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汽车:中国汽车产业的零碳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汽车产业处在百年未有之变革中,“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简称“四化”)风起云涌。除了戴姆勒、福特、大众、丰田、日产、宝马、通用等实力雄厚的众多跨国汽车企业,近二十年来也有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蔚来、小鹏、华为、小米等诸多新的市场进入者,他们正在改变着百年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占到全球的1/3左右,巨大的市场规模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的需求特征、产业演进、政策变化等也深深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譬如,在国家支持、企业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2年的不到2万辆发展到2022年的689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引领并加快了全球汽车的电动转型进程。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汽车产业也将迎来最大的外部影响——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影响。双碳究竟对汽车产业产生什么影响?纯电动汽车是否低碳?双碳下国家会提出什么目标?能源使用导致了碳排放,汽车未来使用什么能源?禁燃会愈演愈烈吗?哪些算汽车行业的减碳责任,哪些算其他行业的?行业内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充电设施企业、研究机构等众多相关者纷纷在热议,探索双碳的影响以及这些问题的答案。“四化”是为了汽车产品给人们更好的体验,而低碳可能决定汽车还能不能生产(用什么材料造车?)、能不能跑(能否上路行驶?用什么低碳能源才能上路行驶?),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产业的“四化”或许要让位于低碳化,未来的汽车产业可能是“碳索未来”。

我在2004年进入汽车行业,一直做产业政策方面的研究。2014年,我协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加州的零排放汽车积分政策,希望能依靠碳交易市场建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制度,形成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借此机会与碳结缘,不仅与清华大学的段茂盛、欧训民老师、中创碳投的唐人虎总经理学习了碳市场的相关基础知识,了解条例的研究进展,并到上海、广东等地方试点的碳交易所进行调研。2020年下半年,双碳目标的提出,我供职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也高度关注双碳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为此,计划开展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后来我荣幸地成为该课题的总负责人。2021年初,汽车产业的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也委托我们开展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研究,之后,由中汽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研究,并将课题名称更新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学习下,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逐渐丰富,我个人也在逐步补充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方面认识到课题的研究需要做精做深,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汽车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产业,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能源、交通、材料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甚至还有众多的热爱汽车、关心汽车的社会大众,可能都需要通过以双碳与汽车为主题的“大道至简”型的书籍来加强基本了解。为此,我计划在工作之余,用一年的时间尝试写一本类似的书籍,和大家共同探讨双碳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汽车产业链条长,相关行业众多,为此,本书定位于对双碳与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汽车行业主要包括整车、零部件企业,相关产业主要包括能源(油气电氢)、材料等行业。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车用能源企业、车用材料企业的管理人员,汽车与温室气体相关的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关心汽车、能源的热心读者。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中国的双碳目标与汽车产业,在厘清气候变化与汽车相关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分类,将汽车的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国家双碳工作的部署也将影响汽车交通等行业的发展。第2章分析汽车碳排放现状并预测未来,将汽车碳排放分为汽车制造、汽车行驶、汽车上下游三个范围的排放,分析2021年的排放现状以及到2060年在两种情景下的演进趋势。第3章讲述低碳制造,介绍汽车制造碳排放,包括汽车生产流程、排放现状、减碳技术和措施。第4章讲述低碳交通,分析汽车交通碳排放的现状、影响因素,探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汽车技术路线及成本。第5章讲述低碳材料,分析汽车使用的主要材料、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及主要减碳路径。第6章讲述低碳能源,分析车用能源的结构、生产及其主要碳排放,研究主要路径和措施。第7章讲述零碳生态,探讨碳中和对汽车新生态的影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新生态下的产业治理变化。第8章讲述零碳经验,对碳中和与汽车的国际政策进行分析,包括愿景目标、产品管理、碳税碳市场与积分政策。第9章讲述零碳竞赛,分析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碳中和目标及其减碳路径。第10章讲述零碳之路,分析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政策,包括零碳发展路径、“三步走”战略及相关政策建议。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马乃锋、刘可歆、么丽欣、石红、祝月艳等协助进行了数据分析,陈宜霖、简晓荣等协助收集了国外政策,此外一些同事、家人等都提供了支持。研究中也得到了斯堪尼亚等汽车企业的资料支持,涉及能源等行业研究时也得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清华大学、国家电网等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老师的帮助、指导,诸多专家都不吝赐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清华大学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杨珊珊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并结合其多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写经验帮我新增了温室气体清单的定义。初稿完成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和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欣然为书稿作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老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汽车首席专家李钢先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张永伟先生,百忙之中还为书稿写推荐语。同时也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母云红等诸位编辑老师的辛苦工作。我不胜感激!虽然绿色低碳之路“道阻且长”,但相信在以上热心专家的推动和指导下,一定会增加更多的同行人,最后共同推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编写,未写之前认为自己有多年汽车行业经历,写起来肯定文如泉涌,结果动笔之后才发现自己懂得太少,不仅急需补充众多基础知识,有时在电脑前坐半天还写不了一个字。我深深地认识到个人能力、学识极其有限,有些东西个人了解的可能只是皮毛。本书中肯定也还有不少错误、纰漏,恳请各位读者在谅解的同时,也能给予指正和提供更多的建议。

刘斌