这只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肥皂泡。
而这,恰恰是那漫长落后时代的教育理念的基础模型。
如一把锋利的刀刃切入冷酷的现实。
可以说,我的父辈如果有什么粗浅教育理念的话,也只能是从这一模型脱胎而来,但不可能具备高度理性,也许,他们对于“读书做官”是相信的,但不敢抱幻想。因为,生计太难,有时连清汤寡水的饭食也供应不上,如果旱涝不断,再加兵荒马乱,那就要去讨饭,谁还有心思抱着“四书五经”坐在窗前苦读呢!
生存才是硬道理。
在当时的广大乡野山村,一般老百姓对教育的最饱满也是最实际的希望,是孩子多认几个字,学会记账,再要会打算盘,能到货铺当个伙计,就很不错了。
这应该算是当时穷苦百姓读书所追求的目标吧。
我想,我的父辈也不例外,也只能形成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并由此传承。这种理念和传承,随时代变迁而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